轉型正義,向前看或向後看?

著名的美國公共電視臺主播茱蒂伍卓芙有一次接受訪問,提到她剛出道的時候,去電視臺面試工作,主管誇讚了她的美腿。多年以後,她的女權意識提高了,想起往事覺得非常不妥:那個主管既不該稱讚她的外貌,她當時也不應該沾沾自喜。茱蒂伍卓芙的「轉型正義」是什麼?很有限。除了她因爲她的社會地位而得以向世界揭露事實並宣佈她重新認識了自己之外,基本沒有。她後來的事業成就,是從那個如今不以爲然的時代所帶來的資歷和經驗累積起來的,在若干程度上,她是一個受益者,所以她選擇在說明真相之後向前看。

每一個時代不同,正義的標準相異,轉型了,究竟是應該爲了共同的私利與公義而將過去的一切都一筆勾銷,還是必須討回公道,甚至不惜玉石俱焚?

美國影業大亨哈維‧韋恩斯坦去年被數十名女性指控性侵而身敗名裂,他的行徑催生了「我也是」(#MeToo)運動,世界各地至少數百名女性打破沉默,公開指控好萊塢、新聞界、商界和政壇位高權重的男性犯下的惡行。這些指控或許大半值得采信,因爲指控者幾乎「寧爲玉碎」。這些女性爲了披露真相而不惜玉石俱焚的決心,展現了轉型正義的「向後看」模式:只有拚命向後看,才能重新出發向前看。

以上這些事例活在我們的周邊,可不要以爲它們與國家模式無關。現在拿兩件國家行爲來予以思考。

1979年是大陸極具挑戰性的一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所犯的錯誤,條條指向動搖國本,大陸必須面對,最後鄧小平提出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決定「團結一致向前看」。大陸的方針是利用積極擴大爭取社會經濟發展,去彌合曆史創痛和社會分歧,藉此防止一場鋪天蓋地的轉型正義,避免對制度和歷史造成無法承受的否定。這個決定目前看來是相對成功的,鄧的選擇類似於前面所說的兩個向前看模式。

大約10年後,蘇聯的選擇與中國截然不同。當時改革家戈巴契夫致命的決定導致蘇共喪失執政合法性,乃至於蘇聯土崩瓦解。戈氏促轉,拚命回頭「向後看」,採取了類似於針對摧毀韋恩斯坦的「我也是」模式。它既然激烈到「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立馬讓蘇聯陷入動亂。許多人會同意,蘇聯之亡基本上是一個歷史反面教材。

臺灣的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新近成立了。轉型正義讓若干人困惑的是,從1988年1月蔣經國去世前後,臺灣不是已經實現了大面積而根本性的促轉和翻轉,歷史已經改寫30年了,不是嗎?所以轉型正義聽起來雖然像是一件應該做的事情,問題關鍵在於基本方針和側重點是否適度而正確。有人說應該聚焦於促進臺灣和解。

轉型正義必須理性而注意和解,效果方能持平,社會不至於再被撕裂,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臺灣過去半個世紀的變化突出地衍生出藍綠對立,在這樣一個對立的環境裡,所謂促轉會不會是政治大前提底下的促轉?政治意圖會不會被誤解甚至誇大?促轉是一場對藍的否定?對綠的肯定?藍的過去是不是都是錯的?綠是不是保護色而永無過失?是不是要連坐「去中」?要合理評價蔣公功過?促轉要打擊誰、保護誰?受害者和受益者分別是誰?以上每一個課題都容易留下政治痕跡。

臺灣促轉是準備「大體向前看」?還是「拚命向後看」?基本原則如何才符合當前最大正義和人民幸福?纔不至於再度傷害到那些不分藍綠愛護臺灣的絕大多數人的感情?

臺灣促轉預備付出多大的社會成本?其糾葛對經濟成長會構成多大的負面衝擊?也必須有所估計。(作者爲美國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