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指數 美中翻轉

(圖/中新社)

國際知名自然科學期刊《自然》(Nature)最近公佈「自然指數」排名,在全球學術圈像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根據最新排名,全球前10大研究機構中,除了美國哈佛大學及德國普朗克學會外,其餘8所都是中國的大學!就連著名的麻省理工、史丹佛、牛津、劍橋都被擠出10大榜外。

自2014年誕生以來,自然指數始終以「高品質學術研究產出」爲核心評價標準。最初的排名,美國各大學遙遙領先,但近年來中國的學術機構不斷追趕並超越。以國家(地區)整體排名來看,中國從2022年開始領先美國。學術發表的總貢獻份額不斷增長,反倒美國卻呈現總體下降趨勢。

其實,以中國人口爲美國的4倍,理工科系的學生更是美國的10倍以上,這一現象並不意外。但除了「人海戰術」之外,這些中國科研實力展現的里程碑,更是國家戰略、學術生態與創新文化交織的必然結果。而創新思維深化產學合作,例如浙江大學就與杭州「六小龍」的橫空出世密不可分。

自然指數統計的主要是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但多數論文的應用價值仍有待考驗。不過就以最能反映各國技術創新能力的「專利合作條約」(PCT)統計來看,雖然近10年來華爲多年蟬聯PCT專利申請量全球第1,但以國別而論,美國仍領先多年。不過從2020年開始,中國開始超越美國成爲全球第1,且雙方距離愈來愈大,中國在2023年的6萬9610件已大幅超過美國的5萬5678件。

中國在科學與技術領域雙雙超越美國,難怪近來中國在許多領域的創新突破令人大爲驚豔。例如,5G通信、新能源車、光伏產業、無人機、人形機器人、人工智能(AI)應用、量子通信、航天技術、北斗導航系統等等。有些更觸及文化娛樂領域,例如《黑神話:悟空》在遊戲、《哪吒2》在動畫電影都出現全球關注的狂熱。

當然,有人可能質疑,中國大學在「量」的層面表現強勢,而歐美頂尖院校可能在「質」的層面更具優勢。不過今年1月大陸純本土的新創企業DeepSeek(深度求索)推出低成本高性能的AI工具,在全球資本市場引發劇烈衝擊,也像是一面棱鏡般,折射出中國科研從「量變」到「質變」的蛻變。

另一方面,華裔學者在美國頂尖機構裡佔比高達3成,但美國聯邦政府近年對華裔科學家的審查加劇,促使高端人才迴流中國。史丹佛大學去年研究發現,從美國出走的華裔科學家增加了75%,其中的2/3遷回了中國。

人才逆流,可能是美國霸權地位崩塌的最後稻草。二戰後美國吸引全球各地菁英,爲美國科技領先注入源源不斷的生命力,也因此維繫了軍事、經濟與金融的優勢地位。這種以全球最優秀的智慧結晶作爲堅強後盾的霸權,是歷史上曾引領風騷的帝國所不曾擁有的。然而,自然指數的排名變化,見微知着地暗示未來全球科技創新的核心關鍵優勢,已漸漸從美國手裡滑走了!(作者爲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