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媒體人:黃清龍》大英邦聯VS.中華統合
多年前一名英國人James Skinner,因爲想移民到澳洲、加拿大受阻,讓他萌生推動英國與這些國家人民自由流動的念頭,於是在2014年發起成立了「英聯邦行動自由組織」。該組織後來更名爲CANZUK International,名稱取自加、澳、紐、英4國的英文縮寫,更加明確是以在4國間達成協議,實現國民自由遷徙、自由貿易和外交協同爲目標。
CANZUK International總部設於加拿大,James Skinner率領團隊開始在4國奔走,遊說政府官員和國會議員,並在網路動員支持,希望促使各國修改國內立法,取消對4國國民相互自由入境與就業的簽證限制,最終達成類似歐盟內部人口自由流動的情況。不過此事涉及層面廣泛,他們的遊說原本成效有限,直到2016年英國公投脫歐後,這才終於受到各方關注。
根據香港政論家沈旭輝介紹,推動4國人口自由流動協議,只是CANZUK International計劃的第一步,該組織更希望透過人口流動、就業市場的互通,進一步增進4國政治、經濟和社會聯繫,有朝一日4國朝「邦聯」政治實體發展。這一主張看似突兀,但並非憑空奇想,早在20世紀中期,英國前首相邱吉爾就曾提出,以「美國聯邦」、「歐陸聯邦」和「英聯邦」作爲西方文明勢力的三大範疇。
CANZUK的主張能否落實仍待觀察,但值此兩岸困局難解之際,我們也不妨從中取經,看看他山之石,有無可供借鑑之處。
首先是可行性問題。按照James Skinner的論述,在4國建立人口自由流動與就業協議,其實比目前歐盟更具可行性。因爲歐盟27個成員國涵蓋不同的宗教、文化背景的族羣,在融合過程中難免發生摩擦。但英、加、澳、紐4國文化同源,法律體系高度相似,4國公民遷徙到任何一國,社會適應成本極低,也不會有文化衝突。其次,英加澳紐4國的經濟處於同一水平,不像西歐和東歐之間的差異太大,勞工自由流動並不會令某一國大規模涌入外勞,更符合4國勞動力的市場規律。
在國際外交上,一旦4國結盟實現,則可發揮不同於歐盟和美國的角色。例如英國宣佈放寬香港BNO持有人入籍,遭到中國大陸反制,但如果變成英、加、澳、紐4國都承認BNO效力,中方的抵制就沒那麼有效,反而香港特區護照可能會貶值。
作爲對照,目前談兩岸未來終局,仍屬渺不可知之事。不過正如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所稱,一國兩制已經走到盡頭,美國也不會承認臺灣獨立,如何擬定另一套策略,讓美中臺三方都能和平共榮,將是拜登政府的最大挑戰。那麼如果大家都不想看到戰爭發生,就得在一國兩制和臺灣獨立之外,找出第三方案來。
譬如前副總統呂秀蓮建議,把一個「中國」改爲一個「中華」,兩岸「統一」改爲兩岸「統合」,就值得深入探究。關鍵是經濟水平、法律體系、人權觀念與言論自由等方面如何齊整,尤其政治體制的差異如何消弭,對人民纔是重要的。這是CANZUK International主張的核心,也是兩岸需要共同努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