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廣東省大中小學創新人才系統化培養”研討活動舉辦
10月31日,省教育研究院舉辦“廣東省大中小學創新人才系統化培養”研討會。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導師王洪才教授,北京史家衚衕小學課程管理部金少良主任,華南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焦磊教授,華南師範大學教科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卓澤林教授,廣東實驗中學課程與教師發展中心主任胡正勇正高級教師,佛山市順德區教育發展中心鄧秋萍老師,省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孫麗昕研究員及項目有關人員參會。研討會由高等教育研究室黨支部書記、副主任王志強研究員主持。
會上,王志強從背景、現狀、思路、成果及主要觀點等方面介紹了“廣東省大中小學創新人才系統化培養研究”的項目進展。他在分享學術觀點時認爲,創新人才培養是一項關涉教育全鏈條的系統性工程,需要樹立長遠、戰略和整體的眼光。在教育內部需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抓住關鍵要素全面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在教育外部需要充分調動各類創新主體參與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在基礎教育階段需要樹立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創新人才的理念,重點是推進師資隊伍和課程體系建設。高等教育階段需要大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加大學科交叉融合和科教融合,推進本碩博的貫通培養。培養創新人才需要以評價改革爲牽引,循序漸進和試點帶動地推進學業水平評價和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着力推進科技素養和人文素養的結合,同時優化完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爲各類創新人才成長成才創設科學有效的通道。加大普通高中優質資源供給,加快職普融通力度,爲創新人才培養創設良好的社會環境。
王洪才認爲,推進創新人才的系統化培養需要正確認識創新能力的內涵,破除創新僅爲少數人特有能力的思維定式,樹立人人皆可、面向人人的創新教育理念;創新能力需要進行系統化開放式的培養,打通教育內部封閉的體系和與外部交流的通道,加大教育鏈與創新鏈的融合;要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包括以好奇心、自信心、責任心、冒險意識、合作意識、反思性和抗挫折性等爲核心的心理素質;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提供適應性條件和適宜的問題情景,通過有效指導,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合作協同、寫作表達、敢於試錯等多元複合創新能力。
金少良以《創新始於“跨界”——史家小學“無邊界”課程的構建與實施》爲題介紹了史家小學在推進創新能力培養方面的做法。他首先論述了教育中的“繭房效應”對學生創新精神的束縛,提出“無邊界”的內涵和價值在於學科有邊界、生活無邊界,時空有邊界、成長無邊界,教學有邊界、育人無邊界,學習有邊界,知行無邊界,介紹了史家小學以知識爲核心而構建學科、跨學科和超學科的類別、結構和內涵,着力引導學生以相對確定的課程營養,以“完整的人”進入到無邊界的真實世界中去,迎接和擁抱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的挑戰。
焦磊認爲,在創新人才的系統化培養中存在各學段分離、學段內部的整合較弱、不同教育階段尤其是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導向方面存在衝突、創新教育的非系統化等方面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促成不同學段的教育對創新人才培養的目標達成共識,着力形成具有整體性和階段性相結合的培養目標體系,在不同教育階段激發學生追求更高階段創新教育的興趣和熱情;推進一體化協作和聯動,着眼於基礎教育階段創新人才培養的需求,鼓勵和支持中小學教師參與高校科學師資培養,組成跨學段、跨學科的研發共同體;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構建創新人才系統化培養的評價機制。
卓澤林認爲,當前在創新人才系統培養的專門政策規劃制訂方面還存在不足,外部的社會導向與個體全面發展需求之間還存在脫節,多主體賦能的系統性方面還有待提升。推進創新人才的系統化培養需要政府層面進行宏觀統籌和部署,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和資源支持作用;把課程建設作爲重要基礎,建設大中小學和行業企業、科研院所共同參與及開發的貫通培養課程和項目;在大中小學之間平等建設開放互助的學術共同體,使高校、中小學教師能夠圍繞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相互學習、共同提高,不斷提升育人水平。
胡正勇提出,創新人才系統培養需要處理好學段間和學段內的關係。在學段間加大教育集團建設,充分利用教育集團的組織優勢,推進學校之間的貫通培養。在學段內,要加強頂層設計,加大資源統籌,引導中小學與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企業等聯合設計教學內容;打造多元化的課程體系,着力培養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和核心素養;優化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創新保障體系,從時間、空間和人員等方面確保學生充分參與、有效參與。
鄧秋萍介紹了順德區科創教育的發展歷程和主要舉措。在主要舉措方面,大力推進課程融合和引導特色發展,創建理念先進和深受學生喜歡的科創課程,遴選特色鮮明、成效顯著的科創教育特色學校,支持“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建設;強化項目推動和創新評價,在結果評價的基礎上,探索加入過程性評價,關注選拔方式與過程公平性;打造名師團隊並實現共生共長,選拔一批具有豐富組織經驗和指導能力的骨幹教師,組建順德區科創教育聯盟講師團;加大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將科創成果納入學校績效考覈並作爲教師職稱、績效獎勵的重要依據;加大統籌規劃和協同推進,實施“科創+”行動,以系統化舉措助力區域創新人才培養。
來源:廣東省教育研究院
編輯:廣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