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撓雙城論壇的鎖島心態

(圖/本報系資料照)

陸委會繼日前大陸訪臺學生團成員使用「中國臺北」一詞,揚言祭出暫停來臺處分後,如今再封殺上海市臺辦主任金梅及9位陸媒記者來臺參加雙城論壇。質言之,賴政府內部確實仍有一股聲音,不願見到臺灣民衆期待陸臺交流的進展,因而小題大作,霸凌學生的生活用語;進而擴大事端,將解放軍日常操演渲染成1996年後最大軍演,進而藉此作爲大陸人士能否來臺出席雙城論壇的「潛標準」,「卡陸」心態不言可喻。

民進黨政府針對訪臺學生團與雙城論壇陸續做出負面迴應,一方面是不願在重大兩岸交流活動被邊緣化,另方面則是意欲將兩岸交流的話語權牢牢掌握在執政黨手中。

然而,從針對學生一句「中國臺北」而揚言對馬英九基金會祭出行政處分,到雙城論壇舉辦前夕突然拒絕核發上海市臺辦主任的入臺許可,民進黨政府似乎仍有意透過行政上的權力,變相讓兩岸交流的難得曙光又熄滅,其所盤算的,恐是要防止任何有利對岸的事件效益發生,以免有利綠營的狹隘性臺灣認同意識遭到質疑。

這種作法或許有利於執政黨鞏固基本盤,卻無可避免地造成往後兩岸交流時,兩方民衆不必要的負面情緒,兩方官民的信任感更是難以重建,對兩岸和平不啻是永久性的傷害。

這種重重阻撓兩邊民間與城市交流的作法,實際上已爲兩岸築起一座心靈的「柏林圍牆」。回顧二戰後的歐陸局勢,當時由蘇聯控制的東德政府稱柏林圍牆是爲了反法西斯而築,藉此防止西方勢力的滲透與入侵。但隨後數十年間,東柏林不斷有民衆冒生命危險逃往西柏林,證明人爲的阻礙無法阻止兩邊人民的往來。

對照目前民進黨政府對於兩岸民間交往的限制,其理由與當年蘇聯、東德打造柏林圍牆有異曲同工之妙。

此種心態下,民進黨政府既不願臺灣民間樂於往來對岸,也不願中華民族的融合復興前進臺灣,讓臺灣多數民衆重回肯定中華文明的認同軌序中,不利於綠營尋求長期執政的政治基礎。

然而,臺灣在追求兩岸和平的前景下,實應珍惜雙城論壇這類具有一定層級交流意義的互動平臺,一方面是展現我方的治理自信,激發對岸民衆對城市治理的想像空間;一方面,也是展現制度自信,讓對岸往來人士藉此機會,親身體驗臺灣民主制度運作下的社會發展,作爲相互學習的改進之道。期待賴政府莫再因一時的選舉利益與狹隘的執政利益,大大侷限了兩岸交流的深層意涵。(作者爲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