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防疫的人都被拉進來!陳時中背後「最強專家LINE羣組」揭密
近4個月來,臺灣在新冠肺炎的防疫上,交出令各國稱羨的成績單。指揮官陳時中將成果歸功於「戰略擬定正確」的專家諮詢小組,這羣智囊團,究竟做了什麼?
4月26日,爲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而成立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將屆滿1百天,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例行記者會上,歸納臺灣能有效控制疫情的3項關鍵,首推「專家的戰略擬定很正確」,讓指揮中心得以在總體戰略視角下,準確調度人力與醫療資源,執行防疫任務。
陳時中口中的「專家」,並非單一人士,而是20多位專長領域涵蓋傳染病學、感染科、胸腔科、小兒科與公共衛生的顧問團。這個顧問團早在1月4日、疾管署發現中國武漢出現不明肺炎疫情時,就已「超前部署」,由臺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協助召集成立。4個多月來,專業顧問團隨疫情變化機動集會,視當前情勢,提供各自專業意見,運作模式猶如小型的國家安全會議。
時間回到1月2日,張上淳突然接獲來電,電話另一端的疾管署署長周志浩,用急迫的語氣告知:「武漢有疑似SARS的不明肺炎案例,希望組成專家諮詢團隊,提前因應。」由於17年前對抗SARS的緊繃經驗還歷歷在目,張上淳立刻放下手邊工作,與周志浩共商合適的專家名單,併火速聯繫邀約。
2天后,規模10多人的「新冠肺炎專家諮詢小組」LINE羣組正式成立,除了周、張兩人外,創團成員還包括疾管署前署長張峰義、臺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臺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李秉穎、衛福部前部長林奏延等人。日後隨着疫情升溫,專家團隊也持續擴編,「臺灣最懂防疫的人,幾乎都被拉進羣組。」一位專家成員透露。
儘管羣組成立時,臺灣還沒有確診病例,且民衆都將目光聚焦在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但經歷過SARS的專家們,已低調召開了第一場策略會議,與疾管署官員討論邊境檢測防線、洽談分析病毒的實驗室與檢驗機構,以及專家到武漢實地考察等事項。
李秉穎指出,當國內出現確診病例後,專家諮詢小組的開會頻率也從每週固定1到2次,增加到週六、日都必須機動待命。疫情初期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決定通報定義,例如:從最早的有武漢旅遊史、符合發燒或呼吸道症狀,逐步擴大到全球旅遊史,就是在考量防疫能量下,儘可能有效圍堵病毒的作法。
「專家也曾擬定讓輕症回家的策略,避免醫療體系崩潰。」張上淳透露,對於疫情可能惡化,專家也有所準備。
「專家諮詢小組的LINE羣組訊息,總是此起彼落。」黃立民也說,只要有新確診個案出現仍未列入通報定義的症狀,如嗅味覺異常、腹瀉等,召集人張上淳就會通知疾管署人員,透過羣組與電話通知專家立即開會,討論是否變更通報條件,晚間10點才通知開會也是家常便飯。
《今週刊》(第1221期)
更多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週刊》(第12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