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檢重點推廣25個普通犯罪檢察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
最高檢重點推廣25個普通犯罪檢察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
數字賦能,破解“線索發現難”
正義網訊(記者史兆琨)近日,最高人民檢察院普通犯罪檢察廳和數字檢察辦公室經深入研究、綜合評估後,確定了25個普通犯罪檢察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並印發通知,要求各地檢察機關結合監督辦案實際,做好重點推廣模型的應用、線索覈查及案件的指導辦理工作,做實“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
記者瞭解到,前不久,最高檢普通犯罪檢察廳開展了普通犯罪檢察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彙報演示活動,並組織專家評審。參與彙報演示的58個模型是經最高檢數字辦審覈通過,在“全國檢察機關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管理平臺”上架發佈,供全國檢察機關下載應用的涉普通犯罪檢察條線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
“評審中,建模邏輯、數源開拓、模型成效和監督價值是重點關注的4個方面。根據評審結果,我們結合前期重大犯罪檢察廳開展的刑事審判監督智能輔助辦案系統試點工作情況,以及刑事執行檢察廳開展的醉駕類數字偵查模型評審情況,最終確定了25個普通犯罪檢察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進行重點推廣應用。”最高檢普通犯罪檢察廳負責人表示。
據介紹,近年來,各級檢察機關刑事檢察部門深化“業務主導、數據整合、技術支撐、重在應用”數字檢察工作機制,以信息化、智能化技術助力提升監督辦案質效,數字賦能刑事檢察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從各地的模型應用實踐看,以數字賦能刑事檢察工作,整體提升了刑事檢察部門篩查發現案件線索的能力,爲破解長期以來存在的‘線索發現難’提供了有力支撐。”據最高檢普通犯罪檢察廳有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模型發現違法犯罪線索方向更明確、質量更高,線索成案率高於一般途徑發現的線索。
記者瞭解到,當前打擊犯罪面臨的一個難題是,隨着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及犯罪分子反偵查意識的增強,一些上下游人員通過網絡單線匿名聯繫,犯罪行爲呈現集團化、產業鏈化趨勢。
“在高效整合利用有關數據、有力提升立案監督質效的同時,數字檢察還能有效提升檢察官在辦理捕訴案件時發現上下游犯罪線索和漏罪漏犯的能力。”最高檢數字檢察辦公室相關工作人員表示。
以北京市昌平區檢察院研發的“上下游犯罪漏犯漏罪法律監督大模型”爲例,該模型聚焦犯罪產業鏈中關鍵節點的人員身份屬性及其行爲特徵信息,通過橫向比對、縱向串並的方式進行數據關聯、碰撞,深挖案件上下游線索,從而實現全鏈條打擊犯罪。
與此同時,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還可以幫助檢察機關更好地開展監督工作,維護司法公正,保障公民合法權益。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檢察院研發的“刑事立案未處理法律監督模型”,對刑事立案後未處理的案件進行監督,有效防止因案件久拖不決損害司法公正。該模型被研發應用後,公安機關對案件的總體處置率明顯提升,有助於實現從事後“清理掛案”到動態“消除掛案”的轉變。
最高檢普通犯罪檢察廳負責人表示,檢察機關往往通過解析個案,提煉類案規則,研發出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有利於更好維護司法公正。各地普通犯罪檢察條線要認真貫徹落實最高檢黨組關於一體抓好“三個管理”的要求部署,切實把主要精力放到法律監督的主責主業、履職辦案的本職本源、高質效辦案的價值追求上來,在重點推廣應用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的過程中,要圍繞有效提升監督辦案能力、案件辦理質效的目標,更加重視線索移送後的跟蹤引導、協作配合,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
[責任編輯:史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