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黨建+產業”文章

眼下正是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春耕育苗的黃金時節,在烏拉特前旗大佘太鎮紅明村萬畝辣椒產業園區的智慧育苗大棚內,一排排點好辣椒籽的苗盤整齊地擺放在地面上,噴淋、通風、遮陽等設施一應俱全,鋪展開一幅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春耕圖景。

記者瞭解到,大佘太鎮通過“黨支部+企業+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積極引導和帶動農戶參與辣椒種植。紅明村從2023年開始,聯合巴彥淖爾市農墾集團和內蒙古禾興農牧業有限責任公司,三方合作建設萬畝辣椒產業園,在育苗、用工、技術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今年我們公司承包了大棚育苗工作,在灌土、點籽、覆土等育苗工序採用機械自動化輔助人工的方式,現在已經開始使用棚裡的全自動噴淋系統給苗盤上水、催芽,出苗後進行間苗、補苗、鋪阻根膜後,四月底就可以往地裡移栽了。”禾興公司工作人員王文琦介紹。

據介紹,該產業園按照“一園六區”總體規劃思路進行建設,即標準化育苗區、種植示範區、智能灌溉區、加工生產區、冷鏈物流區、產品交易區,是集育苗、種植、加工、冷鏈、交易於一體的辣椒全產業鏈示範園區。每年春耕備耕期間,標準化育苗區會通過引進專業機械化穴盤育苗播種機、自動噴淋機、移栽機等設備,實行辣椒苗集中育苗管理,有效提升了種苗成活率和播種效率,爲之後的辣椒苗移栽工作提供了保障。育苗結束後,推行“一棚多用、接茬輪作”模式,育苗大棚內可以複種番茄、芹菜等節水作物,實現提高大棚經濟附加值、調整種植結構節水控水、帶動周邊村民就業的發展目標。

“今年我們村已經完成了51個育苗大棚、35萬餘盤辣椒苗的育苗前期準備工作,共引進6臺播種機,僱傭50餘名務工人員,他們每人每天能掙到200~300元。後續產業園的辣椒苗移栽、除草、採摘、加工等環節還會吸納更多的務工人員,辣椒產業讓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紅明村黨支部書記張福林高興地說。

聚焦業興民富、景美人和目標,大佘太鎮在做好“黨建+產業”文章的同時,在鄉土人才培育上也有新辦法。2024年,大佘太鎮建成人才驛站,匯聚78名本土產業人才,還建成博士工作站、科技小院各1個,經常組織農業專家、農技人員、“土專家”、“田秀才”深入田間地頭,開展生產技術、植保技術指導等送技上門服務。

“接下來,我們將依託現有的萬畝辣椒產業園區和人才驛站,融合育、種、管、收全程機械化及設施農業各方面的發展優勢和人才資源,逐步延長、補強辣椒產業鏈,力爭將萬畝辣椒產業園打造成自治區級產業園,實現鎮級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大佘太鎮黨委書記王永亮說。

(杜亞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