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全球核能安全的堅實守護者——中國通過全球安全倡議推動國際核安全體系建設紀實(環球時報)

進入核能世界就如同在鋼絲上行走——每一步都至關重要,稍有差池,影響深遠。

自1984年,中國成立了國家核安全局(NNSA),負責監督和管理國內民用核設施的安全,中國在覈安全監管的道路上已經走過了40餘年。

進入新時代以來,在總體國家安全觀和核安全觀的引領下,中國的核安全監管能力達到了新的高度,爲中國乃至全球核工業的安全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在全球核安全領域的實踐和創新,展示了其通過“全球安全倡議”推動全球核安全的堅定決心和實力。通過一系列有效措施,中國不僅確保了國內核能基礎設施的安全運行,還爲完善國際核安全框架貢獻了寶貴的經驗和智慧。

全球安全倡議下的核安全理念

2022年4月,中國正式向世界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議(GSI),該倡議明確回答了“世界需要什麼樣的安全理念、各國怎樣實現共同安全”的時代課題。而核安全作爲全球安全的重要一環,自然也是全球安全倡議中各國維護世界持久和平、促進人類和諧發展的重要合作方向。在第三屆、第四屆核安全峰會上,中國就向全世界明確提出了“理性、協調、並進”的核安全觀,努力打造核安全命運共同體。

全球安全倡議強調通過團結、合作、對話、磋商應對全球安全挑戰,尊重各國的合理安全關切,協調傳統與非傳統安全領域。生態環境部(國家核安全局)核設施安全監管司的羅建軍向《環球時報》介紹稱,“全球安全倡議爲解決複雜的國際安全局勢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全球安全倡議的概念文件也明確指出,促進核安全國際合作,建立公平、合作、共贏的國際核安全體系。羅建軍認爲,“這一倡議不僅彰顯了中國對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堅定承諾,也爲國際社會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平臺,促進合作共贏與共同發展。”通過全球安全倡議的實施,我們可以期待建立一個更加公正、平等、開放和包容的國際安全體系,鼓勵所有國家共同參與全球安全治理,爲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作出貢獻。

發展核能與核技術,中國主張安全至上

中國的核安全實踐以持續創新改進爲動力,不僅確保了國內核設施的安全運行,還使中國成爲全球核安全治理的重要推動者。

據瞭解,多年來,中國通過技術進步、法律框架和監管體系的優化,實施了一系列旨在提高核安全的全面措施。

主動從核安全問題中汲取經驗和教訓,從而提升自身的安全水平,一直是中國核能與核技術穩步發展的路徑之一。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後,中國迅速對所有核設施展開全面審查,涵蓋在運和在建的核電廠、民用研究堆以及核燃料循環設施。

這次大規模的審查基於國內法規以及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國際標準,重點關注三個關鍵領域:增強抵禦地震、洪水等外部事件的能力;提升嚴重事故的預防與緩解能力;以及升級核應急響應與監測系統。此次審查及後續改進行動顯著提升了中國核設施的抗風險能力。

例如,在位於浙江省的秦山核電基地,增加防浪堤壩的高度從而提高了核設施應對極端天氣的能力。此外,所有的核電機組均安裝了全場斷電柴油發電機,以確保關鍵時刻有穩定持續的電力供應。

據瞭解,中國目前已建立一套全方位的、國家層面的核設施經驗反饋體系,及時總結國內外核設施建設運行經驗,建立重要事件和異常報告制度並在全行業分享,以打破不同集團間、各企業間甚至國際的信息壁壘,識別安全薄弱環節,共享運行管理經驗,同時整合核安全監管資源、提高監管的能力與效率。

中國堅持獨立自主且嚴格有效的監管,要求全行業自覺把核安全擺在最高優先級,貫徹安全至上的理念。

在監管方面,中國在完善核安全法律框架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2017年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安全法》以及2003年頒佈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重要法律法規,爲核安全監管提供了堅實的法律基礎。通過法律的出臺和監管的實施,切實壓實運營單位的主體責任,同時確保參與核設施建設、運行、監理的各有關單位、行業主管部門、監管部門等各方面責任無縫對接、不留空白。

中國堅持實施全球最嚴的核安全和質量標準。從2011年起,中國的新建核電機組均採用三代及以上核電技術,進一步提升了本質安全度,爲核安全提供更有力保障。中國的核安全監管機構還對已運行的核電機組採用最新的標準進行定期評估,持續實施改進。對核設施全壽期實施“全鏈條”審評許可,開展“全過程”監督執法,“全天候”監測輻射環境。根據核安全重要性設置監督控制點,對重要核安全問題堅持保守決策,確保安全。

中國的監管體系始終與國際最佳實踐保持一致,確保其核安全措施達到或超過全球標準。中國積極參與國際核安全事務,定期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同行評議。外方評議高度讚揚了中國對構建世界核安全命運共同體的承諾,中國良好的核安全實踐也得以推廣。

中國創新實施了核設施特種工藝人員的嚴格資質管理,並不斷開展繼續教育促進能力提升。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持證的民用核設施操縱人員有3200餘人、無損檢驗人員9000餘人、核級焊接人員8900餘人、註冊核安全工程師5000餘人。這進一步夯實了維護中國核安全的人才基礎。

中國還對放射源實行從“搖籃到墳墓”的全過程監管。對放射源實施“一源一碼”的編碼管理,從而實現放射源生產、銷售/轉讓、進出口、異地使用和最終廢舊放射源送貯回收等全環節跟蹤管理。

高度透明和公衆參與是中國核安全監管的一個顯著特點。

中國的法律明確要求許可審批、監督管理、項目進展、流出物排放等信息必須常態化公開。中國核安全監管機構還開發了核電廠運行性能指標系統,及時公開核設施的運行事件,實時向公衆展示全國輻射環境監測的相關數據。

這些透明的信息發佈機制不僅促進了公衆的信任,也提升了人們對核安全的理解。

據瞭解,目前,中國已建成覆蓋全國的輻射監測網絡,擁有1835個國控監測站點,其中包括500個自動輻射站。這一網絡覆蓋了所有主要城市、關鍵邊境地區和核設施周邊地區。爲了確保透明性,這些站點的實時伽馬輻射數據通過官方網站向公衆公開,方便獲取輻射信息。

這些努力也爲中國帶來了出色的核安全記錄。

過去十年間,中國核電站的運行表現一直保持在國際先進水平,沒有發生國際核與輻射事件分級表上二級及以上的事故。研究堆、核燃料循環設施和放射性廢物處理處置設施均保持了良好的安全記錄,建設質量也得到了嚴格控制。

中國成功從第二代核電技術升級到第三代核電技術,並率先開始應用第四代核電技術。對核技術利用的管理也十分嚴格,輻射事故年發生率維持在較低水平,長期保持在1起/萬枚放射源以下。空氣、水和土壤中的環境輻射水平良好,有效維護了公衆和環境安全。

主動踐行核安全國際責任

中國在覈安全領域一貫堅持合作與互利的原則,積極履行國際責任義務,參與全球核安全治理,推動全球核安全框架的完善。

通過一系列的務實合作,中國向外界展示了自身的核安全透明度,迴應了國際社會對中方核安全技術能力的關切,也展現了中國對全球核安全的承諾,體現了作爲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環球時報》記者獲取的資料顯示,自1994年以來,中國接受了5次由國際原子能機構組織的國際同行評議,相關評議均對中國的核安全監管體系表示充分認可。

在2010年的評議中,來自15個國家的專家對中國的監管體系給予了高度評價,並提出了寶貴的改進建議。

2016年的後續評估則顯示,中國在創新實踐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特別是中國通過社交媒體和在線平臺分享監管信息和經驗的做法,被評爲最佳實踐,提升了監管效果。

此外,中國已圓滿完成9次《核安全公約》和5次《乏燃料管理安全和放射性廢物管理安全聯合公約》履約,各締約方高度肯定中國取得的成績,認爲中國積極履行了公約義務,實現和維持了高水平的核與輻射安全,業績顯著。

2023年,國際原子能機構在《核安全公約》履約審議會議上認爲中國針對三代核電新設計特點創新開發監管方案實施審評監督是最佳實踐,有效開展國內外核安全經驗反饋、成立聯合工作組開展共性問題研究、疫情期間開展相關核應急演習等爲國際良好業績,是保障核安全的有效手段,並推薦國際核安全領域參考。

中國還立足於實現全球廣泛核安全目標,推進構建全球核安全命運共同體。

2023年,國際原子能機構依託中國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技術研發基地建設全球首個核與輻射安全協作中心。

中國強化與主要核能國家緊密合作,與22個國家簽訂了核安全合作協議。

在經合組織核能署平臺上,中國積極分享AP1000、EPR、華龍一號等全球首臺核電機組的安全審查、監督管理、調試運行經驗,美國、法國核工業界及其國家核安全監管機構對中國積極推進首堆建設經驗反饋表示讚賞,認爲爲其本國項目建設運行提供了有益借鑑。

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中國還爲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核安全領域的技術支持。比如,中國協助巴基斯坦建設並運營了恰希瑪等核電站、加強了安全監管。這些項目不僅提升了巴基斯坦的能源能力,也爲中國如何通過技術支持加強其他地區的核安全提供了有力示範。

此外,中國還通過與歐盟開展的經驗反饋交流合作項目等機制,積極與國際夥伴分享經驗。

近十年來,中國開展國際核安全交流活動900餘次,自主承辦十餘場國際原子能機構、經合組織核能署等機構大型外事活動,推進燃料包殼完整性等前沿聯合研究,形成百餘份成果文件並被廣泛使用,爲世界核能安全發展提供有力智慧支撐,爲全球核安全治理作出了中國貢獻。

“對比美國、法國核電高速發展階段,中國具有典型的’後發’優勢,採用更新的技術和管理理念,具有成熟的供應鏈體系和建造運行經驗,同時完善了獨立有效的監管體系,能夠有效確保核能核技術利用發展的安全。”生態環境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的專家柴國旱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始終堅持‘安全第一’的原則。通過將全球最高安全標準融入新核電項目,並持續創新監管方式,中國已證明其核電建設既安全又負責任。”

來源 | 環球時報

記者 | 樊巍 單劼

編輯 | 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