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男孩進女浴室:別再用他看不懂當藉口了,他懂!

近日,博主@馬庫斯 在微博發帖稱,接到一名網友爆料,自家附近的游泳館裡每天都會遇到母親男孩浴室。更離譜的是,很多“男孩”都已經是十來歲的大孩子了,竟然還與其他女性一起更衣、洗澡,有的甚至還會偷看。

爆料者本人表示,她在洗頭時,擡頭髮現其中一個男孩盯着自己的私處看,而且還有了生理反應,於是非常羞憤,向游泳館工作人員反饋情況

對方卻說孩子還小管不了,並遭遇男孩媽媽的反擊:“孩子又看不懂的,就你精貴怕看!”

而此時的男孩,還在一旁笑……

很快,「游泳館更衣室每天都有女性帶兒子進來」的話題便衝上了微博熱搜。

評論區大部分網友都紛紛質疑和譴責這種行爲。

10來歲的孩子,明明已經有足夠的自理能力了,爲何一定要帶到女浴室去,讓其他女性感到不適呢?

由於很多游泳館並沒有設置第三更衣室,因此到了夏天,這種尷尬場面屢屢發生。若只是4、5歲的孩子倒也還能接受,但已經10來歲的男孩子還帶進女浴室,難免讓大家覺得太過分了。

有律師表示,很多“太子媽”覺得兒子還是個孩子,但這都已經10來歲了,個頭也不矮,再加上現在的孩子普遍比較早熟,千萬不要低估一個未成年孩子的成熟度

今年開始,刑事責任年齡都下調了,說明公衆普遍的認知是現在的孩子成長條件很好,14週歲以下兒童的生理與心理加速發育,心智提前成熟,辨認和控制能力也得到極大提高。

10-14週歲的部分未成年人已經具備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爲的能力,相對應的具備了一定的作案意識和作案能力,也就具備了承擔一定刑事責任的能力。

早前在上海地區,就有個媽媽就通過監控,看到10歲的男孩猥褻自己5歲的女兒。公衆場合、光天化日之下,一個年僅10歲的男孩竟然如此膽大妄爲!令人唏噓不已。更甚的是,事發後,女孩母親去找男孩家長理論時,男孩母親不但拒絕道歉,反而爲自己孩子開脫,輕描淡寫地說:“你女兒是自願的!”。

還有的小男孩,在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就已經萌生了要給別人媽媽下藥的想法了。

父母從小沒有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性別意識和性教育,孩子就只能從網絡上各種亂七八糟、扭曲變態的色情文化中接受“性教育”。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會催生出這樣的早熟男孩,一點都不奇怪。最讓人後怕的是,許多家長們還在用老舊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寶貝兒子。殊不知,每一次父母眼中的“無傷大雅”,每一句脫口而出的“孩子還小”,都可能成爲孩子日後走向歪路的“幫兇”。

不僅僅是媽媽帶着兒子進女浴室(女廁所),還有外婆帶着外孫進男浴室的情況。

有網友說:有個男性朋友帶兒子去練游泳,結果看到有外婆帶外孫去,然後都在男廁所洗澡。我那個男性朋友和那位外婆在一個浴室面對面洗了一次後,感覺太辣眼睛,之後再也不帶兒子去訓練了……

面對諸如此類的狀況,一方面大家覺得隱私受到了侵犯;另一方面,帶娃的家長們有的覺得滿腹委屈,有的則認爲理所當然,甚至態度傲慢。

事實上,近幾年來,關於媽媽帶男童進女廁、帶男孩進女浴室的現象屢見不鮮;類似“男童滾出女廁所”的刷屏事件也層出不窮。

一部分網友認爲,在沒有男性親戚或者朋友的陪同下,媽媽帶男童進女廁是很正常的;並表示女衛生間一般都帶有隔間,不存在影響他人隱私的問題

還有一些網友則認爲,在女廁所看到男性本來就是很不合理的,即使對方是個小男孩也會讓人覺得不太舒服。

更讓許多女性惱火的是,一些地方爲了省事圖方便,絲毫不顧廣大女性和女童權益,在女廁所裡增設男童小便池,無異於官方合理化了男童進女廁所的行爲。

這也導致越來越多男童家長產生了「男童進女廁天經地義」的錯覺,從而讓許多女性(尤其是未婚未育的女性)感覺到了明顯的冒犯。

圍觀了各路網友的討論,小編髮現大多數的女性對於4歲以下的低齡男童被帶入女衛生間是可以理解並且體諒的,她們不能接受的是年紀稍大的男童。

如果男童進女廁所時規規矩矩,解決好自己的問題就靜悄悄離開,我相信廣大女性同胞也不至於那麼反感,因爲現在女廁所都是隔間的,對個人隱私權益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關鍵問題是,很多母親帶男童進女廁時,並沒有管教好自己的孩子,導致孩子做出一些不恰當的舉動,絲毫不考慮其他女性的感受,面對質疑還振振有詞,這才引起了全社會公憤

“本來在女廁見到男孩就挺崩潰的,看到媽媽開着門就更崩潰了。”

“男孩站在隔間外也就算了,還有還趴在地上往縫隙裡瞅。”

“透過門縫挨個偷看,我也是醉了。”

除了女廁,就連女試衣間無法“倖免”。

最誇張的是,之前有位“太子媽”在網上發文抱怨,帶兒子去女廁所,剛好有一位小女孩和媽媽也在排隊等廁所。

小女孩覺得奇怪,就問媽媽:“怎麼男孩子來女廁所了呢?”

女孩的媽媽就她解釋說:“這個哥哥的爸爸沒來,不然就去男廁所了。”

女孩媽媽一句合情合理的解釋,同時也肯定了女兒的疑問——女廁所是隻能女孩進來,男孩應該去男廁所。

這時候小男孩自己覺得難爲情了,不願意待在女廁所。

“太子媽”沒有反省自己,也沒意識到兒子的自尊心,反而埋怨上了小女孩的媽媽:“其實平時也有帶過(兒子去女廁),好死不死今天女廁所有個小女孩,“能不能嘴別那麼欠!”

有專家表示,明明都是女人,可很多女人生了兒子後,卻失去了對女性、女孩的同理心,站在了女性的對立面

彷彿她自己從前不是個女孩、不是個女人。彷彿有了兒子後,她就不再是女性羣體中的一員了。這其實也是一種非常悲哀的女性的自我異化

“男童進女廁”,只能靠女性理解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事實上,“男童進女廁”式尷尬並非無解——「第三衛生間」或「家庭衛生間」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家庭成員無法自主使用衛生間,異性家庭成員可以進入協助完成如廁。且它不僅僅侷限於父親帶女童,母親帶男童,也包括成年人之間,畢竟也有一部分成年人因爲老弱病殘等,缺乏獨自如廁能力等……

只不過,如今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我國第三衛生間的建設步調很慢。

在這樣的情況下,培養孩子的性別意識,做好孩子的性別教育,學會尊重他人隱私,需要全社會共同發力。而不是一味地拿「擔心孩子」這類的理由作爲擋箭牌

那麼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兒童性教育?艾瑪·布朗新書養育一個男孩:教室、更衣室、房間和美國男孩們的隱秘掙扎》直指當下美國兒童性教育中的隱秘痼疾,反思我們應爲男孩們提供更好的性教育。

在這本書中,艾瑪·布朗從真實的調查入手,告訴我們:

那些性行爲不端者,既不是出生就如此,也不會在青春期產生特別的激素,他們是在家裡、學校以及社會中被“製造”的。

樹立性別意識,家長始終都是第一責任人。3-6歲是幼兒性別角色確認的關鍵期,當家長以愛之名將孩子置身於異性環境之下如廁換衣,可能會延誤孩子的性別認知教育。

反過來看,有幾個女童的家長,願意讓女童進男廁呢?大部分父母都會保護女童的隱私,不讓她被異性看,也不要去看異性。爸爸獨自帶女兒出門時,大多都是求助女性幫忙,而不是讓女兒跟着進男廁。

但很多男童的母親,卻沒有這種意識,認爲男孩子沒關係。

畢竟成年人不是非得蠻不講理地去刁難一個孩子,有時候,“熊孩子”的家長本身才是最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