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歲的上海交通大學,締造了多少個“中國第一”?
“前方到站:交通大學。”——
中國 “魔都”,東海之濱,寸土寸金的徐家彙一線,隨着熟悉的報站聲起,從10號線或11號線走出地鐵站,不過幾步路,你就能來到一所位列我國“五所top3”大學之一的名校——
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交大徐匯校區與東方明珠、環球中心合影。
攝影/張偉
這所剛剛迎來128歲生日的老牌名校,上可研究“東風快遞”,下可探索萬米深海,57名院士所代表的科研實力溝通世界,走到腳痛的廣闊校區“交通”上海灘。雖然名爲“交通”大學,卻闡釋了這個日常詞彙的無限可能——“天地交而萬物通”!
上海交通大學各校區分佈示意圖。
製圖/劉耕碩
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艘核潛艇…
校史可溯源自1896年的上海交通大學,是一所歷史甚至比北大還要早2年的老牌理工名校。
上海交大閔行校區“凱旋門”。
攝影/於佳源
從創立伊始的南洋公學時代,她就以最早的小學-中學-大學-師範完整教育體系,開時代之先;18個雙一流學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總數連續13年位列全國第一,是她引以爲傲的學術積澱;放眼社會,更有諸多校友投身於新能源、互聯網等高新領域,拉近了我們每一個人與時代的距離。
南洋公學創始人盛宣懷雕像
攝影/於佳源
要說起上交影響中國的縮影,莫過於諸校區一處處以院士爲名的“打卡點”了——
閔行校區裡,有一面高牆上排列着上海交大院士的畫像,時不時就能看到院士本人來找到自己的照片打卡留念。這面牆,每隔幾年就會根據兩院院士的增長速度(僅2023年就新增兩院院士4人)不斷升級。至於以錢學森、李政道等科研名家冠名的大樓,更是隨處可見。
上海交大,李政道圖書館。
攝影/徐暢宇
若放眼百年校史,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更是有200餘位交大校友。一位位院士背後,是上海交大走在全國乃至世界前沿的科研實力,更讓其在中國近現代發展史上拿下一個個“第一”,帶來了“大國崛起”的不竭動力源泉。
上海交通大學創造的“中國第一”(部分)。
製圖/魚一條
而若是步入社會,在那些深切改變人們衣食住行、日常娛樂的現代企業之後,你同樣也能看到諸多上交人的身影。
有道是——張旭豪嫌棄上交食堂太難吃、走出校園太麻煩,就創辦“餓了麼”。蔡浩宇嫌棄上交夜生活太貧乏、卷王太多,就與兩位校友聯合,創辦了米哈遊開始“x神啓動”;季琦與沈南鵬不想每次進城都早早趕車回校,就分別創辦了華住會與攜程、如家;曾毓羣嫌棄校園經常施工停電,就創辦了寧德時代……
雖然是段子,但卻能看出上交校友們始終在彰顯着校名裡“交通”二字的真諦——令萬物通達於時代。
上海交大不斷深耕前沿科技。
來源/上海交通大學全球形象宣傳片《不負時代》
對於中國的大學生而言,“上交”兩字更是影響深遠——譬如, 1987年,教育部在上海交通大學設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辦公室”,如今,每年報名參加這項考試的人數多達2000萬人次;2003年,上海交大高等教育研究院發佈首個綜合性大學世界排名,堪稱一部“世界高校點將錄”,令國內外大學紛紛爲排名折腰。
若是回到上交本身,作爲中國交通類院校的領軍學校,她立足時代,傳承百年的沿革,本身就映照了中國波瀾壯闊的激情歲月。
上海交大錢學森圖書館內景。
攝影/邱菲爾
上海交大,藏着中國交通大學宇宙!
中國五大交通名校,分別位於上海、西安、北京、成都、新竹,雖相隔千里,校園裡卻都有一塊形制相似的“飲水思源碑”。上交與西交的生日,更是在同一天。這一衆“交通大學”的傳奇,要從最早的一所“交大“開始說起。
1896年,盛宣懷秉持實業救國之心,在上海徐家彙一帶創辦了“南洋公學”。幾年內,又有兩所新式學堂唐山鐵路學堂與北平交通傳習所,分別在山海關(後轉到唐山)和北京創立。
上海交大徐匯校區航拍。
圖/視覺中國
東海之隅、桑乾河畔、榆關腳下,這三所分別研究輪船、鐵路、電報的學校,正是當時人們眼中“交通”一詞的三種模式。於是,1921年,北洋政府交通總長葉恭綽組織三校合併,取名爲“交通大學”,其校慶日定在4月8日,一說便是取自“四通八達”之意。
這一舉措,帶來了一個未來全中國最大最廣的學校系統,而如今坐落於上海核心地段徐家彙附近的上交徐匯校區,正是盛宣懷於1896年創辦南洋公學的傳奇伊始之地,堪稱全國諸多交通大學的“祖庭”。
步入徐匯校區,你可以看到從起初文藝復興風格的中院和老上院,到巴洛克風格的老圖書館,再到裝飾藝術風格的工程館和折衷古典主義的體育館和總辦公廳——這些緊跟時代潮流的西洋式建築,便昭示着交大自創辦之初就立志要“比肩歐美一流大學”的宏遠。
上海交大徐匯校區老圖書館。
攝影/尹泰平
很快,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交大就得到了“東方麻省理工”這一美稱,從這裡畢業的學生,可以免除考試直接進入美國多所頂尖高校就讀。當時的交大校慶,都能辦得如同工業展覽會般熱鬧,已然初具“硬核特色”。
交大學子有多“硬核”?最有名的,莫過於那場1947年5月,滬、唐、平三校因國民黨當局剝奪“交通大學”名稱,開展罷課請願的“護校運動”。在土木系張公緯的指揮下,交大學子將自行籌集的火車頭和車皮組裝爲一整列火車——“交大萬歲號”,由機械系同學駕駛從上海開向南京。這下舊上海軍警坐不住了,他們開始拆除前方鐵軌阻撓火車,不料土木系同學直接拆掉後方的鐵軌鋪在前方,讓這列火車輪轉前行……
其後,交大學子的護校訴求得以達成,學生領袖張公緯被國民黨當局通緝,卻在電機系江澤民的掩護下轉移到解放區並改名餘力,後來成爲新中國著名煤炭專家。
上海交大飲水思源碑。
攝影/張偉
如此上交學子傳奇,真是將學校“求實學,務實業”的宗旨演繹到極致。
新中國成立以後,滬、唐、平三校再次解體,但都保留了“交通大學”的名號。1952年院系改革,滬校轉爲純工學院校,並開始籌劃西遷西安,支援大西北建設。1956年暑假,數千名學生、教職工和家屬登上了開往西安的專列。這趟列車彷彿穿越了千年時光,爲西安這座古都帶來了“在長安學理工”的無限潛力,也以一段“西遷精神”讓上交、西交兩校血脈相連。
上海交通大學歷史沿革。
製圖/魚一條
1959年7月,交通大學上海部分正式啓用“上海交通大學”校名,此後數十年間,上交又先後恢復和興建了理科、管理學科、生命學科、法學和人文學科等, 隨着2005年上海第二醫科大學併入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交大,終於補齊了作爲綜合類大學的一塊拼圖。
以上交爲首的各個“交通系”大學,在新時代的發展同樣突飛猛進,以滬校、唐校、平校爲三脈源流,在上海、西安、北京、成都、新竹五座城市開闢出五大支系,可以稱之爲“三山五嶽”,五座“飲水思源碑”,正代表着一段蹇續百年的家國情懷。
交通大學?不,是“腳痛”大學!
儘管交通大學站旁邊的上交徐匯校區,代表了上交百餘年的悠遠歷史。然而在大多數上交學子眼中,這裡卻距離自己認知中的母校足有20公里距離。上交的主體,還是那遙遠南方,人稱“閔大荒”與“東川路男子職業技術學院” (本世紀初男女比例是7:1,現在約2:1)的閔行校區。
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航拍。
圖/圖蟲·創意,攝影/謝偉明
校園面積多達5000畝的閔行校區,足有4.5個故宮大小,一度成爲全國單體面積最大的校區。如此龐大的校園面積,也爲上交贏得了“腳痛大學”的名號。需要頻繁往來於校園東西之間的學生們,紛紛選擇自行車作爲代步工具,整個交大閔行校區就成了一座自行車的王國。
課間時分,上萬輛自行車穿梭於道路網中、顛簸於減速帶上;課堂時分,這些自行車又在六座主教學樓前形成了裡三層外三層的迷宮圍城。這六座主教學樓的名字,可謂是讓人過目不忘——上院、中院、下院、東上院、東中院、東下院,真切反映了上交作爲理工類院校的嚴謹面貌。
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教學樓。
攝影/徐暢宇
校區的東大門採用中式古典結構,雅號“紫氣東來門”,俗稱“廟門”;東南門採用西式古典結構,雅號“凱旋門”;西南門採用現代設計,像一隻人字拖,俗稱“拖鞋門”,它距離生活區最近,是學生最常使用的校門;此外,還有北面一字排開的北一門、北二門、北三門,尚在等待着自己的“學名“。
這座“自行車王國“看似整體,卻被滬金高速貫穿而過,使得東西兩片校園只有四條橋洞可以通行。去年底,交大對“地洞”們進行封閉改造,期間,校園被戲稱做”分裂爲了凹區和凸區”。這樣的交通改造不在少數,讓“交通大學總在搞交通”成爲同學們無奈的自嘲。
上海交通大學橋洞與櫻花。
攝影/郭遊
雖然上課不便,上交卻是全國所有高校中晚課結束時間最早的學校之一,按照課表20:20就能下課(極少數實驗課會更晚),許多老師還會主動提出用課間連上換取20:00下課。當然了,早下課的同學們並不會去享受“在江浙滬不存在的夜生活”,而是一頭扎進圖書館,捲到閉館爲止。
不過,偏居“閔大荒”的上交學子,還是有自己獨特的豐富生活。在四月櫻花季之後“心有猛虎,細嗅石楠”,在東轉參加“百團大戰”,在新圖一本作業寫到閉館,去南體來一場振奮人心的夜跑,在拖鞋門下約見去聚餐……正是一名名上交人的生活記憶。
剛剛舉辦的上海交大音樂節。
攝影/鄧鈃中
而最能代表上交生活記憶的符號,則是一項年代悠久的學生運動,賽艇。
水可載舟,亦可賽艇。作爲一所坐落於黃浦江上游的“上游985”,上交自然有着屬於自己的賽艇隊。成立於2001年的上交賽艇隊已多次在國內國際賽艇競賽中斬獲冠軍,與牛津、劍橋等世界老牌賽艇強校也談笑風生、不落下風。畢竟,船舶專業正是上交的看家本領、立校根基,不僅要會造船,還要會操船,甚至連修船都略通一二,交大的金工實習課程一度是全校必修,連經管專業都要學。
上交賽艇課。
攝影/姚頡
一艘船,也正游出了上交百餘年前的那個重要起點。當時的交大,以鐵道、輪船、電報等“交通”領航於時代,一百年後的上交,做的是跨越空間與時間、虛擬與現實的萬物聯動。“交通”的內涵在隨着時代而改變,交大學子追隨一位老學長提出的“思源致遠”理念,從而實現“天地交而萬物通”的願望,卻從未改變!
思源湖邊練琴的學生。
攝影/王山木
文丨車右花盾、飛天逸面
文字編輯|後果
圖片編輯| =G
首圖丨丁佳源
封圖| 徐暢宇
特別緻謝
上海交通大學SJTUPA攝影協會
上海交通大學SJTUPA攝影協會會長| 張揚
攝影師|傅鼎
攝影師|徐暢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