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到23歲新生代」當中的4種極端人格
翁立揚
「死刑」能夠嚇阻犯罪嗎?據媒體報導,於臺南市遊樂場殺害10歲男童的曾文欽落網後表示,在臺灣殺一、兩個人不會被判死刑,自己殺害男童的目的,就是希望一輩子都有免費的牢飯可以吃。從因果關係上來說,假如我國法律明文規定「成人只要蓄意殺害了幾歲以下的兒童,就一律處以死刑」,這位來不及長大的10歲男童就不會遇害;筆者相信「死刑」可以嚇阻一部分的殺人案件發生;然而,倘若兇手是抱持着「同歸於盡」的心理殺害他想要殺的人,「死刑」對於這類殺人案件,就一點防範效果都沒有了。我們不能夠將「不希望再有任何兒童遭受傷害、不希望再有任何無辜者遭受傷害」的願望全盤託付給「刑法」和「死刑」。筆者沒有學過犯罪心理學,但筆者從自己出生以來所看到的社會新聞當中,發現「『殺人案的兇手』的『人格特質』」可以分成2種極端:第一種極端:他平常就是一個很兇暴的人,經常以暴力的手段來侵害他人的人權,經常以「痛毆他人」做爲「發泄自身情緒」的方法。當「與他相處過的人」在社會新聞版上看見他殺了人,情緒上除了憤怒與恐懼之外,並不會對他的犯刑感到訝異;因爲大家早就明白「他就是這麼壞的一個人」。第二種極端:他平常是一個很沉默的人,他念書的時候,在學校中鮮少與人發生互動,他出社會之後,也不會爲了工作以外的事情而與同事發生互動;在學校或職場當中偶爾與人發生互動時,他的言行舉止都很有禮貌、很客氣;但他的言行舉止所流露出的人格特質,並不會讓人們產生「期盼能夠與他親近」的渴望;換句話說,他的人格特質對於他人毫無吸引力,導致他的身邊沒有什麼朋友;但他平日所流露出來的「人格特質」並不會使人感到害怕;因此,在他成爲殺人案件的兇手之後,與他相處過的人都感到難以置信。第一種類型的殺人犯,在他15到23歲的時候,通常會是一隻「流浪貓」;而第二種類型的殺人犯,在他15到23歲的時候,通常會是一隻「籠中貓」;這兩種類型的「15到23歲的年輕人」都生活得很不快樂,假如他們在15到23歲時是「明星」,而不是「流浪貓」或「籠中貓」,他們往後成爲殺人犯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
----------------------------------------
筆者今年23歲,成長過程中先後就讀過國小、國中、五專、高中和兩所不同的大學,目前是大四學生;根據筆者有限的觀察,臺灣15到23歲的新生代當中,存在着4種「人格特質很極端的人」;筆者將他們命名爲「乖小孩」、「明星」、「流浪貓」、「籠中貓」;但是,只有少數人的「人格特質」剛好從屬於這4種「極端類型」當中的任何一種;多數人的「人格特質」都分佈在這4種「極端類型」之間。
先說明,爲何筆者要強調----這4種極端的人格特質是出現在「15到23歲的新生代」當中?爲何不是「13到23歲」、「11到23歲」或者「15到25歲」呢?
筆者將結尾設定在23歲,純粹只是因爲----23歲是絕大多數的新生代離開「大專生活」的年齡;無論離開大專生活之後的下一個目標,是「出社會」、「當兵」還是「念研究所」,都別無選擇得必須面臨與「大專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情境:
「職場」是一種比「校園」更加忙碌、更加註重責任與績效的生活情境;多數人最主要的效忠對象是「自己的溫飽、成就感、虛榮心」;同事與同事之間、企業內部的不同部門之間、企業內部的不同派系之間、不同企業之間,都會存在着良性競爭與惡性競爭。
「軍隊」裡的生活情境是「要求你百分之百得服從長官的命令,不讓你『繼續做你自己』」;雖然,「新生代從小到大所受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也不見得容許新生代「用『最真實的自己』來生活」;但是,「當兵階段所受的體能訓練、懲罰方式」以及「一天24小時都必須處於班長、排長、連長的要求與監督之中」確實是所有的新生代過往都未曾經歷過的。
而「研究所」的生活情境則是「每天把你和寥寥可數的幾位同學關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裡,一起訓練腦力」。
倘若,所有新生代們在23歲以前皆共處於「校園生活」這種生活情境當中,就已經分化出了「4種」極端的人格特質;等到23歲以後,原本共處於「校園生活」這種生活情境當中的新生代們,分散到了「出社會」、「當兵」、「念研究所」這三種生活情境當中;在此之後,相同年齡層的新生代當中,應該會出現「更多種」極端的人格特質,而不會只有4種。
----------------------------------------
那麼,爲何筆者要將開頭設定在15歲呢?
筆者認爲,「15歲這個時間點」至少在「我們這代人」的人生旅程當中,扮演着8種性質的分水嶺:
【分水嶺1】15歲,是我們這代人第一次被同學、長輩「根據『國中基測』的成績劃分出:尊貴或卑微?有『錢』途或沒『錢』途?」的年齡。
【分水嶺2】考完基測的暑假,也是很多同學第一次到社會上打工的時間點。
【分水嶺3】「高中職五專」的開學,意味着:國中時「什麼心事都可以一起經歷、一起傾訴」的好姊妹、好兄弟,各自在不同的世界起始了不同的目標與生活;這一次對彼此所說出的「再見」,可能不確定是要多久以後才能夠再次相聚?每個人的內心中都會雕刻着一幅「好友名單」,這幅「好友名單」的內部分成「現在進行式」和「過去式」兩個羣組;「高中職五專」開學之後,彷彿再好的朋友,都會有「被移入『過去式』羣組」的一天……
「國中畢業之後,班上的40位同學被分散到35、36所不同的高中職五專」的感覺,相較於「國小畢業之後,和爲數衆多的同班同學,一起以直升的方式進入鄰近的國中」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
【分水嶺4】「高中職、五專、大學、四技、二專、二技」相對於「國中」,最大的差異點在於:「國中」的老師不會當人,而「高中職、五專、大學、四技、二專、二技」的老師會當人。
考完基測的暑假,是一個由「無心念書,也不必擔心被當」過渡到「即使很用功,照樣有可能被當」的時間點;從「課業」的角度來區分「15歲到23歲的新生代」:將「用功讀書」視爲「自己的本分」又能夠「考得很好」的同學,就是「乖小孩」;「被逼着讀書」卻又「考不好」的同學就是「籠中貓」;「因故無法專心讀書」或是「和教育體制正式決裂」的同學就是「流浪貓」;不一定很用功,但是相當瞭解「自己的人生目標爲何?」的同學,就是「明星」。
【分水嶺5】「高中職、五專、大學、四技、二專、二技」相對於「國中」還有另一項重大差異;那就是:打從「高中職五專」新生入學的那一刻起,新生代們在他們「每天都必須待上數小時」的校園當中,已經能夠擁有真正的「社團生活」;無論是學術性質的社團、服務性質的社團、藝術性質的社團、聯誼性質的社團、體適能性質的社團或是「學生會」,都是一羣「來自不同班級、科系」的同學們以夢想、理想和熱情爲基礎,靠着「出生以來第一次的『團隊合作』」一磚一瓦堆疊出來得;一個「成功的社團」當中的每位夥伴,都會將彼此視爲「沒有血緣關係的家人」;「社團生活」很有可能會是一位新生代在「高中三年」和「大學四年」當中最美好的回憶;「社團生活」也很有可能能夠帶領着新生代由「單身的世界」走進「戀愛的世界」。
相對於「高中時代的社團生活」,「國中時代的聯課活動」對於學生而言,只不過是一堂「選修課」而以;「國中時代的聯課活動」雖然也有五花八門的「社團」可以選擇;但是每一間「社團」都是由老師在上課,也是由老師在經營;相對於「高中職五專的社團」是由「來自不同班級、科系」的同學們「自發性」組成;「國中時代的聯課活動」是一門正式的課程,「社員」們參與「社團活動」的型態,相較於「他們平常在上國文課、英文課、數學課、理化課、社會課、健康課、家政課、體育課、童軍課、音樂課」的型態,是頗爲接近的。
【分水嶺6】「15歲的高一新生的愛情觀」相較於「17歲的高二生的愛情觀」、「18歲的高三生的愛情觀」、「20歲的大二生的愛情觀」、「21歲的大三生的愛情觀」、「22歲的大四學生的愛情觀」、「25歲的單身上班族的愛情觀」、「30歲的單身上班族的愛情觀」,八者之間應該不會相差很多。
相形之下,「15歲的高一新生的愛情觀」相較於「14歲的國二生的愛情觀」、「12歲的國一新生的愛情觀」、「11歲(兒童期和青春期的過渡時期)的小五生的愛情觀」,四者之間纔會有很大的差異。
因爲,「15歲升上高一」時,內心裡面住着的那個人,已經不會是「這顆心臟的第一任主人」了﹝縱使沒有戀愛、表白、單戀過,至少也曾經先後暗戀過2位以上的不同對象﹞;說不定,都已經換過了很多任主人。
大約是在「15歲升上高一」的這個時候,無論是「具有戀愛經驗」的同學,或者「只是曾經表白、單戀過」的同學,或者「只是偷偷得暗戀過2位以上的不同對象,並且曾經看過其他同學戀愛、表白、單戀」的同學,腦海中皆已明白:「『愛情』是一項很難『天長地久、圓滿無瑕』的領域,假如真的追不到、假如真的挽不回、假如真的個性不合、假如真的缺少緣分,就要再等待下一個人出現」。
而在「11歲」的時候,新生代「腦海中所想像的愛情」相對於「假如自己真的戀愛了、假如自己真的要去追求愛人,在戀愛、求愛的過程,會是怎麼樣的一個過程?」,往往存在着極大的差距;也許,「真實的愛情」會比「腦海中所想像的愛情」更加幸福、甜蜜;也許,「真實的愛情」並不像「腦海中所想像的愛情」那樣天長地久、圓滿無瑕。
假設,「11歲」的時候,「真實的愛情v.s.腦海中所想像的愛情」的差距長達50單位;「12歲」的時候,這樣的差距可能縮小到40單位;「13歲」的時候,這樣的差距還會縮小到30單位;「14歲」的時候,這樣的差距還會縮小到20單位;「15歲」的時候,這樣的差距還會縮小到10單位;大約在「15歲升上高一」之後,這樣的差距,恐怕每年都只會(比去年)再縮小個1單位或2單位,不會再「大規模的」縮小。
【分水嶺7】新生代進入高一之後,很少長輩還會主動性得去管理、過問子女的一切事物;站在子女的立場來看,進入高一之後,子女們對於「我的爸媽,是個怎麼樣的人?」已經有了清晰的概念;也都知道「自己與父母之間,是否存有隔閡?」;倘若確實存有隔閡,子女們對於「哪些事情會主動與爸媽分享?哪些事情只要爸媽問我,我就會據實回答?哪些事情不適合讓爸媽知道?」大致上也都產生了一套判斷的標準。
【分水嶺8】每位個體在出生時,就擁有了一套獨一無二的「人格特質」,這套「人格特質」除了包含他們當下的「人格特質」之外,也包含了他們未來進入青春期、中年、老年之後的「人格特質」。﹝這就是:每個人「先天的人格特質」﹞
但是,每位個體的「人格特質」,也會因爲「後天而非先天的因素」,比方說「成長曆程中的點點滴滴」,而發生「改變」。﹝「改變」之後的「結果」,就是:每個人「後天的人格特質」﹞
當我們「認識了一個人」,我們所「認識」的就是他的「人格特質」。
對於生活周遭的每個人,我們所認識的都是他們「後天的人格特質」;我們很難有機會認識到他們「先天的人格特質」。
無論是女生、男生,正式「脫離『兒童期和青春期之間的過渡時期』,進入『青春期』」的時間點,都遠早於15歲;15歲的時候,無論是女生或男生,都已經正式「脫離『兒童期和青春期之間的過渡時期』,進入『青春期』」一段時間了;無論是「國中階段的生活」的即將收尾,或是對於「下一階段人生旅程」的期待、無奈或恐懼,都會激發、逼迫新生代再一次得去認識「進入青春期之後的----與兒童時期截然不同的自己」。
所造成的結果就是:每位個體在他們15歲的這一年,大都清楚得意識到----自己的「人格特質」已經因爲「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而與小時候截然不同了。
----------------------------------------
根據筆者有限的觀察,臺灣15到23歲的新生代當中,存在着4種「人格特質很極端的人」;筆者將他們命名爲「乖小孩」、「明星」、「流浪貓」、「籠中貓」;但是,只有少數人的「人格特質」剛好從屬於這4種「極端類型」當中的任何一種;多數人的「人格特質」都分佈在這4種「極端類型」之間。
無論在高中、高職、五專、大學、四技、二專、二技裡面,「乖小孩」都是最能夠﹝也是最積極得﹞適應、融入、創造「學校課業」的一羣人;在老師的視野當中,「乖小孩」是一個班級或年級當中的核心份子,也是學校裡「讀書風氣」的主要出風口。
無論在高中、高職、五專、大學、四技、二專、二技裡面,「明星」都是最能夠﹝也是最積極得﹞適應、融入、創造校園「文化」的一羣人(何謂文化?請留意筆者2012年9月6號的那篇文章);在與課業無關的場合當中,「明星」纔是一個班級或年級當中的核心份子。
在臺大的數萬位學生當中,可能只存在着一千位「明星」;但這一千位「明星」所過着的「大學生活」,在臺大的數萬位學生當中是最具代表性的;藉由觀察這一千位「明星」的「大學生活」,我們便能夠了解「何謂『臺大人』?」;簡單來說,「明星所過着的大學生活」相對於「所有臺大學生所過着的大學生活」是最幸福美滿而且深具意義的。
在交大的數萬位學生當中,可能只存在着一千位「明星」;但這一千位「明星」所過着的「大學生活」,在交大的數萬位學生當中是最具代表性的;藉由觀察這一千位「明星」的「大學生活」,我們便能夠了解「何謂『交大人』?」;簡單來說,「明星所過着的大學生活」相對於「所有交大學生所過着的大學生活」是最幸福美滿而且深具意義的。
在輔大的數萬位學生當中,可能只存在着一千位「明星」;但這一千位「明星」所過着的「大學生活」,在輔大的數萬位學生當中是最具代表性的;藉由觀察這一千位「明星」的「大學生活」,我們便能夠了解「何謂『輔大人』?」;簡單來說,「明星所過着的大學生活」相對於「所有輔大學生所過着的大學生活」是最幸福美滿而且深具意義的。
「乖小孩」和「明星」最爲具體的差異點在於:前者經常是書卷獎、各類獎學金的獲獎者,後者則經常將系會的活動舉辦得活力四射。根據筆者有限的觀察,在五專和大學的班級當中,「玩系﹝科﹞會玩得最瘋狂的那羣同學」和「領書卷獎的那羣同學」這兩個羣體彼此之間通常不會相當熟悉;「明星」和「乖小孩」通常只能夠成爲「普通朋友」,而不會成爲「好朋友」或「知己」。
----------------------------------------
「流浪貓」和「籠中貓」都是一個環境當中的邊緣人,在這個環境當中,大多數的人對他們的印象都不深;「流浪貓」和「籠中貓」的存在或消失,對於這個環境不會造成多大的影響;「流浪貓」和「籠中貓」的差異點在於:
造成「流浪貓無法﹝也不積極得﹞適應、融入環境」的根本因素是「被『外在環境』逼着『提早長大』」;是被怎麼樣的「外在環境」逼着提早長大?一定是精神生活上的創傷、不美滿,纔有辦法逼着一個人提早長大;這種創傷可能來自於親情、友情、愛情、學業、打工、對現實的不滿、一場突發的意外……;總之,所謂的「被外在環境逼着提早長大」,就是「人格特質提早被『社會化』」,甚至「社會化」到了「已經成爲了『暗潮洶涌、弱肉強食的社會』當中的『其中一股暗潮和掠食者』」的地步;「人格特質提早被『社會化』」,導致「流浪貓」已經無法和「以乖小孩、明星爲中心的同學們」玩在一起了。
----------------------------------------
而造成「籠中貓無法適應、融入環境」的根本因素是「籠中貓的『精神年齡』遠低於『與他們年齡相仿的同學』,使得『與他們年齡相仿的同學』不太願意接納籠中貓」;是怎麼樣的原因,導致「籠中貓的『精神年齡』遠低於『與他們年齡相仿的同學』」?原因在於:「籠中貓長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在籠中貓的「0歲到23歲」當中,大部分的時間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當中。
由於不常與「年齡相仿者」發生互動,導致「籠中貓的精神年齡」,打從國小階段,就無法跟隨着「其餘『年齡相仿者』的精神年齡」同步增長。
﹝1﹞ 籠中貓的社交能力很弱,籠中貓由小學讀到大學,一路走來,都不常遇到「可以一起聊天、遊戲的他人」﹝2﹞ 籠中貓在教育現實中屢受挫折,並因此,打從國小階段,每天一大早醒來,就對「早上8點到下午4點的學校生活」產生了畏縮與逃避的心理﹝3﹞ 「籠中貓的長輩」打從籠中貓讀國小時,就嚴格要求籠中貓「下課後準時回家,不準和同學到其他地方玩」﹝4﹞ 籠中貓對於父母的畏懼與不滿,使籠中貓打從國小階段,就自然而然地拒絕與長輩「相互交流心情、生活中的點點滴滴」﹝5﹞ 「籠中貓先天上的人格特質」原本就比較「孤芳自賞」以上5項原因,導致籠中貓打從國小到大學,都長期「生活在自己的世界當中」。
喜歡一個人,無論是「親情上的喜歡」、「友情上的喜歡」還是「愛情上的喜歡」,所「喜歡」的就是對方的「人格特質」;很多人會發自內心得喜歡上「明星的人格特質」;很少人會發自內心得喜歡上「籠中貓的人格特質」;始終都沒有人,發自內心得喜歡上「籠中貓的人格特質」,這也正是筆者所謂的「籠中貓的社交能力很弱」。
----------------------------------------
若將人與人之間的「友情」分成三種層次:普通朋友、好朋友、知己
在「乖小孩」、「明星」、「流浪貓」、「籠中貓」這4種「人格特質很極端的人」當中:
「乖小孩」通常沒有知己;「乖小孩」的好朋友大都同樣是「乖小孩」;「乖小孩」很難與「流浪貓」、「明星」、「籠中貓」成爲好朋友;「乖小孩」的普通朋友包括了「乖小孩」、「籠中貓」、「明星」;「乖小孩」很難與「流浪貓」成爲普通朋友。
「明星」的知己大都同樣也是「明星」;「明星」很難與「籠中貓」、「乖小孩」、「流浪貓」結爲知己;「明星」的好朋友大都同樣也是「明星」;「明星」很難與「籠中貓」、「乖小孩」、「流浪貓」成爲好朋友;「明星」的普通朋友包括了「明星」、「流浪貓」、「乖小孩」、「籠中貓」。
「流浪貓」的知己大都同樣也是「流浪貓」;「流浪貓」很難與「籠中貓」、「乖小孩」、「明星」結爲知己;「流浪貓」的好朋友大都同樣也是「流浪貓」;「流浪貓」很難與「籠中貓」、「乖小孩」、「明星」成爲好朋友;「流浪貓」的普通朋友包括了「流浪貓」、「明星」;「流浪貓」很難與「籠中貓」、「乖小孩」成爲普通朋友。
而「籠中貓」通常沒有知己;「籠中貓」通常沒有好朋友;「籠中貓」的普通朋友包括了「籠中貓」、「乖小孩」、「明星」;「籠中貓」很難與「流浪貓」成爲普通朋友。
以下分析「乖小孩」、「明星」、「流浪貓」、「籠中貓」在親情、友情、愛情這三大領域上的差異。
----------------------------------------【1:乖小孩在0歲到23歲時的親情狀況】----------------------------------------
「乖小孩的長輩」管教乖小孩的方式,與「籠中貓的長輩」管教籠中貓的方式,同樣都來自於「現代化的儒家思想,對於『品學兼優』四個字的認知」;相同的管教模式所塑造出的成功品,筆者就稱之爲「乖小孩」;所塑造出的失敗品,筆者就稱之爲「籠中貓」。
爲什麼「相同的管教模式」既會塑造出「成功品」,也會塑造出「失敗品」呢?原因只有兩項:
第一,在「品學兼優」的「品」上:由於乖小孩和籠中貓「先天上的人格特質」截然不同;乖小孩「先天上的人格特質」,使其在0歲到23歲時,經過長輩「和藹而充滿耐心的教化、信賞必罰的統治策略」之後,便能夠欣然接受「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類道德觀念;籠中貓「先天上的人格特質」,使其在0歲到23歲時,經過長輩「和藹而充滿耐心的教化、信賞必罰的統治策略」之後,只能夠被動接受「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類道德觀念;有時候,還會小幅度得抵抗「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類道德觀念。
第二,在「品學兼優」的「學」上:乖小孩的資質、興趣與「其在0歲到23歲時,所就讀的學校的課業」較爲投緣;籠中貓的資質、興趣與「其在0歲到23歲時,所就讀的學校的課業」較不投緣。
「乖小孩和籠中貓的長輩」在教育乖小孩和籠中貓時,經常有意無意得向他們傳達一種「按部就班」的人生觀:7到12歲是念小學的年齡,是「學習基礎知識」的年齡,13到15歲是念國中的年齡,是「升學考試」的年齡,16到18歲是念高中職的年齡,是「升學考試」、「培養就業技能」的年齡,19到22歲是念大專的年齡,是「培養就業技能」、「培養溝通協調技巧」、「研究高深學問」、「學習與異性相處」的年齡,「你是什麼樣的年齡,就做什麼樣的事情」。
而身爲「乖小孩」的新生代,也都是在「儘量按部就班,儘量自我剋制」的前提下,由「經由父母、學校課堂認識世界,只在意親情和友情」的兒童期,步入「經由自己認識世界,在意親情、友情和愛情」的青春期;最後,開始努力嘗試着,成爲機構性社會當中的一個組成分子。
筆者相信,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現實狀況」延後了「乖小孩由兒童期步入青春期的時間點」;而不是「乖小孩由兒童期步入青春期的時間點」決定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現實狀況」。
乖小孩在0歲到23歲時,很習慣於根據長輩的旨意規劃日常生活。
即使,長輩對於乖小孩的要求,真的違反真理;乖小孩「先天的人格特質」也容易使乖小孩欣然接受那些要求,並且在意識形態上認同:那些要求是合理的。
即使,乖小孩無法欣然接受那些要求,而對於那些要求有所埋怨;乖小孩「先天的人格特質」也容易使乖小孩在埋怨那些要求的同時,在意識形態上又同時認同:那些要求是合理的。
即使,乖小孩在意識形態上也認爲「那些規定不合理」;乖小孩「先天的人格特質」也容易使乖小孩針對「連乖小孩自己都覺得不合理的規定」進行服從。
當然,筆者不敢肯定:「連乖小孩自己都覺得不合理的規定」就一定是「違反真理的規定」。
乖小孩之所以願意,針對「連乖小孩自己都覺得不合理的規定」進行服從;主要導因於:乖小孩「先天的人格特質」是很容易「對於周遭的人事物,滿懷感恩」的。
乖小孩「感恩」長輩的理由在於:自己能夠擁有「衣食無虞的0到23歲」、自己能夠擁有「得以安心得在學校唸書,不會因爲貧窮、戰亂而失學的0到23歲」、自己能夠擁有「受到長輩細心照料、栽培的0到23歲」、自己能夠擁有「除了正規課業之外,還能夠學習各種才藝的0到23歲」、自己能夠「因爲成長在健全的家庭中,而不至於學壞」已經比全世界「十分之九,甚至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口要來得幸福;而且,長輩一直以來爲自己所做的付出,已經遠遠超過長輩在道德與法律上所應盡的義務。
乖小孩「先天的人格特質」,使乖小孩對於「長輩與家庭所實施的:和藹而充滿耐心的教化、信賞必罰的統治策略」具有高度的信任感;乖小孩習慣主動向長輩傾吐心事;乖小孩也願意針對「長輩的人格特質」與「自己的人格特質」不相融之處進行忍讓;包括針對「連乖小孩自己都覺得不合理的規定」進行服從。
本文中,會經常出現「長輩」二字,筆者所謂之「長輩」,專指「父母」和「角色相當於『父母』的其他對象,如:隔代教養家庭中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2:明星在0歲到23歲時的親情狀況】----------------------------------------
相對於乖小孩,明星與長輩之間的互動是雙向的,而非單向的;明星與長輩之間,可能「相互深愛着彼此,相互完全信任着彼此,無話不談,願意對彼此分享自己的一切,將彼此當作自己的避風港」,也可能相互存有「隔閡」;所謂的「存有隔閡的親子關係」,最具體的比喻就是:親子之間,內心中,對於「哪些事情會主動與對方分享?哪些事情只要對方問我,我就會照實回答?哪些事情不適合讓對方知道?」大致上會有一套判斷的標準;當長輩將話題轉移到「我不想讓他們知道的事情」的周邊議題時,我腦海中的「防備機制」就會隨之啓動。
明星與長輩之間發生衝突時,亦會相互爲對方保留餘地;明星與長輩之間最負面的狀態,僅止於隔閡與偶發性的衝突,不會到冷戰與決裂的地步;明星與長輩之間長期「共享着財產與生活」,即使發生了家庭紛爭,局勢也不可能惡化到「共享着財產,在生活上卻已互不過問」的地步。
在家庭教育上,「『明星的長輩』作用於『明星』的家庭教育」相較於「『乖小孩的長輩』作用於『乖小孩』的家庭教育」,有兩大差異:
第一,「明星的長輩」僅僅要求「明星」:自由以「不侵犯『他人之自由』」爲自由、人權以「不侵犯『他人之人權』」爲人權。
而在「乖小孩的長輩」的認知中:「一個人的自由」除了「不能侵犯到『他人的自由』」,更不能違反「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原則。
第二,「明星的長輩」教育「明星」「自由以不侵犯他人之自由爲自由、人權以不侵犯他人之人權爲人權」的道德觀念時,所採用的方式,是:先讓明星獲得「自由與人權」,再告訴明星「這種感覺,就叫做自由與人權」,再讓明星瞭解「你我生活周遭的每個人、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應該享有自由與人權,因此,你我不能侵犯到『他人的自由與人權』」。﹝「明星的長輩」具有這樣的教育理想,但當「明星的長輩」因爲事業因素而心情不好時,不一定能將這樣的教育理想給維持住﹞
每位個體在出生時,就擁有了一套獨一無二的「人格特質」,這套「人格特質」除了包含他們當下的「人格特質」之外,也包含了他們未來進入青春期、中年、老年之後的「人格特質」。
但是,每位個體的「人格特質」,也會因爲「後天而非先天的因素」,比方說「成長曆程中的點點滴滴」,而發生改變。
在明星的成長曆程﹝0歲到15歲﹞當中,充滿了「在自然狀態下,與年齡相仿者互動」的機會;所謂的「在自然狀態下,與年齡相仿者互動」,並不包括「十幾位小孩子在才藝班老師的指導下組成一支樂隊,共同演奏一首西洋古典音樂」,也不包括「上數學課時,數學老師將功課好的同學與功課差的同學編在同一組,讓功課好的同學協助老師指導功課差的同學」。
小朋友與小朋友之間「在自然狀態下的互動」,看似只是「每天都不斷得在玩遊戲」;實際上,「與『年齡相仿者』在自然狀態下生活在一起的、不孤單的『0歲到15歲』」,就是造成明星在「15歲到23歲」時擁有「受人歡迎的『人格特質』」的首要原因。
假如,每一位孩子的「0歲到15歲」都充滿了「在自然狀態下,與年齡相仿者互動」的機會;那麼,等到他們「長大成人」之後,必然會發自內心得懷念:「自己擁有幸福快樂的小時候」;這種「發自內心得懷念小時候」,是「明星、部分流浪貓」才能擁有,而「乖小孩、籠中貓」無法擁有的現象;乖小孩對於「自己的小時候」只有「發自內心得感恩」而沒有「發自內心得懷念」。
在「乖小孩的長輩」、「籠中貓的長輩」的認知中,「擁有豐厚的物質生活」就已經是「擁有幸福快樂的小時候」了,「背唐詩,學習音樂、美術、舞蹈方面的才藝,學習英語、日語」纔是他們的孩子在「小時候」的要務。
----------------------------------------【3:流浪貓在0歲到23歲時的親情狀況】----------------------------------------
筆者對於「流浪貓」一詞所下的定義:因爲「被『外在環境』逼着『提早長大』」,而無法﹝也不積極得﹞適應、融入「以乖小孩、明星爲中心運轉的校園生活」的「校園生活中的邊緣分子」。
是被怎麼樣的「外在環境」逼着提早長大?一定是精神生活上的創傷、不美滿,纔有辦法逼着一個人提早長大;這種創傷,可能來自於親情、友情、愛情、學業、打工、對現實的不滿、一場突發的意外……;總之,所謂的「被外在環境逼着提早長大」,就是「人格特質提早被『社會化』」,甚至「社會化」到了「已經成爲了『暗潮洶涌、弱肉強食的社會』當中的『其中一股暗潮和掠食者』」的地步;「人格特質提早被『社會化』」,導致「流浪貓」已經無法和「以乖小孩、明星爲中心的同學們」玩在一起了。
現在先假設,逼迫流浪貓「提早長大」的「外在環境」是「親情」,而非「友情、愛情、學業、突發意外」。
流浪貓的成長過程缺乏親情;這可能是因爲,長輩早逝;或者,長輩一天絕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爲家庭生計打拼;或者,成長過程中長期與長輩分隔兩地;或者,長輩並不疼愛流浪貓,因此不願意犧牲自己的時間來照顧、陪伴流浪貓;或者,長輩與長輩之間的決裂,使流浪貓只能夠與一部分的長輩共同生活;或者,流浪貓在成長過程當中,早已與長輩相互決裂、互不往來,縱使依然住在一起,也會盡量將對方當作「隱形人」,不共享財產,也不共享生活;狀況再好一點的話,可能就是「住在一起的陌生人」,共享財產,卻不共享生活:原本是「住在一起的親人」,共享財產與生活;現在因爲對彼此心灰意冷,而變成「住在一起的陌生人」,除了共享財產之外,在生活上已經互不過問。
雖然說,流浪貓的成長過程普遍缺乏親情;但筆者必須強調,流浪貓與長輩之間的關係並不一定是處於「決裂」的狀態;有一部分的流浪貓,對於「此時此刻,沒有辦法生活在一起」的長輩懷着很強大的思念;倘若,他們有能力親手安排自己的命運,是絕不會讓自己在那麼小的時候就離開長輩;倘若,他們在很久以前曾經和長輩共同生活過一段時間;那段時間,很可能會被他們自己界定爲「自出生以來最幸福的時光」。
無論「與長輩之間的感情」是好是壞,流浪貓的另一項共同特徵是:他們比起年齡相仿的同學,更加具備「獨立在社會上生存」的能力。
流浪貓之所以具備這種能力,絕非「從小到大,自動自發得訓練自己」而來,而是「受難以改變的現實逼迫,不得已,才培養出來的」;這段「漫長過程」的「起始點」,應該類似《星光2》梁文音在〈不插電指定賽〉當中所帶來的〈流浪記〉(http://www.youtube.com/watch?v=X533jVwc9Ug):
我就這樣告別山下的家我實在不願輕易讓眼淚流下我以爲我並不差,不會害怕我就這樣自己照顧自己長大
我不想因爲現實把頭低下我以爲我並不差,能學會虛假
怎樣才能夠看穿面具裡的謊話別讓我的真心散的像沙如果有一天我變得更復雜還能不能唱出歌聲裡的pu-yu-ma
怎樣才能夠看穿面具裡的謊話別讓我的真心散的像沙如果有一天我變得更復雜還能不能唱出歌聲裡的那幅畫
假如,流浪貓歷經了一段漫長而艱辛的奮鬥,不但適應了「他原本適應不了的社會環境」,甚至反而成爲了「『暗潮洶涌、弱肉強食的社會』當中的『其中一股暗潮和掠食者』」;後面這兩段歌詞的答案,當然就是否定的。----------------------------------------【4:籠中貓在0歲到23歲時的親情狀況】----------------------------------------
「籠中貓與長輩之間的關係」屬於「上對下」的垂直關係,「垂直」的情況,恐怕比「乖小孩與長輩之間的關係」更加嚴重。
籠中貓「先天的人格特質」使他們在0歲到23歲時,將長輩對於自己的各種要求,視爲「長期拘禁着自己的鐵籠」;籠中貓羨慕「明星與長輩之間較爲西化的相處方式」,卻又沒有能力與勇氣像部分的流浪貓那樣,爲了追尋「具有自由與尊嚴的生活」,而與長輩決裂(籠中貓是家貓,禁不起風吹雨打,也無法自己覓食,只要離開主人,便會面臨生存危機)。
在「品學兼優」的「品」上----
「籠中貓的長輩」在「籠中貓很小的時候」就發現了:「籠中貓先天的人格特質,無法像乖小孩那樣,欣然接受『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道德觀」。
因此,「籠中貓的長輩」在「籠中貓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對籠中貓實行「倍加徹底而且經年累月的儒家式教育」,希望能夠藉由「倍加徹底而且經年累月的儒家式教育」主導籠中貓「後天的人格特質」,將籠中貓「後天的人格特質」塑造得和乖小孩「先天的人格特質」同樣乖巧聽話。
在「籠中貓的長輩」的後半生,有個很大的願望,就是:希望籠中貓「能夠將乖小孩當作自己的榜樣」。
這樣長期的「倍加徹底而且經年累月的儒家式教育」即使成功使籠中貓「將乖小孩當作自己的榜樣」,也無法使籠中貓轉化爲乖小孩。
因爲,在「品學兼優」的「學」上----
籠中貓之所以成爲籠中貓,困住他們的,除了「長輩的約束力」以外,還有自己「對於目前的學業缺乏資質、缺乏興趣」的現實;籠中貓無法考出乖小孩的成績,無法達成長輩的期許;因此,即使是「『已經將乖小孩當作自己的榜樣』的籠中貓」,與長輩之間依然存在着畏懼與隔閡;「下對上」的畏懼與隔閡,再加上「上對下」的失望與不滿,是「籠中貓與長輩之間的關係」比「乖小孩與長輩之間的關係」更加垂直的原因。
----------------------------------------【5:乖小孩在15歲到23歲時的友情狀況】----------------------------------------
乖小孩的生活以家庭和課業爲兩大重心,因此,(相較於明星)乖小孩的朋友並不多,(相較於明星)乖小孩與朋友相處的時間也不多,(相較於明星)乖小孩的交友來源也較爲單一。
乖小孩的新友與舊友大都同樣是乖小孩,他們彼此之間待人真誠,經常與彼此相互關懷、照料、安慰、加油打氣、陪伴、娛樂,也會交流一些「還沒有告訴長輩」的「剛萌發不久的心事」;乖小孩很樂意「讓長輩接觸自己的朋友」。
就「朋友之間的親密程度」而言:
乖小孩對於「自己的人格特質」並不瞭解;導致乖小孩並不清楚「自己喜歡和哪種人格特質的人做朋友?」。
而「乖小孩的朋友」同樣不瞭解「自己的人格特質」;導致「乖小孩的朋友」同樣不清楚「自己喜歡和哪種人格特質的人做朋友?」。
再加上,乖小孩與朋友相處的時間也不多。
使得乖小孩在15到23歲的人生旅程當中,只擁有「好朋友」,而沒有「非常要好的知己」。
----------------------------------------【6:明星在15歲到23歲時的友情狀況】----------------------------------------
就朋友的數量而言:明星擁有數量龐大的朋友,而且各領域、不同環境認識的朋友都有。
就「朋友之間的親密程度」而言:
明星成長在較爲西化的環境中,對於自己的人格特質具有一定程度得了解;因此,明星比較知道「自己喜歡和哪種人格特質的人做朋友?自己在什麼樣的時間渴望和家人在一起?自己在什麼樣的時間渴望和朋友在一起?自己在什麼樣的時間渴望和情人在一起?」。
「明星的知己」同樣成長於較爲西化的環境中,對於自己的人格特質同樣具有一定程度得了解;因此,「明星的知己」同樣知道「自己喜歡和哪種人格特質的人做朋友?自己在什麼樣的時間渴望和家人在一起?自己在什麼樣的時間渴望和朋友在一起?自己在什麼樣的時間渴望和情人在一起?」。
因此,明星與知己之間,大都瞭解「自己的人格特質,確實喜歡對方的人格特質;自己在此時此刻,確實渴望和對方在一起」,這也就是「他們彼此之間能夠成爲知己」的最大原因。
此外,一個人目前的人格特質,一方面,是造物主的作品,另一方面,也會隨着「後天的」成長曆程而發生變遷;而「西化的成長環境」原本就較能孕育出「能夠讓很多人『發自內心得喜歡上』的『人格特質』」。
因此,很多人會「『發自內心得喜歡上』『明星的人格特質』」。
相對的,很少人會「『發自內心得喜歡上』『籠中貓的人格特質』」。
明星與「知己」之間,每天都會有「數不清的夢想」想要共同完成;「人格特質」上能夠「相互吸引」的人,必然擁有「數也數不清的」「共同的夢想」。
因爲,喜歡一個人,所「喜歡」的正是對方的「人格特質」,而「夢想」也是「人格特質」的一部分。
明星與知己們築夢、圓夢的具體方案包括了「一起在學校裡組織社團」和「一起打工賺錢」。
然而,明星「喜愛到處闖」的冒險家性格,多少會爲他們帶來一定程度的風險;明星所四處結交到的朋友,在與明星互動的過程中,未必是以「真面目」示人;他們有可能「帶着僞裝的面具」與明星互動,而明星卻誤將「對方的面具」當作「對方真實的人格特質」;明星還必須要具備豐富的「現實歷練、學識見聞、理性思維能力」才能夠孕育出「雪亮的雙眼」分辨他人,以避免「被朋友出賣」。﹝這是明星最需要補強的地方﹞
幸好,明星所有的「知己」通常也同樣都是明星,明星所有的「好朋友」通常也同樣都是明星。「明星與明星之間的友誼」絕對比「乖小孩與乖小孩之間的友誼」更加真摯、無邪;因爲,愈是健康的「成長環境」愈能孕育出健康的「人格特質」;而「人格特質」健康的人,是絕不會「出賣他人」的。
明星還有另一項極需補強的地方,那就是「對於危險的洞察能力及防範能力」,譬如:衝浪時,針對潛藏在海水中的各種危機;登山露營時,針對潛藏在大自然中的各種危機。
而提升自己「對於危險的洞察能力及防範能力」的必經過程,依然是:在出發及正式開始之前,就先讓自己具備更充分的「現實歷練、學識見聞、理性思維能力」。
----------------------------------------【7:流浪貓在15歲到23歲時的友情狀況】----------------------------------------
流浪貓對於友情的依賴程度應該遠高於明星;因爲,在流浪貓的成長過程當中,鮮少享受到親情的美好;流浪貓夢寐以求着,要藉由友情、愛情的美好來填補親情上的空缺;然而,「破碎的、無人照料的、無人拘束的、放任式的成長環境」與「西化的成長環境」是截然不同的;流浪貓並沒有成長在「較爲西化的環境中」,因此,無法像明星那樣,擁有「能夠讓很多人『發自內心得喜歡上』的『人格特質』」;「破碎的、無人照料的、無人拘束的、放任式的成長環境」所孕育出的人格特質,與「西化的成長環境」所孕育出的人格特質,是截然不同的;流浪貓的「人格特質」遠沒有明星的「人格特質」來得健全,與乖小孩、籠中貓的「人格特質」差異更大。
流浪貓的朋友與知己,十之八九也同樣都是流浪貓;這一方面是因爲,流浪貓的生活必須以打工爲重心,無暇參與學校的社羣生活;另一方面是因爲,「流浪貓的人格特質」與「乖小孩的人格特質」、「明星的人格特質」、「『圍繞在乖小孩、明星周邊,當衛星運轉』的一般同學的人格特質」之間,有道很難跨越的高牆,高牆的組成要素,至少有以下七項:
流浪貓「先天的人格特質」及「破碎家庭所孕育出的後天人格特質」,使其很難適應、也很不願意服從於「中學校園中的威權主義與升學主義」;﹝筆者所謂的「中學校園中的威權主義與升學主義」,所涵蓋的範圍極廣;一位國中二年級的學生的「一整天」:「一大早將制服扎進褲子,行色匆匆得走進校門」、「朝會時唱國歌→聽校長、各處室主任訓話→最後由生教檢查頭髮、指甲和鞋襪」、「朝會結束後回各班教室早自習」、「早自習開始後的第20分鐘,開始進行小考,考英文單字和國文默寫,考不好的同學必須罰抄國文課文和英文單字」、「第一堂課開始之前,將家庭聯絡簿交到班導師的辦公桌上,將昨天出的作業交給各科小老師」、「上午的第一堂課到第四堂課是國文、英文、數學、音樂」、「在校午餐和午休」、「下午的第一堂課到第三堂課是體育、理化、公民」、「下午三點多是全校的打掃時間,有些同學負責教室裡的內掃區,有些同學負責教室外的外掃區」、「下午第四堂課是自習課,考了一張數學平時考」、「每位同學,將自己的考卷,交給座號下一號的同學批改,考不好的同學,隔天的數學課,必須站着上課」、「放學前聽班導師交代事情」、「家庭聯絡簿上抄了:三項回家作業、隔天的考試範圍」……,一切的一切,都是大人設計好的;「大人之所以會把『國中生的一整天』設計成這樣」,與「大人頭腦裡的意識形態」密切相關;而「威權主義與升學主義」正是「大人的頭腦當中最重要的兩股意識形態」﹞;許多流浪貓打從國中階段就成爲班導師、訓導主任、生教組長、乖小孩、一般同學所認知的「『不愛念書的、不服管教的、會破壞讀書風氣的、愛帶頭以下犯上的』問題學生」。
許多流浪貓對於英文、數學、國文、社會、自然等科目的「天賦」其實並不差,甚至不見得會輸給乖小孩。
但是,流浪貓「先天上的人格特質」及「破碎家庭所孕育出的後天人格特質」使其「不喜歡『念這些科目』」、「不喜歡『被大人逼着念這些科目』」以及「不喜歡『大人認知中的道德』」、「不喜歡被大人逼着遵守『大人認知中的道德』」。
而在教育工作者的心目中,「國小、國中、高中職五專」這種學制存在之目的就是----A:讓新生代把這些科目給念好。B:就算新生代不想念這些科目,也要逼着他們念。C:讓新生代將「大人認知中的道德」當作真理。D:就算新生代無法將「大人認知中的道德」當作真理,也要逼着新生代遵守這些道德。
無怪於部分流浪貓於14、15歲的年紀就成爲「中輟生」;就算沒有正式得輟學(與教育體制決裂),也長期在學校中與老師「對立」着,經常與老師爆發「戰爭」(師生衝突)與「冷戰」(不合作運動)。
●●(2,誤解與偏見)●●
「乖小孩後天的人格特質」,與「流浪貓後天的人格特質」相差太遠(「明星後天的人格特質」,是兩者的折衷點);筆者很難用文字敘述出,他們的「人格特質」到底哪裡不一樣?就如同,如果你問小明:「你爲何會喜歡上你的女友小美?是因爲她和你同樣熱愛撞球?還是因爲她很喜歡煮飯給你吃?還是因爲她經常講笑話逗你開心?還是因爲她很會安慰你?」;小明往往只能夠回答:「我所喜歡的,是小美的『人格特質』;喜歡一個人,所喜歡的就是對方的『人格特質』;而『人格特質』的具體內涵,是很難用言語描繪的;至於你剛剛所提到的----小美和我同樣熱愛撞球、小美很喜歡煮飯給我吃、小美經常講笑話逗我開心、小美很會安慰我,也都是導因於『小美具有這樣的人格特質』」。
乖小孩只知道「『流浪貓的人格特質』與『我的人格特質』差了很多」;乖小孩根本就不瞭解「流浪貓的人格特質」;再加上,乖小孩更不瞭解「『流浪貓之所以會擁有那樣的人格特質』的原因」﹝也就是:流浪貓的成長與生活﹞;導致,乖小孩對「流浪貓的人格特質」產生了誤解與偏見;心力交瘁的流浪貓,也不想多費精力,向乖小孩解釋「自己的人格特質」以及「『自己的人格特質』和『他們的人格特質』不一樣」的原因;事實上,這些根本不是言語上所能夠解釋的;乖小孩必須要像明星那樣,擁有多元的資訊管道,以及四處冒險的精神;唯有像明星那樣,實際和流浪貓相處過一段時間,纔不容易對「流浪貓的人格特質」產生誤解與偏見。
●●(3,衝突)●●
從小鮮少受人尊重的流浪貓,也不可能將「尊重他人」視爲理所當然,流浪貓與明星、一般同學發生過幾次衝突之後,高牆自然已經築起。(乖小孩較不會與流浪貓起衝突;因爲,兩者根本很少相處在一起,連起衝突的機會都沒有;乖小孩有可能瞧不起流浪貓的「學業表現、吃不好穿不好的生活」,也會自然而然得以長輩的價值觀,將流浪貓給貼上「不規矩、不務本」的標籤;但是,倘若乖小孩與流浪貓真得發生摩擦,乖小孩也早已習慣,在不愉快時,壓抑自己的情緒)
●●(4,忌妒)●●
流浪貓對於「情感上:溫馨的家庭」或「財富上:中產階級與小康的家庭」具有忌妒心理;即使是籠中貓,也是其所忌妒的對象。
●●(5,缺乏緣分)●●
由於流浪貓的「人格特質」提早被「社會化」,甚至「社會化」到了「已經成爲了『暗潮洶涌、弱肉強食的社會』當中的『其中一股暗潮和掠食者』」的地步。
因此,流浪貓不太可能「發自內心得喜歡上乖小孩的人格特質」,也不太可能「發自內心得喜歡上明星的人格特質」,也不太可能「發自內心得喜歡上一般同學的人格特質」;乖小孩也不太可能「發自內心得喜歡上流浪貓的人格特質」;明星也不太可能「發自內心得喜歡上流浪貓的人格特質」。
「社會中的暗潮與掠食者」相較於「學校裡的學生」原本就隸屬於不同世界,這面高牆,其實打從「兩個世界中的人,一起進入同一所學校辦理註冊」的時候,就已經存在;既然不喜歡對方的「人格特質」,往往也不在乎、懶得花時間去理會「對方對於自己,到底存有多少『誤解與偏見』?到底存有多少『以事實爲基礎的不滿』?」。
●●(6,誤解與偏見)●●
流浪貓除了知道「『乖小孩、籠中貓的人格特質』與『我的人格特質』差了很多」以外,對於「乖小孩、籠中貓的人格特質」也認識得非常粗淺;流浪貓更不瞭解「『乖小孩、籠中貓之所以會擁有那樣的人格特質』的原因」﹝也就是:乖小孩、籠中貓的成長與生活﹞;導致流浪貓對「乖小孩、籠中貓的人格特質」產生了誤解與偏見。
●●(7,傲慢與輕視)●●
流浪貓很大程度上,也以「身爲『承受過風吹雨打的流浪貓』」爲榮;一羣流浪貓一起工作、相互陪伴時,也會有「屬於流浪貓的羣體優越感」;他們看不起「只會死讀書的乖小孩」和「連讀書也讀不好的籠中貓」,認爲他們是「典型的草莓族」。(明星喜愛四處闖蕩的冒險家性格,使他們具有一定程度的社會歷練,而不至於被流浪貓輕視)
----------------------------------------【8:籠中貓在15歲到23歲時的友情狀況】----------------------------------------
當籠中貓「先天的人格特質」遇上了長輩「倍加徹底而且經年累月的儒家式教育」以及「從小到大唸書念得既辛苦又不愉快,事倍功半而且屢戰屢敗」的學習歷程;這三者交織在一起,導致:「籠中貓後天的人格特質」很難讓「年齡相仿者」感到「發自內心得親近、喜愛」。
因爲「籠中貓後天的人格特質」使「年齡相仿者」感到「發自內心得親近、喜愛」的可能性很低。
因此,假如籠中貓在友情、愛情上「順其自然得流露出」「真實的自己」,獲得圓滿的可能性,就會很低。
在追求、維持友情、愛情的時候,有一部分的籠中貓,會選擇:藉由「壓抑真實的自己,迎合他人的期待」以換取「愛人、朋友對於自己的關懷及友善」、「愛情和友情上的──些許的機會與幸福」。
許多籠中貓,也經常:爲了使「自己與父母之間的關係」保持和睦,而刻意「壓抑真實的自己」。
日積月累之下,籠中貓「後天的人格特質」就會分裂爲「『爲求心安、爲了與他人交好、爲了獲得他人的認同,而去迎合他人的期待』的自己」以及「『備受壓抑』的自己」。
長輩對籠中貓所實施的「倍加徹底而且經年累月的儒家式教育」必然無法百分之百得成功,必然無法將「籠中貓後天的人格特質」百分之百得塑造成「乖小孩先天的人格特質」。
既無法「百分之百的成功」,也沒有「百分之百的失敗」,導致了籠中貓「後天的人格特質」更加徹底得分裂爲「『爲求心安、爲了與他人交好、爲了獲得他人的認同,而去迎合他人的期待』的自己」以及「『備受壓抑』的自己」。
譬如說:
●●(假設案例1)●●
在政治立場和宗教信仰上仍然跟着長輩走,遊覽色情網站和自慰的頻率卻高得驚人,在學校同時追求好幾位愛人,並且習慣性得跟蹤她們。
●●(假設案例2)●●
出門上學之前,對着「十幾年來,從未中斷過照顧自己、禁錮自己」的父母大吵了一架,甚至到了「拍桌怒吼」的程度;來到學校之後,內心中的怒火,依然持續得旺盛燃燒着;和同學互動時,卻又刻意維持着「快快樂樂、客客氣氣、斯斯文文,或活潑可愛」的形象;完全不願意讓同學知道「自己內心中,正持續燃燒着一股旺盛的怒火」;對於自己所愛慕的異性﹝或同性﹞,尤其是如此。
●●(假設案例3)●●
跟「十幾年來,從未中斷過照顧自己、禁錮自己」的父母大吵一架之後,原本已經下定決心,要和父母「冷戰一個月」,在這一個月當中,雖然「在食衣住行上依然完全仰賴家庭」,但就是「不和父母說話」;然而,當「第二天晚上,媽媽將晚飯煮好之後,依舊熱情得招呼自己來吃」的時候,「心」又瞬間「軟」了下來;原本計劃要「冷戰一個月」,結果「冷戰了一天」就結束了;因爲,籠中貓在和父母吵完架之後,往往會發自內心得珍惜「父母對自己的好」。
●●(假設案例4)●●
他人一旦觸犯了我的禁忌,我馬上就在「內心世界」當中「暴跳如雷」;但是,這種「暴跳如雷」,只是在我自己的「內心世界」當中悄悄得發生,而沒有表露給他人知道;我在心裡面悄悄得計劃着,下一次遇到他們時,要對他們「好好得發一場飆」;一段時間之後,我剛巧在宿舍走廊上遇到了他們,當我準備開始要在現實世界當中對他們「暴跳如雷」時,他們卻先「友善得」向我打招呼(他們並不知道自己觸犯了我的禁忌,而我已經準備要對他們發怒了);他們「友善」得態度使我瞬間放棄了「對他們發怒的計劃」,甚至還用同樣「友善」的態度向他們打招呼;我之所以放棄「對他們發怒的計劃」,並不是因爲「我害怕他們」(雖然,我確實某種程度得害怕他們),而是因爲,我很珍惜別人對我的「友善」。
●●(假設案例5)●●
對於學校的髮禁、鞋禁、襪禁、制服禁、禁止談戀愛、罰寫、罰站、體罰等傳統心生不滿,認爲這些行之多年的傳統很「ㄙㄨㄥˊ」,跟隨着這些行之多年的傳統,會讓自己感到丟臉、窩囊;但是,當老師和顏悅色得、態度慈藹得,勸導我遵守上述規定時,我仍然會畢恭畢敬得「依照老師的期望做」;因爲,第一,我很珍惜「他人對我的正面評價」;第二,我很珍惜「他人對我的友善」。
「籠中貓的人格特質」與「乖小孩的人格特質」、「明星的人格特質」、「『圍繞在乖小孩、明星周邊,當衛星運轉』的一般同學的人格特質」之間,也存在着很難跨越的高牆,高牆的組成要素,至少有以下五項:
●●(1)●●
當籠中貓「先天的人格特質」遇上了長輩「倍加徹底而且經年累月的儒家式教育」以及「從小到大唸書念得既辛苦又不愉快,事倍功半而且屢戰屢敗」的學習歷程;這三者交織在一起,導致:「籠中貓後天的人格特質」很難讓「年齡相仿者」感到「發自內心得親近、喜愛」;籠中貓由小學讀到大學,都不常遇到「可以一起聊天、遊戲的他人」
●●(2)●●
籠中貓在教育現實中屢受挫折,並因此,打從國小階段,每天一大早醒來,就對「早上八點到下午四點的學校生活」產生了畏縮與逃避的心理
●●(3)●●
「籠中貓的長輩」打從籠中貓讀國小時,就嚴格要求籠中貓「下課後準時回家,不準和同學到其他地方玩」
●●(4)●●
籠中貓對於長輩的畏懼與不滿,使籠中貓打從國小階段,就自然而然地拒絕與長輩「相互交流心情、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文長,點這裡請見次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