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9經濟大懸崖/如何面對最嚴重的衰退

圖、文/商周出版

幾乎所有富裕已開發國家嬰兒潮(Baby Boom)世代都已達到高峰。我在第一章提出的最重要見解是,從 1996 至 2018 年間,這樣的情況接二連三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上演。日本是最早達到嬰兒潮高峰且經濟長期走下坡的大型國家。南韓將是最後一個,而臺灣有兩個高峰,第一個是落在 2009 至 2010 年,下一個則介於 2023 至 2026 年間,圖 P-1 就是臺灣的消費潮,臺灣的消費高峰落後出生潮約 47 年。這意味着,自 2011 至 2021 年間,臺灣的消費將趨向遲滯。而接下來至 2026 年間,消費將會出現短暫的回聲潮(Echo Boom)世代反彈,再來就呈現和日本、南韓和新加坡相似的趨勢,長期走下坡,直到 2057 年甚至更久以後。如果你能預知未來的情況,並從其他國家過去的經驗中——如日本的衰敗——記取教訓,那你一定會受益良多。美國繼日本之後,在 2007 年達到高峰,而德國英國也在 2013 年達到高峰,其餘歐洲國家達到高峰的時間點則落在 2014 至 2018 年間。新加坡和臺灣類似,在 2010 年達到高峰,而南韓則是最晚,將在 2018 年達到高峰。我會在第一章檢視世界各地的人口統計斷崖(demographic cliff)。日本的出生率在 1949 年達到高峰,而臺灣則是在 1963 年。那代表臺灣的嬰兒潮世代比日本晚大約 14 年達到高峰,所以,臺灣的經濟繁榮與衰退、房地產和工業週期將傾向於循日本模式,但落後大約 14 年。我在第二章討論日本的「昏經濟」(coma economy),並說明南韓如何從一個貧窮的新興經濟體,崛起爲富裕的已開發國家,它的都市化 S 型進步曲線及人均 GDP 增長模式,幾乎和日本如出一轍,但落後 25 年。我採用 25 年的原因是,最精確的國際數據來自聯合國,而它每隔 5 年才提供一次數據。但如果精確推算,南韓大約是落後日本近 22 年。聯合國並沒有提供臺灣的數據,所以我無法用相同的方式來說明臺灣的進展,但很明顯地,臺灣的情況也很類似。臺灣 2012 年調整過購買力且以國際美元(international dollar)計算——以緩和匯率波動的影響——的人均GDP爲 39,479 美元,日本是 37,449 美元。以東亞國家來說,只有新加坡比臺灣富裕,其人均 GDP 爲 6 萬美元,因爲它只是個大城市,又是一個類似香港紐約倫敦的大型金融中心。所以,我要恭喜你們,至少就東亞國家來說,臺灣在工業化的大進展上已超越了日本和南韓。我在第六章說明爲何只有極少數國家能創造這種從新興經濟體蛻變爲已開發國家——從相對貧窮變得富裕——的大躍進。多數歐洲國家都在 1800 年代轉型成功,美國則是在上個世紀實現這個成就。日本、臺灣、新加坡和南韓等東亞島國也都順利轉型。但我認爲此時此刻看來,世界上沒有其他新興國家機會實現相同的成就。我在第六章說明,中國印度巴西和幾乎其他所有新興國家,都不可能創造這種 S 型曲線的都市化轉型。因爲它們的人均 GDP 只能線性成長,所以,這些國家永遠也不可能變得像臺灣、日本或美國那麼富裕。

臺灣的人口統計趨勢已開始轉向疲弱,而且將會進一步轉弱至 2021 年左右。南韓將會步上你們的後塵,在 2018 年年底摔落人口統計斷崖,而且,日本將從 2021 年起陷落第二個更可怕的人口統計深淵。臺灣則將在 2026 年後摔落第二個深淵。總之,未來東亞的人口統計趨勢將糟到無以復加。

最終來說,那意味着勞動力將最先開始走下坡,接着,人口也會開始減少。面對這些惡劣的趨勢,臺灣的經濟要怎麼成長? 另一個問題是,臺灣政府是否預見到這個後果,並積極藉由吸引更多移民,或是強迫延後退休年齡因應? 這是唯二的短期解決方案。鼓勵生育成果要 20 年左右以後纔會浮現,因爲屆時這些寶寶纔會開始陸續加入勞動力。但要吸引移民也不是簡單的事,因爲臺灣的英語人口並不多,而且大學也鮮少採用英語教學

臺灣的政府不可能預見到這樣的後果。貨幣財政政策能延緩臺灣走下坡的速度嗎?日本早從 1997 年起就開始採用量化寬鬆政策,政府也大幅增加財政赤字規模,但過了 17 年之久,他們的經濟依舊處於「昏迷」狀態。在未來 10 到 20 年間,將退休年齡延後到 75 歲,是最有效的解決方案,而提高生育率則是長期的最佳解決方案。但政府和爲人夫者必須更主動支持有小孩職業婦女,鼓勵生育的解決方案纔可能收到良好的成效。可是,對所有東亞國家來說,那又是非常大的文化變革

我在第六章討論的 30 年原物料商品週期,要到 2023 年左右纔會觸底。原物料商品價格下跌將在新興國家和中國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而這就是下一場全球金融危機領先指標現代史上最大的泡沫在中國,一旦這個泡沫破滅,臺灣所受的衝擊將比世界上多數國家更大,其中只有南韓受衝擊程度會超過臺灣。因此,臺灣必須做好面對 2014 至 2019 年大通縮(deflation)的準備。

(本文摘自《2014-2019經濟大懸崖臺灣版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