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百強榜出爐:寧德時代排第4!

6月23日,《美國汽車新聞》(Automotive News)重磅發佈了2024年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百強榜。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榜的中國企業又多了兩家,分別是國軒高科和三花汽零,另外寧德時代的排名又上升了一位,目前僅次於博世、採埃孚和麥格納國際這三家傳統零部件巨頭。中國企業一共上榜15家,其中前50名中有5家。

注:《美國汽車新聞》該榜單根據供應商上一年在汽車行業配套市場的營業收入(銷售額)進行排名,不包括售後業務收入和對汽車製造商以外公司的銷售收入。在參與百強榜評選時,供應商需要提供公司名稱、總部所在地、聯繫方式以及相關數據。因此,部分規模較大的零部件供應商沒有上榜,或許是因爲沒有提交相關數據,以及在公開的監管文件中無法獲得其具體的財務表現。

銷售額普遍上升

今年榜單的數據顯示,隨着疫情後的供應鏈混亂開始消退,大多數供應商2023年的銷售額同比均有所改善。

今年上榜的供應商的全球平均銷售額同比2022年增長了約9%。2023年,有30家供應商汽車業務的營收均超過了100億美元,而2022年只有27家。

博世集團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2023年面向全球汽車製造商的銷售額爲559億美元,高於一年前的505億美元。同樣來自德國的採埃孚2023年汽車業務銷售額同比增加了76億美元;北美最大的零部件製造商麥格納國際2023年的銷售額爲428億美元,比2022年增長了13%。

得益於全球電動汽車產銷量的增長,中國電動汽車電池生產商寧德時代2023年的全球銷售額同比增長了23%,使其再次躋身前五,並且名次較去年還上升了1名。寧德時代幾乎爲全球所有主要的汽車製造商供應電池,即使在北美電動汽車銷售不確定性增加、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的情況下,該公司仍計劃繼續在全球擴張。

相比之下,榜單前五名之中只有電裝的銷售額同比出現了下滑。一漲一跌,這也使其排名從去年的第2名跌至第5名,被採埃孚、麥格納國際和寧德時代超越。除電裝外,榜單前十五名中的其他供應商銷售額均實現了同比增長。

電動汽車,既是機遇也是壓力

今年的零部件百強榜單還反映了電氣化時代下汽車供應鏈的快速變化,新勢力和傳統供應商都在爭奪快速增長的電動汽車市場,競爭也在加劇。

今年最新上榜的五家企業之中,有兩家都極大受益於全球電動汽車的浪潮。其一是中國電動汽車電池生產商國軒高科,2023年,該公司在全球電動汽車動力電池裝車量榜排名第8,在2024年零部件百強榜排名第73;第二家是三花汽零,專注於新能源汽車熱管理,在百強榜排在第100位。

除了新上榜的企業,榜單上許多其他供應商也受益於電氣化。以緯湃科技爲例,從大陸集團拆分後,該公司發出了全力衝刺電氣化的信號,這一電氣化戰略在近兩年取得了不錯的成效。2023年,緯湃科技錄得新增訂單總額超過120億歐元,其中約83億歐元均來自電氣化相關產品。截至2023年,緯湃科技儲備訂單額超過500億歐元,超過半數以上與電氣化相關。電氣化業務數百億歐元的存量訂單爲緯湃科技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其在百強榜上的排名也穩定在31名。

不過,電氣化在帶來巨大機遇的同時,也給供應商帶來了壓力。考慮到電動汽車的生產成本更高,而車企希望能實現電動車與燃油車價格持平,這將迫使他們削減供應鏈和物流成本,從低成本的國家和地區採購零部件,這使得供應商的電氣化戰略變得更復雜。當前,在榜單上排名第10的李爾已經關閉了在歐洲的工廠,並將生產轉移到北非以降低成本。

另外,考慮到電氣化普及的不確定性加劇,尤其是在北美,電動汽車銷售增長速度在2023年底至2024年放緩,企業還需解決電動汽車零部件生產的投資速度和規模問題。因爲隨着汽油動力汽車銷量的萎縮,供應商們既不想在電動汽車轉型中落後,又不想在電動汽車銷售目標暫時無法實現的情況下,造成工廠產能利用率不足,在這方面供應商很難取得平衡。

包括博世在內的一些全球最大的供應商已投資於數字化工具,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於詳細的預測和與客戶的對話,以確保他們生產的零件數量合適。

電池材料公司和半導體制造商影響力凸顯

在一級的零部件供應商之外,我們發現全球汽車供應鏈開始變得更加深入。在當前以電動汽車和軟件爲主的新時代,一些相對較新的供應鏈參與者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例如,隨着平均每輛新車中微芯片數量的增加,汽車行業對半導體制造商的依賴也在繼續增加。據半導體行業協會稱,僅在美國,微芯片製造商就承諾投入2500多億美元擴大生產能力。雖然汽車行業僅佔全球芯片購買量的17%左右,但這一份額一直在增長,這使得英飛凌、恩智浦和意法半導體等公司在汽車供應鏈中變得更加重要。

英飛凌今年是新上榜的五家企業之一,2023年面向全球汽車製造商的銷售額爲95.05億美元,當前排在第33名。包括英偉達、高通和Mobileye在內的科技巨頭雖然沒有上榜,但在汽車供應鏈中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競相爭奪與軟件、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和未來自動駕駛技術相關的業務,這幾家公司都已經獲得了數十億美元的汽車合同。

與此同時,隨着全球電動汽車產量的攀升,受益的不止電池製造商,鋰、鈷和石墨等原材料的開採商和加工商也面臨着汽車製造商和電池製造商越來越大的需求。例如,電池材料供應商Novonix最近幾個月與松下能源簽署了一項協議,向松下供應1萬噸合成石墨。

最近幾個月,包括馬來西亞石墨生產商Graphjet和電池材料供應商Epsilon Advanced Materials在內的其他公司也宣佈了在北美建立新的石墨生產和加工設施的計劃。隨着全球電氣化轉型繼續深入,未來我們可能還會看到電池材料公司躋身榜單。

地緣政治風險影響供應商基礎

當前,不僅車企,供應商們也面臨着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和動盪風險。

諮詢公司Wipfli的合夥人Laurie Harbour表示:“目前存在很大的地緣政治壓力,一些大公司表示,可能不應該再在地緣政治局勢緊張的地區進行採購,因爲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

美國對中國徵收的新關稅以及兩國之間日益緊張的貿易關係,迫使車企開始重新考慮零部件的採購地點,通常會選擇離汽車製造地更近的地方。與此同時,美國《通貨膨脹削減法案》和兩黨基礎設施法中的聯邦激勵措施促使一些汽車製造商進一步將其供應鏈本地化。

密歇根州立大學供應鏈管理教授Jason Miller表示,當前美國進口的零部件來源正在發生“重大轉變”,越來越多的零部件開始來自墨西哥,同時與中國遠離。他說:“我們還看到來自印度、泰國和越南的部分進口產品大幅增加。以美元計算,我們從這些國家的進口增加了一倍。”

總體來看,在零部件百強榜單數字的背後,正在發生變化的是供應商將在哪裡生產零部件、生產何種零部件,以及他們在應對向電動汽車的曲折過渡、巨大的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和多年來利潤下降局面時制定什麼樣的長期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