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美中科技貿易戰 美媒曝:陸還有這些底牌
2025年美中科技貿易戰場,美媒曝:中國還有這些底牌。 (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據美國之音報導,在美國對中國技術制裁的壓力下,中國近期展開了一系列反擊,包括切斷稀土供應、懲罰在中國開展業務的美國公司等。美國當選總統川普幾度警告要對中國出口美國的產品加徵關稅,而且分析人士也認爲,正式入主白宮後,川普會進一步加強對中國的技術限制。2025年的美中貿易與科技戰場,北京還可能打出哪些底牌?
從限制先進晶片到審查傳統晶片,美國對中國的「晶片戰」層層加碼
12月23日,美國政府宣佈,對中國傳統半導體產業啓動「301條款」調查,審查中國將基礎半導體領域中的傳統晶片(也稱成熟製程晶片)作爲主導地位的目標以及對美國經濟的影響。成熟製程晶片應用範圍廣泛,包括汽車、醫療保健、基礎設施、航空航太和國防工業等領域。
中國商務部迴應說,美國的301調查具有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色彩,將「擾亂和扭曲全球晶片產業鏈供應鏈,也會損害美國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
保持美國在「晶片戰」的優勢已經成爲華盛頓對華技術「卡脖子」戰略的核心關節。在半導體晶片領域,美國對華的策略可分爲兩方面:限制中國取得高階晶片技術與設備,以出口管制措施禁止美國和盟友的科技企業對華出口高階晶片和生產所需的光刻設備;同時,調查中國對傳統晶片的補貼,防止中國製造的低端晶片產品傾銷衝擊國際市場。
在先進晶片領域,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先前於12月2日宣佈對中國進行新一輪出口管制措施,旨在進一步削弱中國生產用於下一代先進武器系統、人工智慧(AI)和高階計算技術的先進節點半導體的能力,並新增136家中國企業至美國商務部的出口管制企業名單(Entity List)上,對20多類半導體制造設備和三種用於開發或生產半導體的軟體工具進行管制。
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助理研究員盧比·斯坎倫(Ruby Scanlon)說,在晶片技術領域,由於美國和盟友的技術主導先進製程領域,中國能夠直接以牙還牙的反制措施有限。她對美國之音說:「當美國阻止向中國出口領先的輝達晶片時,中國不一定能做到這一點,因爲他們不能在本土生產先進晶片。」
限制稀土和其他關鍵礦產,但「稀土牌」效用正在遞減
針對美國及其盟友對中國的限制,中國近期展開了一系列反制措施。中國官方的英文媒體《中國日報》(China Daily)12月25日發表文章說,中國的對策包括對稀土礦物等關鍵資源實施出口管制,這些資源對軍事和技術應用至關重要。
根據美國相關機構公佈的數據顯示,在關鍵礦物中,中國的鎵儲量佔全球68%左右,鎵產量佔全球產量比重超過90%。而鍺的全球已探明儲量爲8600噸,美國、中國分別擁有45%和41%;近10年來,中國累計供應了全球68.5%的鍺。另外,中國的石墨產量也佔了全球約77%。
外界認爲,鎵、鍺、銻等都爲中國主要供應的兩用物項,或將成爲反制美國的利器。中國商務部12月3日宣佈,將對美國出口包括鎵、鍺、銻和超硬材料等關鍵礦物實施禁令。這是中國首次對這些具有廣泛軍事用途的材料實施僅針對美國的禁令。
但《華爾街日報》12月30日發文指出,中國限制關鍵礦物的出口,造成其價格在國際市場的緊俏,吸引了國際競爭對手在這一行業加大投資,降低了美國買家購買它們的成本和難度。
文章說,中國在關鍵礦物的生產和精煉方面佔據主導地位,但並非全球唯一的供應者。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去年美國從加拿大進口的未加工鎵多於從中國進口的規模,而加工鍺的最大供應國是德國。
國際貿易中心(ITC)的數據顯示,美國近年來對中國的稀土依賴已降低。其中,鍺進口的中國產品佔比已從2023年75%左右降低到目前的33.9%;從中國進口的鎵目前僅佔進口總量的9.1%,遠低於兩年前的39.6%。
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先前分析說,2016年停止營運的德國施塔德鎵礦場(Ingal Stade GmbH)迴應全球鎵價格上漲,已經在2021年宣佈計劃重啓鎵生產;澳洲擁有大量鋅和鋁土礦(鎵生產的關鍵),美國鋁業公司Alcoa在澳洲的平賈拉(Pinjarra)氧化鋁精煉廠附近的設施可能會爲澳洲提供鎵的產能。
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顯示,澳洲和美國的產量增加產能後,導致中國在全球稀土產量中所佔的份額從2010年的98%的降至2022年的70%。
加圖研究所(Cato Institute)整體經濟學與貿易政策研究副主席史考特‧林西科姆說,中國稀土的價格優勢不是永久的。他對美國之音說:「中國可能有短期的價格優勢,但從長期來看,他們會失去市場實力⋯⋯這是因爲其他的稀土生產來源將會上線,價格會降下來。」
對美企施壓,但可能降低外企對中國的投資意願
此外,中國也可能將繼續在貿易戰和科技戰中將美國公司作爲報復目標。
在美國12月2日發佈最新一波對華晶片技術出口限令後,中國發起了對美國晶片技術巨頭輝達(Nvidia)的反壟斷調查,稱輝達涉嫌違反中國的《反壟斷法》以及輝達此前收購以色列科技公司期間與中國監管部門達成的反壟斷協議。
新美國安全中心的斯坎倫說:「反壟斷已成爲中國政府的武器庫中反制美國的最重要工具之一。」斯坎倫也預測,中國政府可能重複先前針對澳洲的做法,爲美國商品入港變相設置障礙。
她說:「在川普政府,你可能會看到對中國出口到美國的技術產品徵收更多關稅。就像川普第一屆政府一樣,你可能會看到中國對美國的關稅以牙還牙地升高……作爲迴應,對美國的關稅也會提高。」
「中國沒有很多工具可供使用。他們可能會延遲從美國進口易腐貨物。這是我們看到的他們對其他國家的一種非常常見的策略。」
2020年4月,澳洲呼籲對新冠病毒進行溯源調查後,中國在隨後幾個月時間裡對澳洲大麥、葡萄酒和木材等產品的對華出口設置障礙,數十艘運送澳洲煤炭的船隻被困於中國港口數月,遲遲未獲卸貨許可。
同時,中國政府也制定了一份「不可靠實體清單」,清單上的公司在中國開展業務面臨額外障礙。中國政府今年9月表示,考慮將美國服飾品牌Calvin Klein和Tommy Hilfiger的所有者PVH列入該清單,原因是有報導稱該公司抵制「新疆棉」。中國被指在新疆的工廠中使用強迫勞動。中國政府否認這項說法。
但《華爾街日報》分析指出,懲罰在中國開展業務的美國公司不會像以前那樣會構成有力威脅。目前中國經濟在房地產危機和外國投資銳減的打擊下狀況低迷,對美企施壓將促使美國公司減少在華業務,並打消新的公司在華投資的意願。
經濟手段:人民幣貶值、拋售美國公債
中國也可能在貨幣和國債層面採取一些有限的反制選項。中國也可能令人民幣貶值,北京持有的鉅額美國國債被一些分析家稱爲反制美國的「王牌」。
人民幣貶值可以壓低中國出口到美國產品的價格,作爲對美國可能高關稅的迴應。但《華爾街日報》分析說,人民幣貶值可能導致資本流出中國,這是北京方面所不願意看到的。經濟學家認爲,中國政府可能會容忍有限且可控的貨幣貶值,但不會容忍人民幣大幅下跌。
曾任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的經濟學家、耶魯大學教授史蒂芬‧羅奇(Stephen Roche)12月13日在《金融時報》上撰文警告,中國(包括香港)仍掌握着逾1兆的美國國債,如果兩國關係進一步惡化,中國選擇拋售美國國債,會對美國經濟造成毀滅性打擊。但《華爾街日報》分析認爲,中國此舉也會傷及自身,美國對中國拋售也有應對之道。
分析說,聯準會可以透過無限量購債來穩定債券市場,拋售美國國債也將使中國政府持有大量美元,必須資於其他資產,而如果中國選擇拋售美元併購買人民幣,則將推高人民幣匯率,與中國試圖增加出口的目標背道而馳。
加倍投資半導體纔是正途?
分析家指出,在華盛頓的科技「卡脖子」戰略下,中國長期的因應之道,只能是花重金扶植出自己的高階晶片產業。
CSIS戰略科技計劃主任詹姆斯‧劉易斯(James Lewis)表示:「自從美國《晶片法案》通過以來,中國的投資額是美國的三倍。中國擁有強大的技術基礎。他們有優秀的工程師。他們面臨一些障礙,但他們能夠解決。」
中國今年決定集資逾3000億人民幣支持半導體發展。5月註冊成立的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簡稱「大基金」)三期,註冊資本3440億元人民幣,高於「大基金」的前兩期基金,也是中國曆來規模最大的半導體投資基金。
「大基金」第一期和第二期分別在2014年和2019年成立,第一期註冊資本爲1387億元,第二期的註冊資本達2040億元。
劉易斯預測,中國最短會在五年後擺脫對美國高階晶片技術的依賴。他說:「五年前,中國不那麼確定是否想要自己做晶片。他們此前一段時間裡也一直在追求自己的晶片產業,但並沒有那麼投入。現在他們致力於打造自己的產品,這意味着最終他們將不再需要輝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