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我國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將達46.6%

本報訊(記者蔣若靜)昨日,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第三屆大會繼續進行。北京青年報記者在昨天上午舉行的“實現全民健康——推動腫瘤疾病早篩實現健康公平”分論壇上獲悉,通過癌症篩查項目,我國已形成了一套適合中國人羣的癌症篩查模式,癌症控制取得明顯成效,按照既定目標,到2030年,我國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將達到46.6%。

在本次分論壇上,國家癌症中心癌症早診早治辦公室主任陳萬青介紹,癌症的負擔越來越嚴重,不光是中國,從世界範圍來看,到2050年,全球癌症的新發病例將增加77%,所以癌症負擔也是全球廣泛存在的問題。“根據今年我國的最新數據,每年癌症新發病例是482萬,死亡人數達257萬。隨着老齡化趨勢,最近幾年癌症總體發病率和死亡呈上升趨勢。隨着更多醫療技術包括一些新藥的應用,治療費用上升的速度還是很快的,癌症每年的花費已超3000億,這爲我國社會經濟帶來嚴重負擔。”

關於癌症篩查工作,陳萬青介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就開始了相關癌症防控和篩查工作。到了二十一世紀之後,特別是2004年之後,國家通過實施重大公共衛生項目,癌症防治逐漸從癌症高發區慢慢向非高發區拓展。隨着時間的推移,癌症篩查力度不斷加大、篩查範圍也在持續擴大,經過幾十年的摸索,我國已形成了一套適合中國人羣的癌症篩查模式。

陳萬青表示,我國癌症篩查項目主要分佈在人羣稠密、發病率較高的地區,通過中央或地方財政支持的公共衛生項目推進篩查,例如城市和農村癌症早診早治項目、婦女兩癌篩查項目、淮河流域癌症早診早治項目等,覆蓋肺癌、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乳腺癌、宮頸癌等癌種。其中,婦女兩癌篩查項目已覆蓋2600多個縣區,覆蓋率超過90%,“這樣的覆蓋範圍在全球來看是非常罕見的”。

針對發病率高、篩查手段和技術方案相對成熟的主要癌症,國家衛健委、國家癌症中心組織完善了篩查和早診早治系列技術指南,並在全國推廣,提升癌症規範化防治水平,有效減少癌症危害。此外,國家癌症中心着力培訓癌症篩查技術推廣與早診早治人才隊伍,組織開展培訓班100餘次,培訓覆蓋31個省份的1萬餘名癌症防控一線工作人員。

按照計劃,到2030年,我國癌症篩查和早診早治能力有望顯著增強,規範診療水平穩步提升,癌症發病率、死亡率上升趨勢得到遏制,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將達到46.6%,患者疾病負擔得到有效控制。

國家衛健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司長毛羣安表示,未來,該委將進一步擴大癌症篩查的覆蓋面,充分發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癌症早篩早診早治中的作用,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將適宜的癌症篩查作爲當地的民生項目,切實提升癌症防治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