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癌症死亡率降低1/3!專家盼肺癌免疫治療納給付

臺灣肺癌研究學會與臺大暨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在11~12日與世界最大肺癌學術研究組織—國際肺癌研究學會(IASLC)共同舉辦國際肺癌學術研討會。(林周義攝)

賴清德總統上任後,致力打造健康臺灣,其中一項任務是在2030年達到降低3分之1癌症死亡率的目標,死亡率最高的肺癌將是關鍵。專家表示,雖然今年國健署下修肺癌篩檢年齡,但單靠篩檢找出的早期個案,要在5年後改變存活率,還太早了一點,實際的作法是將晚期病患所需要的免疫治療納入給付。

臺灣肺癌研究學會與臺大暨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在11~12日與世界最大肺癌學術研究組織—國際肺癌研究學會(IASLC)共同舉辦國際肺癌學術研討會。本次會議是臺灣肺癌研究學會與國際肺癌研究學會(IASLC)連續第3年在臺舉辦專題研討會,兩百多人國內外肺癌診治的權威參與,亦是兩會簽署合作備忘錄後,首次聯手舉辦的國際性研討會。

臺大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表示,肺癌一年新診斷人數高達1萬7000人,其中5成晚期病人,是很大的族羣。國健署下修篩檢年齡,篩檢當然非常重要,只是一些病患沒有家族史,還是會產生小結節,仍待被找出。

對於總統2030年降低3分之1的肺癌死亡率,楊志新表示,現在已經2025年,靠篩檢找到的第1期病人5年後改變存活率太早了一點,畢竟第1期到末期還需要很長時間。若以5年存活率做標準,更實際的作法是趕快將免疫治療納入給付。

楊志新表示,我們的免疫細胞,尤其是T細胞會認得癌細胞,但卻會被阻斷,免疫治療則是透過打針的方式,讓T細胞再次認得、殺死癌細胞。約10~15%的末期患者,5年後仍然存活,也沒有復發跡象,且免疫治療只要做2年就好,不必終身做,比起標靶治療,花費是可以計算的。病患做3個月、6個月就能知道有沒有效,不一定人人都可用到2年,能用到2年的是比較幸運的人,後續病情惡化的機會也較低。

楊志新解釋,過往1~3期可開刀的早期肺癌,多半就是手術治療,最多術後加上化療、放療。但近年,早期肺癌術後除化療之外,搭配標靶治療,或是搭配免疫治療作爲輔助治療,最後發現有明顯存活差異。尤其是免疫治療,對2、3期病人,可以有1~2成的進步。有些甚至在治療前就要做!適當選擇,對存活的改變很明顯。

至於第4期患者,治療也已經不再只是追求多半年、一年存活。楊志新表示,以肺癌來說,每年都有好幾千人需要免疫治療,現在有給付的是單用免疫治療,而且PD-L1須大於50%,大部分的病患都只有10幾%。對於大部分的末期患者,需要化學治療合併,目前只有少數鱗狀細胞肺癌有給付,其他的腺癌部分,目前仍在研議中,醫界、學界都在期待健保署納入給付,且限制也不要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