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5年太陽氦閃催生流浪地球? 明安圖觀測基地給了保證答案
▲ 「2019兩岸網路媒體人『感受塞北風情探索星空奧秘』」活動前進明安圖觀測基地。(圖/記者黃凱翊攝)
記者黃凱翊/採訪報導
在距離內蒙古明安圖鎮大約30公里的地方,有一片面積10平方公里的草原盆地,107臺射電望遠鏡成螺旋狀排列,通過干涉成像方式,組成一架太陽射電頻譜成像的望遠鏡,猶如向日葵,每天追逐着太陽東昇西落的方向。這裡就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明安圖觀測基地所在地。
據瞭解,明安圖觀測基地作爲當地中小學生的科普教育基地,每年吸引上千名天文愛好者前來參觀,這次也成爲星空大會的主要採訪重點之一。「2019兩岸網路媒體人『感受塞北風情探索星空奧秘』」活動於23日下午走進明安圖觀測基地,瞭解天文學家的「逐日」之旅。
明安圖天文基地是以太陽射電頻譜儀、射電頻譜日像儀爲主要觀測設備進行太陽射電觀測研究的基地,由107面白色的拋物面天線組成,其中有2臺是20米口徑。這些天線中心對準太陽,接收太陽輻射再經儀器分析解讀,呈現出直觀影像。
負責接待講解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譚寶林說明,這是國際上第一臺寬帶射電頻譜日像儀,主要研究太陽爆發過程。爲什麼會設在這麼偏遠的地區?他表示,觀測基地四周都有低矮的丘陵,算是個盆地,可以阻絕很多幹擾:加上這裡人口少,進入觀測站核心基地更得斷訊,纔不會接收一堆無用的「廢訊」。
站在這裡,四顧蒼茫,被草原烈日曬得有些黝黑的譚寶林笑着說,這些天線都透過地下光纖,即時的傳到中心房,「我們這裡纔是古人說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儘管晚上還要分析數據。」他說,明安圖觀測基地計劃在未來幾年,新建明安圖米波-10米波射電日像儀、行星際閃爍望遠鏡和超寬頻太陽射電動態頻譜儀。
▲ 明安圖觀測基地。(圖/記者黃凱翊攝)
今年2月農曆春節,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上映大爲賣座,時間點設定在2075年時太陽面臨極速老化,猛烈的氦閃將使得地球不再適合人類生存,因此,人類不得不開啓「流浪地球」計劃,建造一萬座「行星發動機」和兩千座「轉向引擎」,試圖帶着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新的家園。這個問題,是很多媒體人都問起的問題。
譚寶林幽默的說,從現在算起,50年不算長,「我要是身體保養好一點,我說不定還活着呢,你們年輕人當然也都能活着」,可是按照目前國際太陽物理學界對太陽的研究,「可以負責任的說」到2075年這種狀況不會發生,「因爲,根據目前觀測太陽的總光度和總質量,可以計算太陽每天燃燒掉多少燃料,還剩多少燃料,還能繼續燃燒多長時間:結果表明太陽還可以繼續發光發熱50億年。所以,我們都說『太陽正美,地球無需流浪』。」
對於兩岸在太陽研究領域的交流,譚寶林提到,「早在1980年代,大陸就曾幫助臺灣建設過射電望遠鏡」,後來因爲出現代差,約略到2000年之後纔沒有使用,不過在這30多年裡,兩岸在相關領域也一直保持着密切聯繫。
▲ 譚寶林提到明安圖觀測基地的背景。(圖/記者黃凱翊攝)
據悉,目前明安圖觀測基地與臺灣中央大學太空研究所歷時3年合作的太陽射電研究項目將在今年收尾,8月將在烏魯木齊舉行項目合作總結會。在此次合作中,臺灣團隊主要負責對有關觀測數據進行分析等,大陸團隊則負責完成理論分析、參數測定等內容,而譚寶林也將發表報告。計劃本項目結束之後,雙方將繼續尋求通過多種途徑加強合作,努力推動海峽兩岸太陽物理領域的發展。
▲▼明安圖觀測基地。下同(圖/記者黃凱翊攝)
實際上,在參訪明安圖觀測基地之前,兩岸媒體人先於23日上午前往了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草原上的「元上都遺址」,開啓一場關於國家天文臺的「尋根之旅」。元上都皇城北城牆承應闕上的「上都司天臺」,曾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天文學的發展,並被確認爲國家天文臺的誕生地。
▼在明安圖觀測站隨時擡頭就能見到流星滑落。(圖/旅人卡斯授權提供,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