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家醫院升格醫學中心 為何醫界罵聲四起?民眾看病有何影響?

衛福部公佈臺北慈濟、雙和醫院、臺大新竹分院,3家醫院升格醫學中心,突破醫學中心數量的天花板。圖爲雙和醫院外觀。本報資料照/記者陳正興攝影

最近衛福部公佈3家醫院將升格醫學中心,讓醫界人士聽了跳腳。爲何升格反而不好?還有人預言這樣下去,醫院要一間間倒下。到底哪裡出問題?對使用健保看病的民衆有什麼衝擊?

衛福部公佈臺北慈濟、雙和醫院、臺大新竹分院,3家醫院升格醫學中心,突破醫學中心數量的天花板,引發各界譁然。現有的醫學中心紛紛跳腳,表示在健保總額制度下,新增醫學中心將稀釋健保點值,衝擊醫學中心資源。北榮副院長李偉強卻提到,「影響最大的是小型地區醫院」,許多地區醫院可能因爲健保財務和醫護人力不足而倒閉。究竟,新增醫學中心,對現有醫療體系會產生哪些影響?

睽違七年的醫院評鑑,新增三家醫學中心

受新冠疫情影響,醫院評鑑相隔七年纔再度展開。原先應該於去年12月公佈評鑑結過,卻遲至本月6日,衛福部招開記者會,公佈2023年醫院評鑑結果,將臺北區(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評定10家醫學中心,新增臺北慈濟和雙和醫院兩家。而北區(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則新增臺大醫院新竹分院一家。

去年,醫院評鑑結束後,各界紛紛猜測臺北區是否會出現首例降格爲「準醫學中心」案例。沒想到,不但沒有醫學中心降級,反而新增3間醫學中心。臺灣於1988年開始執行醫院評鑑制度,每四年評一次,三十多年來,從未出現降級案例。此次增額後,全臺醫學中心家數將從19家,變爲22家。

臺北區醫學中心。衛福部提供

衛福部挨轟決策過於草率,嚴重低估點值

臺灣地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表示,評鑑規定每200萬人口可設一家醫學中心,但臺北區(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總人口2023年下降至736萬人,卻仍新增2家醫學中心。朱益宏更表示,未來區域醫院升格醫中後,病患量增多,點值一定會再被稀釋,對北區醫院來說,「非常不公平。」

北部某醫學中心院長直言,此次增加醫學中心,「明顯違反程序正義,」好比大學學測分數不夠高,因此決定加開招生名額。本次醫中增額甚至會連動到2024年,中南東部的醫院評鑑,也將持續放寬醫學中心名額。該院長提到,若可以不斷新增醫學中心,「未來又何必談改革評鑑,期待產生鑑別度?」

針對健保點值部分,衛福部說明試算結果,新增兩家醫學中心的支出約爲1億6000萬點,佔該分區總點數的0.09%,對健保財務影響尚屬輕微。對於衛福部的統計數字,醫界並不買單,朱宏毅說,「1.6億絕對是嚴重低估點值,」因爲是以升格前的服務量能計算,實際數字一定更大。

升格後需要增聘醫護人力,若找不到人也是白搭

除了健保財務考量,李偉強更提到,新增醫學中心還必須考量對醫護人力的需求。

隨着護理荒和少子化日漸嚴峻,各醫院已出現醫護人力不足現象,這三家醫院升格醫學中心後,勢必要聘請更多醫護人員,李偉強提到,新增的醫學中心大概會從中小型醫院搶人才,「最慘的就是本來資源就較少的小型醫院。」

同時,李偉強更指出,即使升格醫學中心,若無法聘請足量護理人力,最後面臨「關牀」狀況,那對提升醫療服務量能的成效可能不明顯。

升格醫學中心,若無法聘請足量護理人力,最後面臨「關牀」狀況,那對提升醫療服務量能的成效可能不明顯。本報資料照/記者餘承翰攝影

民衆看病成本不減反增,甚至讓臺灣醫療資源分配更不均

除了討論對健保財務和小醫院的挑戰,增加醫學中心對民衆的醫療品質產生哪些影響?

朱益宏提到,這次新增的三家醫院都處於人口密集區,中和區、新店區和新竹市。當社區民衆都跑到醫學中心看病,不只民衆看病費用增加,更會出現:候診時間長、醫院往返路程遠、需家屬陪同看診等現象,反倒使民衆就醫成本增加。

地區醫院家數減少一半,將使醫療資源分配更不平均

醫學中心家數不斷增加,但地區醫院卻從健保開辦初期的568家,減少至359家。而醫學中心林立,將使地區醫院面臨:點值降低、病人減少、醫護人力不足等挑戰,李偉強認爲,若地區醫院持續減少,臺灣的醫療資源分配將更不平均。

朱益宏強調,地區醫院絕對有存在必要,他舉例,921大地震的賑災期間,南投對外道路封閉,只能倚賴當地的中小型醫院來提供醫療資協助,即使原先到臺中就醫的病人,在緊急時刻,仍須倚賴就近的在地醫療資源。因此,朱益宏認爲,衛福部因眼前壓力而新增醫學中心,是短視近利的作法,若等到地區醫院都倒光光,纔想着要規劃社區醫療資源,「那可能爲時已晚,」朱益宏強調。

曾任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執行長的李偉強觀察,全世界只有臺灣將「醫院評鑑」和「醫院分級」綁在一起,所以纔出現分數不相上下,就必須全部升爲醫學中心的現象。因此,他認爲,衛福部應該重新思考醫院評鑑的意義,並釐清各層級醫院的角色功能,才能做出妥善規劃。

(本文出自2024.02.08《遠見》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