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元三片土豆、5元兩個牛丸...麻辣燙成“奢侈品”了?
這年頭,連麻辣燙都要貸款嗎?
4.98元3片土豆片,5.28元3片娃娃菜。肉類更是價格刺客,3卷“科技牛肉卷”就要6塊9毛8,再加上一塊超市賣7毛的方便麪,這還沒完,還沒點必選品,要2塊選口味,3塊選餐盒,蔥花香菜可能都要額外付費。
以前10塊錢一碗的街邊麻辣燙,是如何實現“階級跨越”,飆到五六十的價格的?是品類升級的合理溢價還是新型“消費陷阱”?
越來越多的網友們加入了吐槽麻辣燙的大軍,40塊按斤稱的麻辣燙都吃不飽,麻辣燙可以改名叫金大福了,裡面的藕片寬粉堪稱新時代的“奢侈品”,據不完全統計,在2023年,麻辣燙上了7次熱搜,每次熱搜的核心關鍵詞都是,貴。
成功躋身“價格刺客”陣列,曾經校門口的味道,正在背刺打工人的荷包,高端化的嘗試似乎並未贏得消費者的正向反饋,這款平價美食,搖身一變讓我們“高攀不起”,其中有哪些貓膩?
其實“狡猾”的是它的計價方式。
麻辣燙最開始的是按碗定價的,很多由商家拿取食材,而後因爲某麻辣燙巨頭的首創,“按斤稱重”成爲越來越普遍的現象,這種稱重的方式,看似是將選擇權和定價權重新交還到顧客手中,葷素自定豐儉由人,但是確實忽視很多人的“重量盲區”。
尤其現在很多價格標籤很會“鑽空子”,不是按斤計價而是按克,更是讓顧客摸不着頭腦,不清楚這點重量究竟價格幾何?在食物櫃前,夾多一時爽,付費火葬場。之後這種“模糊定價”的方式也迅速火遍全國,按重量計算降低了消費者的價格敏感度,也難怪被屢次罵上熱搜。
你有多久沒吃過麻辣燙了?拋棄質樸的產品定位,發展成爲現如今的價格刺客後,麻辣燙與消費者的博弈又該如何“收場”?
免責聲明(上下滑動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現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個股、評論、預測、圖表、指標、理論、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爲參考,投資人須對任何自主決定的投資行爲負責。另,本文中的任何觀點、分析及預測不構成對閱讀者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亦不對因使用本文內容所引發的直接或間接損失負任何責任。投資有風險,過往業績不預示未來表現。財經下午茶力求文章所載內容及觀點客觀公正,但不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