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成機構長者患吸入性肺炎 插管惹的禍

國健署中華民國語言治療師公會聯會合作推出吞嚥健康操,只要透過適當的簡單復健和運動短時間內便能有效重建長者吞嚥功能。(倪浩倫攝)

國健署設計吞嚥健康操,有國語臺語版,民衆上官網跟着練習。(倪浩倫攝)

我國65歲以上老人已逾總人口13%,預計明年將超過14%、正式邁入高齡社會,許多有插管鼻胃管、氣切管、導尿管)需求的長者,會住進機構接受專人照顧;有專家觀察發現,提供照顧插管長者服務的機構,約有5成曾經、或正罹患吸入性肺炎,一大原因是插了「鼻胃管」,因爲管子加上自身老化,容易造成食道括約肌鬆弛。

肺炎一年奪去1.2萬條國人性命,更是65歲以上的重大死因,而對於失智、帕金森氏症全身性退化的長輩來說,「吸入性肺炎」也佔其死亡率的大宗,但很多人不理解,爲何乖乖待在室內,也會罹患吸入性肺炎?

中華民國語言治療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蘇心怡觀察發現,對於有提供照顧插管長者服務的機構,裡面約有5成以上長者,曾經、或正罹患吸入性肺炎,主要原因和插了「鼻胃管」有關;她解釋,正常情況下,食道的括約肌應保持緊閉,一旦插入鼻胃管,其括約肌容易因此鬆弛而影響緊閉性,當胃中食物逆流時,就容易跑到呼吸道,有些長者想咳卻咳不出來,有些退化嚴重的長者,甚至根本沒有感覺,如此就容易產生吸入性肺炎,「根據國外研究,有插鼻胃管者,罹患吸入性肺炎機率比未插者來的高。」

中華民國語言治療師公會全聯會副秘書長王雪珮說,有時會看到部分長者的吞嚥功能還在,卻因爲「照顧方便」而插了鼻胃管,導致一插就回不去了;她說,只要透過適當的簡單復健、運動,短時間內便能有效重建吞嚥功能,讓長輩能自己進食,不僅減少吸入性肺炎風險,也不會營養不良、更能維持好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