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名中國教師,用中式教育培養一羣英國孩子,結局讓英國人吃驚
“中式教育”,這幾年莫名其妙也成了“熱搜體質”。
網絡新詞是一個接一個。
“學霸”,“填鴨式教育”,“雞娃”。
就連電影領域,也出現了《學爸》這種深度垂直描寫的片子。
家長累,學生苦,中式教育似乎成了一切問題的罪魁禍首。
更有人說:“中式教育是一種無腦教育,只能教出會應試的孩子。”
言外之意就是中式教育早就不適合現代社會,以開心自由爲重的西式教育,纔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最佳選擇。
中式教育真的已經被時代淘汰了,還是遭到污名化和妖魔化?
2015年,倫敦大學聯合英國廣播公司BBC進行了這樣一場實驗:
他們邀請了5位來自中國的頂尖中學教師,來到英國的博航特中學。
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裡,5位老師要用中國的教育方式和當地的老師來一場PK賽。
他們想要看看,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下教出來的學生,哪一方的成績更勝一籌?
這場實驗被BBC製作成三集的紀錄片《孩子們足夠堅強嗎,中式教育》,播出時在國外的互聯網引起激烈討論。
不僅如此,這場比賽的最終結果,甚至影響了整個英國的教育格局。
雖然距離本片播出已經過去8年,但皮哥如今看完後,仍然大爲震撼。
英國學生不再是我們想象中的英倫範,而是換上統一的校服,跟着中國老師一起升國旗,做廣播體操,做眼保健操。
但這場實驗並不是一帆風順,每一步都充滿不可控性;
中國老師大戰英國學生的戲碼,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看到最後你會發現。
所謂中式教育的慘無人道,西式教育的自由快樂,並非全部的事實。
起碼這部紀錄片給出的,並不是我們熟悉的標準答案。
01、
她叫楊君,是五位中國老師之一。
雖然也有過在英國教學的經驗,但楊君還是更喜歡中國的教育體制。
在國內,一到上課的時間,課堂自然會保持安靜嚴肅的氣氛;
作爲老師, 學生都會聽從老師的統一安排,會受到學生們的普遍尊敬。
但來到英國後,老師的權威被學生視而不見,尊師重教的慣例全都不再適用。
她要面對的,是主打鬆散自由、不受約束的英國學生。
來到博航特中學後,楊君看到了不少讓她無語的奇葩事。
比如有的學生臨近考試前,因爲喜歡的樂隊解散,哭得稀里嘩啦不能自已。
最要命的是在課堂上,學生隨意吵鬧、嬉笑,嚼口香糖,老師似乎並不存在;
甚至還有學生帶着茶壺和茶杯在課堂上喝茶,擺出一副休閒養生的架勢。
在中國,學生只要幹出這些糟心事,免不了挨處分叫家長;
但在英國的學校,這都不算什麼大事,也不會遭到老師訓斥。
可以看到,要讓這樣一羣鬆散慣了的學生轉變學習態度,融入中式教育的規制裡是何等艱難。
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中式課程的一開始,楊君便給這羣英國學生立下規矩。
比如上課時,學生們要全體起立,問“老師好”;
講課的過程中,她也會不斷強調課堂紀律,告誡他們坐姿要端正,不允許交頭接耳;
對於不遵守紀律還不聽老師制止的學生,一律去教室外面罰站。
但這些規矩實施得並不順利,大部分學生還是我行我素。
連“叫家長”這個殺手鐗都失去了威力,因爲在英國家長的眼裡,這種紀律性的問題不歸他們管,而是應該由學校負責。
最讓楊君受挫的是來自學習上的阻力。
每次上課時,她都會把內容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們做好筆記。
這種在國內習以爲常的方式,卻遭到英國學生們的集體反對。
在他們看來,這樣複製粘貼的學習根本不需要自己主動思考,也乏味到了極點。
楊君也承認,這種一板一眼的教學方法,某種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
但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環境裡,這種方法卻是取得好成績的最佳選擇。
但是一個星期過去,學生們該不會還是不會。
這讓楊君覺得挺沮喪,她捫心自問是不是因爲自己沒有備好課?是不是哦了應該放棄的時候?
教了十幾年學的她,第一次感覺到無所適從的迷茫。
02、
這個胖乎乎的男孩叫喬,是這羣學生裡頭腦最聰明的一個。
但在中國的體測面前,喬的自信心瞬間崩潰。
1000米長跑,當其他男生一個個完成測試,只有喬還在呼哧呼哧地跑,已經逼近體能的極限。
雖然跑完了全程,但喬捂着臉坐在地上悄悄地哭,臉上憋得通紅。
喬無法接受自己被所有人圍觀,雖然大家都在給他加油鼓勁,但這更讓他覺得自己像個廢物。
崩潰的不只是喬。
班裡的尖子生菲利帕,是個典型的完美主義者。
在學習上她都要做到最好,對於中式教育的嚴格管制也樂於接受。
但和喬一樣,體育測試也是菲利帕的致命弱點。
擲鉛球一次不過關,跑步成績一般,仰臥起坐還沒有做到及格。
體測的一次次打擊讓菲利帕忍不住狂躁,哭着說自己根本做不到。
面對中式教育對於個人積極性的打壓,有的學生開始發起反擊。
比如喬什,以往他的學習成績並不差,學習也算用功。
但他接受不了中式教育對待學生的態度,在他看來,只能聽從老師的擺佈,不允許學生髮表自己的觀點,和獨裁沒什麼兩樣。
所以他把電水壺帶到學校,上課時拿出麪包來啃,無視老師的警告,用這些叛逆行爲發出抗議。
還有看起來十分乖巧的男孩盧卡。
看着其他班級的學生已經放學,自己吃過晚飯後還要再接着上晚自習,這讓盧卡更懷念以前的學校時光。
終於在這一天的晚上,盧卡逃掉了鄒老師給他和其他幾個同學的補課,去看八年級的球賽。
在球賽熱火朝天的氛圍中,盧卡終於重新感受到以前在博航特中學的感覺。
被所有老師公認爲“問題學生”的索菲,也是一個棘手的刺頭。
聽到老師說他們比中國學生學得慢、學得少,索菲一臉不服氣,氣鼓鼓地說要罷課。
當楊老師讓索菲去門外面反省,她的臉上藏不住笑意。
她沒有把這當成一種懲罰,之所以覺得好笑是因爲她並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
對於中式教育的高強度學習,索菲也非常不適應。
在她看來,自己到學校來是社交和交朋友的,而不是被逼着在這裡苦哈哈的學習。
兩週結束後,英國學生們依然對中式教育水土不服。
學生們對中式教育的各種牴觸,似乎早早宣告了中式教育失敗的結局。
03、
他是鄒海連,是中國老師裡的唯一一位男老師。
作爲一名數學老師,鄒海連在國內算得上數一數二的“頭部人物”。
班裡的學生們都能跟上教學進度,數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這讓鄒老師一直引以爲傲。
但來到博航特中學後,鄒老師才發現自己太“小看”這裡的學生了。
他沒有想到這羣英國學生會這麼不守紀律,上課時也經常抓不住學生的注意力。
不僅如此,學生們對於他講的內容經常是一臉懵逼的狀態。
因爲聽不懂,跟不上老師的節奏,他們也就失去了繼續學下去的興趣。
甚至有學生質疑,學數學到底有什麼用,畢業以後還能用得着嗎?
這讓鄒海連感到很無奈:他沒想到學生們竟然是這樣的水平,他們完全沒有把數學放在心上。
短暫的煩惱之後,鄒老師決定主動求變。
他先是從中國文化入手,對學生們進行“收編”。
接下來的時間,他和其他幾位中國老師帶着學生跳扇子舞,一起包餃子,做剪紙。
鄒老師明白,當下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們恢復對學習的信心,瞭解中國學生的思維模式。
於是他從國內訂購了一批“九連環”,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益智玩具。
他讓學生們不要着急,慢慢摸索解開九連環的辦法。
果然學生們的積極性馬上提了起來,特別是喬,第一個解開了九連環。
這個小成就讓喬成爲全班的焦點,所有人都在向他求助,都在找他聊天。
被體測奪走的自信,開始一點點回到喬的身上。
對於逃課的盧卡,鄒老師也是採取“鼓勵爲主”的對策。
他知道盧卡的底子不差,只是因爲跟不上學習進度所以選擇逃避。
所以他告訴盧卡,你很聰明,你有潛力做得更好。
來自老師的鼓勵和信任,讓盧卡有了想要好好表現的想法。
在中國老師們的軟硬兼施下,一盤散沙的中式教育班似乎開始有了轉機。
04、
這個總是站在教室後面暗中觀察的男人,是博航特中學的校長尼爾。
從一開始,尼爾就對這次實驗的結果非常重視。
在他看來,這不僅是一次簡單的實驗,更是關於英國教育的一場榮譽之戰。
對於中式教育的一些形式,尼爾不太理解。
比如他不太明白爲什麼中式教育的一個班要有那麼多學生。
因爲英國的中學都是採取小班制,老師可以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程度分流教學。
他也不喜歡老師只是站在臺上講,學生只是在下面做筆記這種課堂模式。
他們就像是機器人,只能被動接受,而不是主動學習。
尼爾因此調侃,如果這種學習方法到最後能取得勝利,對他將會是沉重的打擊。
雖然對中式教學存在質疑,但尼爾卻很欣賞中國學生的廣播體操,甚至想推廣到全校。
某種程度上看,廣播體操實際上就是一種集體精神的培養。
中國的老師們正是用這樣一種中國文化特色的方式,對學生們進行改造。
比如前面提到的扇子舞和包餃子,甚至是課間做的眼保健操,都是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們儘快融入中式教育。
甚至是“國旗下演講”這麼根紅苗正的儀式,也都被中國老師們搬了過來。
進入最後一個周的時候,中式教育斑越來越像一個集體。
所有人一起做操,一起練舞,一起熬夜加班複習。
很多學生在複習過程中也發現了中式教育的好處:
考試前,他們只需要把課堂上做的筆記翻出來看一遍,就可以掌握到這些早就忘了的知識點。
雖然嘴上不說,但英國學生們都在下功夫,幾乎所有學生都複習到了深夜。
幾天後,結果揭曉。
從數學到普通話再到科學,中式教育的每一門成績都是全面碾壓。
一向對中國教育存在質疑的尼爾此時也心服口服,不住地向幾位中國老師表示祝賀。
05、
從結果來看,中式教育大獲全勝。
但也有人質疑,這項實驗選擇的博航特中學,能不能代表英國的高水平?
皮哥特意查了一下,在全英國,博航特中學算得上最好的公立學校,成績常年居於全國前十。
更加出乎皮哥意料的是,英國學生的好成績大部分其實是出自私立學校。
據統計,在英國成績排名最高的100所學校中,私立學校就佔了90%。
至於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局面,主要是因爲公立學校的學生免收學費,畢業後基本生存也會有保障。
這就意味着學生們畢業後即使不工作,也可以靠着政府的福利維持生活。
有政府給兜底,誰還願意奮鬥?
私立學校不同,不僅學費高昂,而且學習競爭也特別激烈。
以英國最知名的伊頓公學爲例,一學期的學費大約是24萬,這個門檻就足以把家庭並不富裕的學生拒之門外。
每學期末都會有測試,根據成績進行等級劃分,一旦考不好就有可能留級。
可以說,像伊頓公學這樣的私立學校,是專門爲精英開設,目的也是爲了培養高尖端精英。
你可以像公立學校的學生那樣選擇不內卷,但這就等於和“精英”無緣。
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說,所謂西方的快樂教育,說白了就是一場“童話的騙局”。
英國的學生想要進入社會頂尖,也要在學習上瘋狂內卷,用成績說話。
這場實驗之後,英國官方也表現出對中式教育的認可。
英國政府在之後4年裡,投資4000多萬英鎊用於普及中式教育,就是最好的證明。
不可否認,中式教育存在着這樣那樣的問題。
比如上級印發的各種通知文件,就折射出了一些。
學生不帶病上課;學生患病時作業不作硬性要求;確保學生的課間正常活動。
這些本應該正常不過的事,卻需要一個個文件通知才能落實。
這種“讓做什麼再做什麼”的辦事僵化,是中式教育最被詬病的地方。
但事實卻是,社會上那些冒尖的角色,大多都是中式教育的高壓下培養出來的。
身處競爭如此白熱化的社會,或許中式教育仍然是當下最適合我們的選擇。
但這並不意味着中式教育就可以一勞永逸,不需要做出任何改變。
就像英國教育對中國教育模式的引進,其實我們也可以從英國教育中汲取一些東西。
比如因材施教,比如對每個學生個體的關懷,這些都是中式教育缺乏的。
紀錄片最後,楊君老師說的這句話,或許正是中式教育最應該思考的問題。
我們教給你知識,你就學,但那些不習慣這種學習方式的學生會怎麼樣?
讓不同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纔是這部紀錄片最終傳達給觀衆的意義。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阿志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