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免的本質:仇恨值

(本報資料照片

「我完全不相信你們有本事罷免王浩宇,要7萬9000多票欸。就憑你們桃園一盤散沙!」這大概是王浩宇被罷免成功後,在網路上流傳最廣的打臉文之一。但若要說就是因爲這則貼文「幫助」王浩宇,未免也太擡舉個別人社會影響力,不過無可諱言的是,類似前述貼文之類的言語霸凌刺激,反映出罷免投票本質仇恨值。

自從前高雄市韓國瑜甫當選就被罷免的前例一開以後,罷免好像成爲某種程度的「選舉延長賽」。臺灣地方政治發展史上,選輸的人不服輸,高喊罷免的例子很多,但就沒有成案或罷免成功的。韓國瑜的罷免案卻打破罷免徒具其名的迷思,向臺灣社會證明「罷免案是可以成功」的,而王浩宇的被罷免正好接續證明這不是孤證。

受「倒宇天光」成功的激勵,加上某同樣吸引仇恨很厲害的立委說「三個都罷免成功,請全臺灣人吃雞排」的推波助瀾,接下來馬上要登場的高雄市議員黃捷的罷免投票,是否可以很樂觀預期也會順利成功呢?

我們當然不能武斷地說黃捷罷免案一定會過或不過,但就個人觀點來看,即便「清捷行動」順利過關,罷免案短期內連續成功,也不代表未來臺灣政治會朝向「選舉結束,立刻罷免」的無限循環方向發展。畢竟若在風口上,豬也能飛,現在罷免狂風猛烈,黃捷飛起來的可能性並不小,但是和韓國瑜與王浩宇兩人相比,黃捷拉仇恨的功力和程度是遠遠不如的。

過去臺灣罷免案難成案,更遑論通過的原因,經常是因爲提出罷免者是關係人,就是選輸那方,這在正當性上就大打折扣,很難動員到足夠多的罷免支持者來跨越成案門檻。而觀察王浩宇等之所以在連署和投票上順利過關,雖不能忽略政黨的動員,但那恐怕不是主因。既然不是政黨動員,也不是天氣好壞和投票率相關等悖論,罷免成敗的關鍵因素則可能可歸因於「仇恨」的程度與牽連面。

王浩宇等人的問題都在於其自身言行爭議大到連自己人都挺不下去,而讓敵對陣營原本事不關己的一般人都同仇敵愾。雖然起因有異,韓國瑜因爲甫當選市長就選總統而被質疑誠信,王浩宇則是言行粗鄙又恣意妄爲,但結果都是引起一般人廣泛的不滿,終於被罷免。

俗話講得好,「不作死,就不會死」,以臺灣人對政治人物容忍度之高,若非過份逾越選民心理底線,罷免案恐怕連成案都有困難。正因爲如此,個人以爲連續罷免成功恐爲特例,無須過分擔憂臺灣選舉的穩定性,畢竟像王浩宇之流的奇葩還是極少數,更何況連續罷免成功的影響對政治風氣是有正面助益的。

知道逾越選民心理底線的言行必然遭致反撲,未來得意忘形的政客就會變得更少,政治人物也會收斂言行,對整個政治風氣的改善是好的。君不見下一個罷免當事人黃捷已經嚇得把姿態擺到最低,深怕風大到把豬吹上天!(作者爲淡江大學教授全球發展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