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子女當實驗對象 她:應從小培養賺錢腦袋
身爲4個孩子的媽媽,《Smart智富》月刊主筆郭莉芳認爲,育兒開銷固然龐大,仍可從中作出取捨,與其將小朋友送往才藝班,還不如自己多花點時間陪伴;值得一提的是,她也把子女當成實驗對象,從小教育理財觀念,直言「我的小朋友帶到辦公室,都被認爲教得還算不錯。」
隨着薪資凍漲,不少年輕人對養兒育女感到卻步,不過,郭莉芳卻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她坦言,學齡前教育費用確實相當昂貴,以臺北市而言,私立、雙語的學校,每月要價高達2萬5千元,「不過,一定得念雙語嗎?不一定嘛,其實,人生就是一連串選擇組合後的結果。」
郭莉芳說,即便讓小朋友念雙語學校,也無法保證比就讀公立幼兒園的小孩有更美好未來,「很多時候,家長爲小朋友所花的費用,是在彌補自己小時候沒得到的,那究竟是在滿足自我,還是滿足小孩?」
在郭莉芳的觀念裡,小孩成長過程中,父母有質量的陪伴才最重要,「買一個3000元的高檔機器人玩具給小朋友自己玩,或者和他一起玩一個300元的機器人,你覺得哪一種他會比較開心?一定是陪伴。」
▲《Smart智富》月刊主筆郭莉芳也曾任兒童理財營講師。(圖/受訪者提供)
「有富爸爸就前途無量嗎?不見得,培養一個賺錢腦袋,比留給孩子有形資產更受用。」郭莉芳提到,自己採訪過許多成功人士後,發現出身困苦家庭的人,多半有較強脫貧動機及賺錢動力,相較之下,含着金湯匙出生的企業二代則過度倚賴上一代庇廕,與其留下財產,還不如替孩子從小建立不亂花錢、量入爲出的正確觀念。
爲堅持理念,郭莉芳坦言,自己就是那種不怕小孩賴在超商、哭着要買玩具的鐵血媽媽,連公公婆婆都一度看不下去,曾質疑「不過是幾十元的東西,有必要讓小孩哭成這樣嗎?」不過,對她來說,價格不是問題,重點是該不該買。
在具體作法上,郭莉芳則善用生活中各種機會教育,她舉例,大兒子今年暑假想報名籃球營隊,球友認爲離家較近的運動中心5天營隊7.5個小時要價3000元較便宜,大兒子則認爲,籃球品牌所辦10天營隊才划算,因爲10小時只要3200元。此時,她便出面提醒,應把交通成本一併納入考量,前者只要5趟往返車資,後者則要10趟,且前者距離近,時間也是一項隱形成本。
郭莉芳提到,經過多年教育,如今大兒子已即將升上八年級(國二),在全家一起去餐廳吃飯時,由於知道父母埋單,會任意點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不過,在面對自己的花費時,便會拿出比價精神,像是打球口渴時,會找球友一起去便利商店買礦泉水,因爲第2件只要6折,「就這一點來看,我的理財教育應該還算成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