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年辦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3072件

今天是第53個“世界環境日”。北京市人民檢察院近日以“發揮檢察公益訴訟制度效能 服務保障生態涵養區”爲主題,召開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工作情況通報會。據通報,2021年以來,北京市生態涵養區檢察機關共立案辦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3072件,制發檢察建議904件,提起公益訴訟45件。

2021年6月5日,《北京市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條例》正式施行,這是國內首部省級層面對特定功能區立法。《條例》明確生態涵養區包括門頭溝區、平谷區、懷柔區、密雲區、延慶區,以及房山區和昌平區的山區。到今年6月5日,《條例》施行滿3年。

3年來,全市生態涵養區檢察機關聚焦區域特點,強化主責意識,明確履職重點,持續加大生態涵養區檢察機關環境資源領域辦案力度,共立案辦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3072件,制發檢察建議904件,提起公益訴訟45件。

其中,延慶區檢察院聚焦官廳水庫生態環境保護,對在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非法捕撈行爲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要求43名違法行爲人連帶承擔生態環境損失費600餘萬元,訴訟請求得到法院全面支持;密雲區檢察院聚焦森林火災隱患,制發16份檢察建議,築牢森林資源保護“防火牆”。

3年來,全市生態涵養區檢察機關強化協同共治,堅持檢察公益訴訟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同向發力,共辦理支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或提起訴訟案件92件。市檢察院制定《檢察機關辦理支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指引》,與市生態環境局簽訂《關於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和檢察公益訴訟銜接機制的實施意見(試行)》,引導規範案件辦理、創新工作形式。各基層檢察院通過參加論證會、磋商會、共同現場勘察等形式加強與行政機關的溝通,對案件事實、調查取證、評估鑑定、法律適用、提起訴訟等提供履職協助和意見建議,督促引導賠償義務人積極履行賠償義務。

3年來,全市生態涵養區檢察機關突出數據要素,推動建用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着力塑造新質法律監督能力。針對生態涵養區區位特點,積極建用“非法傾倒建築垃圾、非法採礦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獲取數據信息309億餘條,藉助衛星遙感影像等技術輔助手段推動案件辦理,發現非法傾倒建築垃圾、非法採礦點位8處,違規車輛92輛傾倒268趟次,精準聚焦違法主體。

房山區檢察院在辦理污染環境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中,通過模型數據碰撞對比,成功追加公益訴訟被告,要求違法行爲人共承擔生態環境損失費用等共計1.4億餘元;密雲區檢察院建用“密雲水庫生態環境資源保護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推動保護林草保護區9000餘平方米。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