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23年當選兩院院士簡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23年當選兩院院士有5人,其中4人當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簡介如下:

蔣成保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

蔣成保,1968年出生於安徽無爲,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院長。

蔣成保長期從事高性能磁性材料的功能調控、材料製備和工程應用研究。

人物經歷

1968年,蔣成保出生於安徽省無爲縣。

1990年7月,從合肥工業大學鑄造專業畢業,獲得學士學位。

1993年7月,從北京科技大學鑄造專業畢業,獲得碩士學位。

1995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96年3月,從北京科技大學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畢業,獲得博士學位;同年,進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系工作。先後擔任劍橋大學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訪問學者和英國伯明翰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高級研究學者。

2009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2014年,擔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2023年11月,當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

人物評價

蔣成保自參加工作以來,一直懷揣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理想信念,二十餘年來紮根於高性能磁功能材料的設計、製備和機理研究,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磁性材料領域的主要學術帶頭人之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評)

蔣成保在高性能稀土巨磁致伸縮晶體材料、耐高溫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將助力國創中心在稀土永磁材料基礎應用研究、中試試驗、科技成果產業化等方面向着高、精、尖邁進。(國家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評)

郭雷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

郭雷,1966年4月7日出生於山東曲阜,抗干擾控制理論與應用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飛行器空間智能控制研究中心主任。

郭雷長期從事抗干擾控制理論與應用領域的研究。

人物經歷

1966年4月7日,郭雷出生于山東曲阜,籍貫山東威海。

1978年7月,從曲阜師範大學附屬中小學小學部畢業。

1981年7月,從曲阜師範大學附屬中小學初中部畢業。

1984年7月,從曲阜師範大學附屬中小學高中部畢業。

1984年9月—1988年7月,就讀於曲阜師範大學數學系,畢業並獲得學士學位。

1988年9月—1991年7月,就讀於曲阜師範大學運籌學與控制論專業,畢業並獲得碩士學位。

1991年8月—1994年8月,在青島大學理學院工作。

1994年9月—1997年5月,就讀於東南大學自動控制理論及應用專業,導師爲馮純伯院士,畢業獲得博士學位[22]。

1997年6月—1999年12月,在東南大學無線電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1999年12月—2000年11月,在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南特通信與控制研究所、南特中央理工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2000年12月—2002年1月,獲得英國皇家學會訪問基金,在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英國拉夫堡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進行合作研究。

2002年2月—2003年12月,在英國曼徹斯特理工大學(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進行合作研究。

2003年12月—2007年2月,擔任東南大學自動化學院教授。

2006年,進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作,先後擔任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和自動化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事處副處長、國際交叉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2009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2015年,入選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培養工程。

2018年,入選第三批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2023年11月,當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

科研成就

郭雷建立了多源干擾系統複合精細控制等理論方法,突破了干擾對抗環境下飛行器複合干擾濾波和自主重構控制等共性關鍵技術,爲中國航空航天等領域多個重大工程應用提供了理論和技術支撐,取得了從基礎理論、關鍵技術、軟硬件研製到工程應用的全鏈條創新性成果。他帶領團隊研製成功飛行器智能導航和控制系統系列硬件設備。

人物評價

郭雷在複合抗擾動控制系統方面作出了貢獻。(東南大學自動化學院評)

郭雷是信號與信息智能處理方面的專家。(中國人工智能學會評)

陶智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

陶智,男,滿族,1963年12月31日生,遼寧省大連市瓦房店市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航空學會會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陶智主要研究方向爲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高效冷卻技術,航空發動機高溫旋轉部件的流動與換熱,動力系統與飛行器耦合佈局,航空發動機關鍵部件人工智能輔助設計。

人物經歷

1963年12月31日,陶智出生。

1989年,獲得英國思克萊德大學機械工程系熱流體力學專業博士學位。

1992年,回國;同年,進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作。

1995年,被聘爲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

1997年,被聘爲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生導師。

2003年,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

2005年,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2013年,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

2018年,當選爲英國皇家航空學會會士。

2023年8月,入選202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11月,當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

科研成就

陶智長期從事航空發動機高效熱防護的傳熱理論、高效冷卻方法和技術研究,提出了全工況氣膜覆蓋的渦輪葉片設計等技術,解決了中國某型最先進軍用發動機研製中高壓渦輪葉片局部超溫燒蝕的問題;提出了減小熱應力的渦輪盤腔冷卻結構設計方法,解決了多個型號發動機研製中渦輪盤重量與壽命難以平衡的問題;提出了航空發動機燃燒與冷卻系統熱耦合佈局的新方法,爲中國下一代航空發動機研製面臨的超高渦輪前溫度瓶頸問題提供了有效解決方案。

人物評價

陶智教授是中國航空發動機基礎研究方面的領軍人物之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評)

陶智教授長期致力於航空發動機傳熱領域,帶領團隊數十年如一日,開展了大量前瞻性基礎研究,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推動了中國航空發動機氣動熱力學的快速發展,爲現有型號的改進、改型、預研和未來高推重比航空發動機的發展作出了至關重要的貢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聞網評)

曹晉濱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

曹晉濱,男,1964年12月出生,漢族,山西長治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空間與環境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曹晉濱主要研究領域爲空間天氣、磁層物理、空間環境探測技術。

人物經歷

1964年12月,曹晉濱出生。

1986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離子體物理專業獲學士學位。

1989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離子體物理專業獲碩士學位。

1996年,在法國Toulouse大學空間等離子體物理專業獲理學博士學位。

1989年—2009年,在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工作。

1993年—1996年,被國家教委公派法國留學。

1996年12月,回到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參加中歐合作Cluster衛星數據分析工作。

2000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2009年,調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作。

2010年,牽頭組建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空間科學研究所並擔任所長。

2016年,負責籌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空間與環境學院,並擔任院長一職。

2023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曹晉濱長期從事磁層物理和空間探測技術研究,在磁層能量釋放,輸運和耗散,行星(彗星)大氣非熱逃逸,以及空間磁場波動探測方面取得了開創性成果。

曹晉濱首次提出了空間粒子迴旋各向異性開放相空間理論, 並應用這個理論成功的解釋了以前封閉相空間理論所不能解釋的一系列衛星觀察現象,國際上將此理論稱之爲SNG理論;關於磁層亞暴和磁場重聯的研究成果三次被列入國際空間探測Cluster衛星計劃的Top Story;其中磁層亞暴物理過程的研究成果在2007年中國國家科學發展報告中,列入11項中國科學家代表性成果之一。

曹晉濱建立的空間穩態迴旋各向異性粒子模型在國際學術界產生了重大影響;在磁尾動力學研究領域取得重要突破,研究成果三次被歐洲空間局列爲Cluster星座計劃Top Story;率領課題組研製成功中國“雙星計劃”中低頻電磁波探測器,實現中國天基磁場波動探測技術零的突破。

人物評價

曹晉濱爲雙星計劃立項和順利實施做出了重要貢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評)

曹晉濱爲中歐合作地球空間探測雙星計劃星載低頻電磁波探測器研製成功做出了重要貢獻,填補了中國這一領域空間探測的空白。(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空間與環境學院 評)

曹晉濱教授認真學習黨的基本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雖然工作繁忙,但曹晉濱教授對自己嚴格要求,能夠做到堅持參加黨內民主生活和學習討論,在集中學習、活動和黨內民主生活中表現積極認真。(本站新聞 評)

焦宗夏教授 中國工程院院士

焦宗夏,1963年4月出生,男,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導師,1991年於浙江大學獲得工學博士學位,博士生導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學科責任教授,自動化學院院長。

2020年5月,獲得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202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2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人物經歷

個人概況

近5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航空基金,博士點基金,國家背景型號項目累計30多項,科研經費3000多萬。曾獲得北京市優秀教師、北京市青年學科帶頭人、國防科工委511人才、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北京市教育創新標兵等稱號。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科技獎勵8項,申請專利12項(已獲批4項),發表論文90餘篇。

焦宗夏, 1991年9月於浙江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00年赴德國Institute for Aircraft System Engineering,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Hamburg-Harburg做客座教授。是北航自動[1]化學院院長,飛行控制一體化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複雜產品先進製造教育部工程中心主任,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入選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航空學會“機電分會”主任委員,機械工程學會流體傳動與控制分會副主任委員,2011年FPM國際會議主席、ICIEA國際會議協主席。主要從事流體傳動與控制、機載機電控制系統等方面的應用基礎與關鍵技術研究。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與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共發表論文150餘篇,被SCI/EI/ISTP三大檢索系統收錄論文70多篇,出版編譯著8部,獲得發明專利10餘項。

當選院士

焦宗夏是2017年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院士增選的有效候選人

焦宗夏教授是201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2019年6月6日進入第二輪評選。

2023年8月3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

2023年11月22日,中國工程院發佈《中國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選當選院士名單》,焦宗夏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7]。

工作經歷

1991.10-1993.12,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控制系,博士後;

1996.6-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控制系,破格晉升爲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0.1-7, Institute for Aircraft System(飛機系統研究所), Hamburg-Harburg Technique University(漢堡-哈爾堡工業大學) Germany, 客座教授;

2000-今,任自動化學院副院長、常務副院長。

人物評價

焦宗夏教授是個志存高遠、思維縝密、誠信可爲和求真務實的科研型學者;他是一位善於思考的學者,他高度提煉自己多年成功用於科研的思維方法,吐故納新總結出一整套機電控制系統設計方法學體系並將其無私地傳授給學生;在教學和科研中率先垂範、爲人師表,在學生心目中是位極具人格魅力的老師;焦教授教風嚴謹、求真務實、孜孜不倦、辛勤耕耘。(光明日報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爲自媒體平臺“本站號”用戶上傳併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