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不背臺詞算什麼演員
日前,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發文規範電視劇(網絡劇)製作。意見明確指出,當前重演員、輕編劇、輕導演、輕製作的現象依然嚴重,有的演員甚至不背臺詞。着眼於此,要下大力氣去浮華浮躁、重創作規律,把全行業的關注點引導到打造藝術質量精湛的優質作品上來。
誠如意見所言,如今的影視創作亂象頻仍。不少演員,特別是部分“鮮肉”“小花”,業務能力不忍直視,“拍戲靠摳圖”“對白念數字”,沒有值得一提的代表作,只有鋪天蓋地的表情包。一些製作方不願花時間磨劇本,只顧砸錢請明星,生產出一堆劇情“天雷滾滾”、臺詞漏洞百出、特效“不值五毛”的垃圾劇。一片虛火中,影視市場的“質”遠遠趕不上“量”。
然而,快消式作品真能無限收割流量嗎?就近兩年的情況看,不乏打着經典名號的“神劇”,因違背歷史、常識遭到羣嘲,亦不乏投資幾億、明星雲集的“大IP”,因劇情混亂收視“撲街”。與此同時,一些看似投入不大、明星不多的劇目,反而因精雕細琢、演技搶眼而成爲市場黑馬。不難看出,中國觀衆雖然興趣不同、喜好有別,但對品質的追求是共通的,當受夠了胡編亂造,看透了流量經濟,那些虛幻的泡沫必然會破滅,“流量 IP”模式漸成過去式。
這種迴歸其實是一種必然。影視行業看着光鮮,但與其他行業沒有本質區別,從業者終究要靠業務能力、職業操守說話。就演員來說,連臺詞都不背,還當什麼演員?你能想象一個老師不會講課、一個醫生不會看病嗎?年輕靚麗不是可以“躺贏”的資本,只有磨鍊演技,才能成爲真正的偶像。電視劇《最美的青春》爲了還原塞罕壩第一代造林人面對的真實環境,輾轉8個取景地;電影《奪冠》飾演老女排的三個年輕選手,爲了一場戲,真實“摔打”了大半個月。事實證明,越是動人的故事,越是需要走心的挖掘與演繹,越是需要所有參與者都懷有一顆匠心。
相關部門的發聲是一記警鐘,更應成爲行業中的鮮明導向。演繹者心中有敬畏,創作者筆下有真情,多出好作品,方能不負觀衆、不負時代。(關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