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戰是避戰的必要手段

(圖/總統府提供)

去年12月27日臺灣宣佈延長兵役,美方認爲「此宣佈彰顯了臺灣對自我防衛的承諾並強化嚇阻能力。」同時日本政府也在去年12月16日通過《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安保三文件」,因應中國對日本所造成的「有史以來最大的戰略挑戰」。我們注意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發展對於印太國家所形成的「安全困境」,是各國相繼提升戰備的主因;然而我們也要呼籲,備戰是避戰的手段,本質目標是維繫和平,而非朝軍事衝突前進。

安全困境在國際政治理論上是指,一國爲保障自身國家利益及安全所採取的措施,如採取增強軍力等,引發他國同樣採取強軍以因應可能的威脅,故而形成軍備競賽、推升緊張情勢,甚至導致熱衝突的敵意螺旋。

觀諸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發展趨勢與印太安全情勢,北京向來將軍事視爲政治力的延伸,無論臺灣政府是否主張獨立,中國都會持續發展軍事力量。當然,中方會聲稱其建軍是爲了保障國家安全而非侵略,但印太諸國相繼升高軍事準備與提升國防意識,自是理性選擇。畢竟「不獨就能止戰」、「不挑釁就能止戰」對臺灣都是高風險的假設,而國家安全也承受不了這樣的風險。

在兩岸軍事實力不對稱的現實中,臺灣確實需要多方盟友提供支援。然而臺灣國安政策既要與盟邦有呼應,但仍應以臺灣爲主體,而非一面倒地接受「安排」。觀諸美國的印太盟邦,亦是持續在自身和美國國家利益之間尋找平衡。

例如美國希望韓國在臺海有事時協助,但對韓國而言,若在臺海戰爭中以軍事力量協助,可能給予北韓「南韓用兵」的藉口,藉機對韓國本土採取軍事動作。又如日本,新修訂的「安保三文件」亦有兩種思考,一是日本爲呼應美國印太戰略,在「集體自衛」架構下合作因應中國軍事威脅。另一種思考則認爲日本不能僅依賴美國協防,若要自立自強,就必須重整軍備。

我們期待能創造條件跳出安全困境,但若條件尚未成熟,那麼備戰就是避戰的必要手段。臺灣任何負責任的政黨皆有責任向公衆說明釐清:一、臺灣國防戰略是爲了因應哪些臺海衝突情境:境外或境內的、虛擬或實體的、灰色衝突的或典型戰爭狀態。臺灣將獨立承擔或需待友邦來援?二、臺灣國防資源投入的先後順序爲何?三、在缺乏外援或外援協防不及的情況下,如何確保足夠的自我防衛能力,及建立因應各種衝突樣態的嚇阻能力?四、爲了實現戰略目標,需要投入什麼樣的資源及承擔什麼代價?

這些國家安全及國防議題,都迫切需要深入討論凝聚社會共識,以爭取全體國人的理解及社會的支持,也是全民國防的首要任務!(作者爲前海基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