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讓武器噤聲 讓仇恨沒有避風港(金彥斌)

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於去年耶誕文告,呼籲全球應「讓武器噤聲」,讓中東、烏克蘭及蘇丹實現和平。(達志影像)

2025年逢「禧年」(Jubilee),教宗方濟各見世界多場戰爭未歇,因此於去年耶誕文告,呼籲全球應「讓武器噤聲」,讓中東、烏克蘭及蘇丹實現和平,並對俄烏戰爭的進展提出:願大家有開啓談判、對話與接觸之門所需要的勇氣,以達成公正和長久的和平。過去教宗就曾建議烏克蘭「舉白旗」談判,引發衆人抨擊,但教宗仍不改其作爲一位宗教領袖、人道主義者的堅持,認爲談判從來都不只是投降,而是一種避免把國家引向自我毀滅的勇氣。義大利總理梅洛尼去年10月也曾表示,支援烏克蘭的目的是讓其處於最佳狀態,以建立和平談判的基礎,與教宗的看法相同,她亦強調,談判不等於投降。

隨着俄烏戰爭逐步走向談判一途,回過神看看複雜難解的兩岸問題,同樣陷入「對話交流」還是「抗中到底」的分歧。執政的民進黨近乎所有政策、言論皆圍繞「抗中」、「備戰才能避戰」;反之,在野主張對話、交流,亦是讓兩岸「武器噤聲」的方法之一,且並非投降,更非軟弱的象徵!

兩岸問題朝野各有支持者,但在野卻時常被執政者斷章取義地栽贓是「跪舔」大陸,導致其支持者以情緒判定在野是「親中」政黨。而當執政黨面臨政策效果不彰或國會論述與表決失利,只要喊「恐中」、「抗中」,彷彿能隨時啓動支持者仇視與自己不同意見者的開關,造成立法院諸多法案無法讓社會理性討論,總統更荒謬地在元旦文告中直接認定立法院通過的法案是「具爭議的」,忘卻其身分是全民的總統,非僅是親綠支持者的總統,還稱「更大的民主」是守護民主憲政體制,甚至提及釋憲作爲行政機關的藥方。但在人民看來,其作爲就是對在野黨與人民持續「鬥」與「抗」,使罷免潮蠢動,人民不禁想問,因守護民主憲政體制而塑造朝野、社會的仇恨對立,難道是民進黨對民主的新詮釋?

前副總統呂秀蓮近日受訪認爲,民進黨「走鍾」了,且真正的法治跟民主不是無限威權,權力都是有限的,一切要依憲合法;更提到柯文哲案讓特定媒體泄漏消息,即是違法。呂副總統的表態,是站在維護民主國家憲政體制的高度,她提醒:民主國家沒有永遠的執政黨,一定要政黨輪替,如果要讓執政的時間長,要靠對選民的服務及對國家的貢獻,而不是用謀略延長政權。呂副總統一言,則不難理解爲何由民衆黨發起的「111釘孤枝活動」能在氣候惡劣之下,仍有不少羣衆響應,不僅是爲柯文哲一人,而是爲司法無規律、無邏輯的裁定或判決感到不滿,以及對賴政府與民進黨執政以來宣揚、保證要進行司法改革,實際仍原地踏步,甚或是倒退而感到失望與痛心。如今的司法體系或執政黨,似乎使朱斯提提亞(Justitia)的眼罩被掀開,手中的利劍對準政敵,欲讓社會反對、批評政府的輿論噤聲一般。

政府應該先認清,川普即將上任,各國正爲應對這位狂人做準備,面對這位美國職業摔角(WWE)的名人堂成員與粉絲的美國總統,他善用媒體與誇大的政治語言,使對手摸不着底牌,又總是隨意揮拳與以不擇手段的方式壓制對手,直到對手讀秒結束喊輸都不一定會罷手(裁判可能根本是川普)。面對未來可能的世局變動,政府卻向國內政敵與在野黨以行政權(如同成爲執政者的武器)強行「壓制」,擬讓人民陷入罷免潮所帶來的相互對立、仇視的輪迴中,對內大動干戈,更無法讓大陸武器噤聲。

政府應明白,兩岸問題、司法及民生議題皆非向內簡化地爭取「恐中」情緒價值即可,而是應該務實面對川普的迴歸,將沒有賴總統所依賴的民主陣營的保護傘「挺臺灣」,更沒有所謂與民主夥伴一起守護共享的價值,只有美國優先。而筆尖般的臺灣,是繼續在大陸的大桌上亂畫、亂戳,還是好好相處、好好對話交流?筆尖應是創造論述空間,使其有化干戈爲玉帛的能力,而非不成比例的蠻力(即不對稱戰力)。

日前,美國總統拜登參加前總統卡特的葬禮時發表悼詞,盛讚卡特品格的力量勝過頭銜與權利,並認爲,「我們有義務不讓仇恨有避風港,並勇敢地對抗,如我父親所說,所有濫用權利都是罪惡。」世界所有執政者,不論民主或威權體制,都應以此警惕,別藉着煽動仇恨對立,只爲鞏固權力,讓人民以希望爲日常的動力,纔是執政者的職責。

(作者爲文字工作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