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坑”變消費陷阱?給“第三方測評”來一場測評和打假
如今,“先看測評後購物”成爲不少消費者的習慣動作。江蘇陳女士在觀看一名擁有200萬粉絲的測評博主的視頻後,購買了一條連衣裙,沒想到,實物與視頻嚴重不符。近年來,一些本該幫助消費者“避坑”的測評演變成消費陷阱,有的博主假測評真帶貨,用絕對性用詞過度宣傳。(見12月6日《新華每日電訊》)
在電商平臺上,商品琳琅滿目,營銷策略極具迷惑性,很多消費者深感無所適從。在此背景下,本意幫助消費者“避坑”的“第三方測評”博主及其視頻越來越受歡迎。在該類視頻初興時,一批能提供實證數據、進行科學測評的賬號,確實可以讓消費者快速比對產品優劣,做出選購決策。然而,隨着此類視頻的吸粉能力提升,越來越多博主加入測評行列搶佔市場先機,於是開始“野蠻生長”,缺乏資質、測評標準過低、假測評真帶貨、收錢抹黑其他企業等現象令人對“第三方測評”漸漸失去信任。
無論是測評與實物嚴重不符,還是用絕對性用詞過度宣傳,以及假測評真帶貨,都涉嫌以虛假測評誤導消費者,尤其是以測評之名行推銷之實,更涉嫌虛假宣傳。這類行爲可能已經涉嫌違反廣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如,廣告法中明確規定“廣告不得含有虛假的內容,不得欺騙和誤導消費者”。
虛假的“第三方測評”也會侵害一些生產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擾亂健康的市場秩序。比如,不久前,江蘇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披露了一起典型案例:某公司在沒有科學依據之下,在社交媒體發佈測評文章,對不同品牌的8款防曬衣進行對比。法院認爲,被告公司測評文章中標示的數據缺乏科學性和可靠性,易誤導公衆、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爲。
因此,我們需要給“第三方測評”來一場測評和打假。相關平臺要對測評博主資質進行嚴格審覈,構建一套有效的管控機制。比如,完善認證和准入管理機制,健全測評內容審覈把關機制、投訴應急處理流程,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對“第三方測評”內容進行實時監測。監管部門則應對嚴重違反法律法規的測評從業者予以嚴厲打擊,打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秩序,依法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此外,針對虛假測評,明確平臺方的連帶法律責任,倒逼平臺有所作爲。測評博主應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堅持內容的真實、客觀、準確,對商業性廣告內容應採取明示措施提醒消費者,堅決拒絕商業性拉踩和詆譭行爲。
只有不斷提高“第三方測評”的真實性,才能經得起全社會的“測評”和審視。一個本該成爲消費者好幫手的新賽道,千萬別滑向公衆“怕什麼來什麼”的深淵。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