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抑鬱症更嚴重的心理危機,正在吞噬孩子的未來
[sht.fraemes.com)
心理諮詢師陳瑜曾分享過一個案例。
江蘇一位爸爸,爲了讓女兒在內卷的大環境下多一條出路,在女兒一年級時,就開始準備自考學習。
每天,女兒白天在學校上完課,做完作業,晚上還要上3個鐘的自考網課,常常要十一二點才能睡覺。就這樣,7個月時間,女兒完成了小學數學兩套教材共23本書的學習。
一年級下學期,女兒就能幫助五年級的同學講解作業了;二年級下學期,女兒自考現代漢語一次性通過了4科;四年級上學期,女兒就獲得了自學考試專科畢業證。
可不等爸爸高興,女兒卻說什麼也不願意再上學了。
原來,因爲長時間忙於學習,女孩變得越來越不合羣,在班上連一個朋友也沒有。
面對無法融入同伴的孤獨感,女孩不知如何解決,所以只能選擇逃避。
而女孩的情況並非個例。
有研究發現,我國有46%的學生,表現出社交上的恐慌。越來越多的孩子進入一種“弱社交”乃至“無社交”狀態。
在陳瑜接觸的衆多休學案例裡,也有大量的孩子表示,受求學壓力影響,正深陷社交無力的心理危機:課後找不到一個可以說話的人,只能假裝睡覺,或埋頭做作業;路上遇到同學就想回避,不知道打招呼說些什麼;集體活動時,總是默默躲在角落,不想參與,也不知如何與他人交流;節假日,他們只能獨自宅在家,因爲無人邀約,也難以融入圈子……有句話說,社交,是學生的半條命。
當一個孩子置身於人羣之中,卻只能活成一座孤島,每日在社交困境中苦苦掙扎,在內耗中備受撕扯。這種無力感,孤獨感,比抑鬱更讓人心裡煎熬。
[mag.atozof.com)
綜藝《親愛的小課桌》中,有個叫凱凱的7歲男孩,才上一年級,就出現了嚴重的社交問題,不敢社交,不會社交。
節目裡,做自我介紹時,大家一個個自信開朗地介紹自己,唯獨凱凱,磕磕巴巴地不敢說話,半天才憋出一句:“我沒名字”。
當大家在追逐嬉鬧時,他明明也很想加入,可糾結半天,他還是坐在座位上,遲遲不敢上前加入。
綜藝錄了好幾期,凱凱都寡言少語,融不進集體,不會跟同齡人相處。
[fter.chacho.net)
而當媽媽聽到凱凱說“他們都不跟我玩”時,卻覺得不交朋友也沒關係,學生就應該以學習爲主,社交是進入社會才做的事。
殊不知,正是她往日總是擠佔凱凱課外活動時間,讓凱凱每天除了做題,還是做題,鮮有機會與人交流互動,凱凱在社交方面才顯得愈發無力與笨拙。
並且,小時候都沒空交友的孩子,不會在長大後突然變得擅長社交。
小時候形單影隻的孩子,只會越長大,越孤單,越社交無力。
就像電影《消失的孩子》裡的袁午,他從小就沒時間與人打交道,只是一味讀書考試。
等到了大學,媽媽鼓勵他廣泛交友時,他已經“社交退縮”,不敢跟人打交道,和人說一句話需要自己演練一整天。
哪怕母親耳提面命教他如何識人,和誰應該聊什麼話題,如何與他人相處,都無法改變袁午在社交上的無力。尤其步入社會後,袁午雖頂着“學霸”、“名校”的光環,卻不知道如何融入到同事中去,不知道如何與上司相處,更不會解決生活以及工作中出現的各種狀況。
同事都在背後嘲笑他:“那麼好的學校,卻什麼都不會,連跟人說話都有障礙,估計這腦子,得過什麼病。”
[dong.e791.com)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一書說:真正的合羣和社交能力,絕不只是附和,而是一種和他們發展成熟關係的能力。這種能力很難通過說教來教會,只能讓孩子在羣體遊戲中體驗才能獲得。
人是社會性動物,離不開與他人的交往。
6歲時,孩子無暇與同伴多接觸,到了十幾歲,孩子便不懂如何與同學相處,二十幾歲時,孩子就只會越來越宅,個性也越來越孤僻。
等到父母某一天意識到問題時,孩子的社交無力感早已內化爲深深的社交恐懼,讓他們深陷孤獨的泥潭,而無能爲力。
[pen.lhcyxx.com)
作家外灘君曾分享一位高中女生的案例。
當時,女孩因爲學業壓力、以及和父母的衝突而心生鬱悶,甚至一度想要自殘。
偶然的一次機會,她向朋友傾訴了內心壓抑已久的煩惱和痛苦,朋友雖沒有幫她排憂解難,卻一直陪着她,安慰她:“親愛的,別難受,父母就是這樣,總覺得自己是對的。”就這一句話,女孩內心的孤獨感一下子沖淡了很多,她感到自己被理解,痛苦被同伴的一句寬慰,接住了。心理學上說,孩子的人格成長、心理能量,都需要在“關係”中去激活。
社交能力強的孩子,有朋友分享快樂,也有朋友分擔痛苦,他們往往擁有更高的心理韌性和幸福感。
而社交無力的孩子,很少和外界交流,沒有傾訴的對象,沒有發泄的渠道,則容易走進心裡的死角。
來訪者@龍吟就曾自述,社交無力,不是病卻致命。
從小,他就不善言辭,不會來事,天天“隱秘”在班級裡,感受到最多的就是孤獨。
他也渴望友誼,渴望合羣,但每當他鼓起勇氣試圖涌入時,卻發現,自己只能看着別人熱聊,插不進一句話,沒有共同語言。
別人三五成羣,有說有笑,他只能在邊上默默地附和,既無助又落寞。
所以他只能一次次自我安慰:“這是小事,都會過去的。我現在就只管好好學習,不要放鬆,成績優異,我的人生就能有更多的選擇……”但直至大學,同學換了一批又一批,他在人際交往上仍舊困難重重。
也因爲長期的痛苦和內耗,他越來越無法專注學習,甚至開始整宿地失眠,最長一次幾乎3天都沒怎麼睡過覺。
最後,更是與人接觸都變得困難,只能休學在家。
心理學家馬·勞迪斯·卡蘭丹曾說:“一個社交能力低下的孩子比沒上大學的孩子缺陷更嚴重。”這個世上最大的真相就是,沒有誰可以孤孤單單活着。
趁早讓孩子學會與世界打交道,孩子才能在關係中健康地成長。
[tmy.96nq.com)
[sht.114yunwang.com)
北大的袁嶽博士曾發文指出:“現在大學生的社交能力基本上只相當於一個七八歲孩子的水平。
而存在社交障礙的95%以上的原因都在於孩子在上學期間沒有機會走入社會,從小就不與別人打交道,只是一味讀書考試。”
社交這堂課,學校雖不考,但卻是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一課。
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趁早爲孩子創造社交機會,增加同伴間的親密接觸,培養健康的社交力。
1. 拒絕聚光燈效應聚光燈效應,即人們總是放大自己的感受,從而傾向於高估他人對自己的注意程度,卻忽略了別人其實和我們一樣,都在關注自己。
生活中,很多社交無力的孩子就是如此,十分敏感,自己無意犯的一個錯,同伴的一句評價,同學的竊竊私語......無一不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
教孩子克服聚光燈效應,父母要多鼓勵和肯定,讓孩子不怕出錯,不過分在意別人,勇敢踏出第一步,孩子就能找到自己的朋友。
2. 提供腳手架,爲孩子社交創造條件這一代的孩子,[jiu.zx50.com)大多一放學就被父母接送到各個培訓班,就連課間十分鐘都只能待在教室。
想讓孩子儘早融[ling.u69x.com)入同齡人的世界,父母就要多創造機會,幫助孩子社交。
比如邀請孩子同學到家裡玩,多[feng.mule2.com)帶孩子去樓下小區、公園等場合多接觸同齡人。
平時,父母也可以多和孩子角色扮演、以朋友[ltw.6dzj.com)的身份引導孩子去鼓勵別人,如何平等地相處等。
3. 運用習得性成功,培養孩子社[yun.wdatame.com)交信心傅首爾在節目中分享過自家孩子社交的例子。
搬家換了新環境後,她兒子想加[xin.caohotel.com)入小區樓下的孩子羣,結果一開口就被拒絕了,兒子整個人很低落。
傅首爾便告訴兒[shan.inturco.com)子:別人不跟你玩,不是你不好,而是跟你不熟。接納需要時間,你明天、[feng.whyidiantong.com)後天,多去嘗試幾次。後面,兒子不僅很快找到了好朋友,這次的成功經歷,也讓兒子越來越擅[xin.0klh.com)長社交。
社交技能是可以鍛鍊的。
多讓孩子嘗試幾次,多體驗成功交友的經歷,孩子的社交[huo.x642.com)信心就會逐漸增強。
[tank.cdcgxw.com)
4. 多和不同經歷的人打交道每[yu.n52j.com)個孩子終將離開父母,離開學校,獨自面對複雜的人際環境。
趁早讓孩子學會與不同的[feng.re2you.com)人打交道,將來孩子在人際交往上才能遊刃有餘。
比如,可以多帶孩子參與一些社會活[yun.sbkfjgw.com)動,帶他去大人的飯局,還可以鼓勵孩子參加校外團隊運動或社團活動。接觸的人多了,孩子的[yun.jpx6.com)社交能力就會慢慢提上來。
[asc.foild.net)
哈佛大學曾做過一個關於幸[jiu.hpkco.com)福感的研究,經過86年的持續追蹤發現:真正能讓我們感到幸福的關鍵指標,只有一個,就是[jiu.b9h7.com)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啊,人生就是一場漫長而孤單的旅程,朋友多了,孩子的世界才能熱鬧。[yu.zge6.com)
所以,父母若爲孩子計之深遠,就要及時爲孩子補上社交這門課,教會孩子與人打[yu.laofengbao.com)交道。
成長這條路上,有朋友結伴而行,共同成長,孩子才能在相互的支持與鼓勵中,收穫更加豐富多彩的人生體驗。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