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風電國產化還能走下去嗎?
在屢行WTO承諾下,政府應以行政手段爲誘因,兼顧本土業者技術與產能,和開發商攜手打國際杯。圖/本報資料照片
9月4日中能風場舉行完工典禮,這座風場締造國產化最高、超前完工、本土及公股銀參與最高等三項紀錄,但當天媒體卻聚焦13日將在歐盟布魯塞爾登場的臺歐國產化諮商,臺灣風電產業國產化會否就此戛然而止?備受供應鏈產業高度關注。
■針對臺灣風場國產化議題 臺歐將在WTO下進行諮商
歐盟於7月26日正式向世貿組織(WTO)申訴,指臺灣違反WTO規定,在3-2風場選商程序中以國產化分數排序,損害國際競爭對手利益,依WTO爭端解決機制管道,要求與臺灣進行諮商。
翻開WTO爭端小組近20年來有關自制率要求爭端解決案件,涉及再生能源商品、風力與太陽能發電、生質燃油、資通訊科技,及汽車等產業。而歐盟2022年也狀告英國,指其海上風電補貼計劃對英國廠商有利,違反WTO非歧視原則,最後雙方諮商,英國撤除歧視規定,化解糾紛。
不論WTO爭端解決管道的諮商或訴訟,幾乎被告一方都敗下陣來,經濟部對這次諮商有「做最壞準備的打算」,在談判桌上將向歐盟說明未來3-3採「開放」的原則。
有趣的是,同爲歐盟開發商的CIP,在中能風場完工慶典當天,同步發送新聞稿給全球離岸風電及歐洲重要媒體,CIP彰芳西島及渢妙風場二位高層引言,都在陳述「高度力挺臺灣國產化」,感謝本土廠商攜手共同創造就業機會,引述報導至少6、70篇。CIP認爲,「這是經濟部國產化諮商最好的答辯」。
■風電發展初期,丹麥、英國 均政策性扶植本土廠商
各國爲扶植國內產業,祭出國產化或補貼政策無可厚非。以風電蓬勃發達的丹麥爲例,剛開始發展離岸風電時,針對本國供應鏈以及開發商祭出補貼,補助整個「價值鏈」,對供應鏈還給租稅減免,出口信貸作擔保協助供應鏈出口,且給予各種獎助金,直到最近幾年才取消。
而英國也拿出巨資補貼風電供應鏈,甚至在綠色能源補貼的差價合約(CfD)計劃中,明訂對英商有利條件,引起歐盟抗議。臺灣則是在第二階段採取躉購費率補助開發商,未補貼供應鏈,惟第二階段、第三階段選商條件都有明訂國產化要求。顯見各國都在爲扶植本土產業打算。
歐盟早從2021年起,對臺灣風電國產化政策多次表達不滿,去年WTO進行每五年一度臺灣貿易政策檢討時,針對風電國產化政策表達關切。歐商認爲,臺灣政府在招商條件綁住國產化,等於限制歐盟供應鏈的商業自由度,形同對歐商設下障礙。
然而,臺灣自2016年倡議風電國產化政策,歷經示範場址、潛力場址階段練兵,經濟部從原本要求100%國產化,到區塊開發3-1期降爲6成,3-2期進一步改爲自選套餐方式,這些作爲已逐步朝彈性放寬方向發展。
一位經濟部高層坦言,「國產政策走了快十年,已到了該檢討放寬階段。」經長郭智輝上月接受媒體專訪,更以「溫室花朵能保護多久?」對外宣示風電國產化將朝開放方向走的態度。
■臺廠十年磨一劍,投資恐因「開放令」而付諸流水
十年磨一劍,臺灣在風電國產化並非毫無斬獲,像臺船與比利時商共同打造的「環海翡翠輪」,就是首艘本土自制大型浮吊船,雖然臺船因此虧損數10億。水下基礎北有世紀鋼、南有興達海基,形成雙塔效應;西門子歌美颯在臺中打造機艙組裝廠,是臺灣唯一風電機艙廠,也是亞太最具規模。從水下基礎、塔架、機艙底座、輪轂、鼻錐罩到組裝,甚至很多零組件都有國產化成果。
供應鏈業者聽聞國產化政策恐有變動,惴惴不安,不乏有供應鏈廠商因相信政府,砸重金新建或擴廠投資,世紀風電就是一例。爲安裝CIP渢妙風場(3-1期)大型風機,世紀風電最近爲水下基礎廠房打造百餘公尺巨大的「晴天塔」,上面吊掛超大型天車,工程磅礡浩大,難道政府「開放」政策一聲令下,叫業者辛苦投資丟入海里嗎?
風電國產化政策該何去何從?在屢行WTO承諾下,政府應擇強汰弱,以行政手段爲誘因,兼顧本土業者技術與產能,讓強者愈強,紮下穩定根基,和開發商攜手打國際杯。基於國家安全及20年風電運維等考量,政府不能一刀切,放任本土供應鏈自生自滅。如何扶植風電產業活下去,嚴峻考驗經濟部的誠信及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