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統計數據了,看路!

撰文丨魏英傑

上半年經濟數據出來了,市場反應有些悲觀。看數據呢,上半年GDP同比增長5.5%,比一季度加快了1個百分點。

不過,分領域來看,有些數據就沒那麼好看。例如,城鎮調查失業率爲5.5%,與上月持平;其中,年輕人失業率持續上升,16-24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爲21.3%,爲連續第五個月增長。

社零方面,6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951億元,同比增長3.1%,比上月回落9.6個百分點。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圖/網絡)

數據先抄到這,都是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來的。但我知道,很多人看到數據就頭暈。那就看圖表吧。從上面的圖表,也可以看出今年上半年的經濟表現跟往年比的情況。

但我不是要針對這些數據發表什麼“高見”,雖然我做財經點評多年,每個月都要接觸這些數據,但我也不會說。具體的數據解讀,以官方口徑爲主。

在我看來,小作文寫得如花似錦的投研機構,也寫不出國家統計局那麼高水平的解讀。

比如,針對上半年GDP增速,國家統計局的說法是,“上半年5.5%的經濟增速是含金量比較高的速度”。“含金量”這三個字,每個字都含金量滿滿。

而我要說的是,忘掉這些數據吧,別看了。這些數據,跟你有啥關係?

沒錯,宏觀數據對個體總會有一定影響,但這種影響既可以是雷霆萬鈞,也可以是毛毛細雨,若有若無。或者說,宏觀數據固然有用,但也要看是在什麼階段,對什麼人羣。

我認爲,現在是該拋開宏觀數據來做個人規劃的時候了。

這麼說吧,在當下,宏觀數據對於資產過億的人,可能有點用處,對於月薪五千的人,並沒有什麼參考價值。

比如,失業率高了,跟你有什麼關係?影響你找工作了嗎?其實沒影響。主觀感受上,你可能會覺得工作更難找了,但這樣你就不找工作了?還不是含着淚也得繼續找?

何況,以前失業率不高的時候,每個人找工作就很容易了嗎?也不見得啊。依然有人會抱怨工作不好找。

所以,失業率高低與個人能不能找到合意的工作,這二者的關係屬於玄學。

再來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回落,影響有錢人買買買了嗎?

買得起的人,一樣花錢沒感覺;買不起的人,一樣摳摳搜搜。都說消費降級,你看有些綜合體還是人滿爲患,大街上美女如雲,花枝招展,街拍都能逮住個國企高管和小三。

所以,整個社會的消費狀況,和具體到不同個體的消費能力,二者直線距離可能有三萬裡。不然的話,每次公佈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跟你的真實收入相差好幾千塊錢,你能找統計局要嗎?

新華社週一報道,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近日表示,要正確認識宏觀數據和微觀感受之間的“溫差”。這句話說得就很好。

他舉了個例子說,人們經常說好像感到消費價格漲得很高,爲什麼統計出來的宏觀數據還是比較溫和,“主要原因是由於宏觀數據的一種綜合性和微觀主體感受的侷限性造成的”。

既然宏觀數據和個人感覺是有差別的,一個人選擇相信自己的感覺,也沒錯。換句話說,宏觀數據,在這時候已經無法解釋你的實際生活。那麼,對於宏觀形勢,就不能單純依賴宏觀數據來作出判斷。

當然,我不是說完全可以忽視宏觀數據,而是說,如今在大多數事情上,既要看大勢,也要看個人狀況。大勢很重要,但離開了個人抉擇,什麼都不是。

過去幾十年,經濟“紅利期”的時候,你可能眼睜睜地望着一列又一列時代的火車從你眼前飛馳而過,現如今,做出什麼樣選擇,同樣要看個人判斷,否則仍然可能錯失機會,或踩上時代大坑。

面對週期,如何進行預期管理,在不同的環境裡又該如何保全自己,所有這些問題的關鍵,還在於你自己。如果你還寄希望於接下來的宏觀數據,能夠用以調整自己的人生規劃,那就可能大錯特錯了。

所以,別再看統計數據了,看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