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種海里的海水稻,紅得發紫還不好吃,爲啥國家要大規模種植?
有一種大米,紅得發紫,而且有人說它嚐起來黏性低、硬度高,口感不如普通水稻,價格卻是普通水稻幾倍。
但,正是這樣的水稻,卻是國家發展的對象。
海水稻,鹽鹼地的奇蹟
這種紅得發紫的稻穀正是海水稻,一聽到這個名字,可能不少人會以爲這種稻子,是從海邊長出來的。
但其實它們並不是從海邊長出來的,這些稻子是一種耐鹽鹼水稻。
不過,正如“海水稻”這個名字一樣,它們多少還是與海有點聯繫的。
這些稻子可以在在沿海灘塗和鹽鹼地生長,就算是在不施肥、不打農藥、還要被海水短期浸泡的情況下也能夠肆意生長。
正因爲鹽鹼地土壤中富含微量元素,使得海水稻的個頭長得特別大,它們最高能長到2米,而普通的水稻也就1米左右。
除了外觀的不同,海水稻和普通水稻相比,還有很多亮眼的特點。
要說最亮眼的,當屬於它們對水源“要求不高”。雖然海水稻也需要澆水才能生長,但這個水源可以使用半鹹水,這就使得它們可以在中國很多地方紮根生存。
中國的西北地區,有將近10 億畝地,是難以種植大部分農作物的,因爲當地水資源匱乏,外加降雨少,土壤中的鹽無法被沖刷,形成乾旱型鹽鹼地,這就使得當地的種植成爲一大困難。
大部分的農作物遇到鹽度0.2%的水就招架不住了,而海水稻卻能用鹽度高達 0.6%的水進行灌溉,在西北地區很容易存活。
除了對灌溉水質要求低以外,海水稻還具備改良土地的效果。
這是因爲海水稻在生長的過程中,會集聚併產生大量的氮磷鉀等元素,從而能夠改善土壤的狀態。
此外,海水稻的根也可以給鹽鹼地鬆土透氣,讓土壤狀態更疏鬆。
接着,海水稻還能與多種微生物共存,這也是能夠改良鹽鹼地土壤菌羣的方法之一。
在營養方面,海水稻因爲自己獨特的種植方法,從而也帶來不少營養價值。
因爲海水稻是在鹽鹼地生長的,因此它富含大量的硒元素和氨基酸等多種微量元素,而這也是爲什麼我們看海水稻是紫紅色的原因。
這些元素對人體有着很多益處,在海水稻中蘊含的硒元素,正是人類用於抗癌的元素之一;還有鈉元素,是控制細胞中血液電解質的平衡;氨基酸則負責爲人體帶來蛋白質,調節人體內分泌等等。
這些微量元素,可是普通水稻裡面所沒有的。
難以置信,在如此匱乏的鹽鹼地,也能生長出如此有營養的海水稻,也算得上是糧食界上的一個奇蹟了。
海水稻的發展過程
說到稻米,很多人都會想到袁隆平院士。有意思的是,海水稻的研發雖然袁隆平院士也有參與過,但發現者卻另有其人,這人就是陳日勝。
在1986年,陳日勝跟着導師外出考察,卻意外地發現了一種特別的稻穀。它的種子顆粒不像別的普通稻子那樣都是白色,而是少見的紅色。
當時陳日勝立馬就被這種奇特的稻穀吸引,在周圍人的幫助下,收集了一些帶回去做實驗。
實驗過程充滿了挫折與意外。在當時,爲了能夠讓這些種子茁壯成長,陳日勝還特意給試驗場地裝了個圍欄以免附近的牛吃掉。
但這些種子還是被魚吃了,可見整個過程的意想不到。但陳日勝就是鐵了心要研究這植物。
在第二次的實驗中,陳日勝更是斥巨資租下了將近13.3公頃的臨海灘塗,並且從選種、播種、澆水到施肥這一系列的工作都是他本人親歷親爲。
不光如此,陳日勝還對這些研究成果細細挑選,從400株中選擇了51株優良品,之後又從這51株中挑選了15個優良株系,最後在這15個株系中確定了80株優良單株,整個篩選過程極爲嚴謹。
而且整個過程都是陳日勝自掏腰包,在最貧困的時候,因爲沒有補貼,陳日勝不得不去倒賣胡椒、蔗糖,還嘗試種樹養魚,以賺取更多研究經費。
皇天不負有心人,在經過一系列嚴格的挑選下,"海稻86"就此誕生。這是一種可以在鹽鹼地存活並發展的水稻品種,這是之前所沒有研究出來的新品種,也是凝聚了陳日勝教授心血的成果。
後來,陳日勝也注意到該農作物潛在的價值,先後申請了多個專利,並創立了自己的公司,以更好地研究這種農作物。
隨後,這項目也吸引到了同爲稻穀愛好者的袁隆平院士,於是袁隆平院士邀請他加入自己的團隊。但由於兩人研究方向不一樣,袁隆平注重“高產”,而他則聚焦在“抗性”上,因此陳日勝委婉拒絕了他的邀請。
不過,後來陳日勝也收到一些大佬的援助,讓他能夠專心於研究自己的事業。再後來,各級政府也開始慢慢高度重視陳日勝的海水稻研究工作。
專家組一致認爲這是一種特異的水稻種質資源,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和利用價值。
正是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海水稻也慢慢走進了更多百姓的飯桌上。
不過吃貨可能要抱怨了,海水稻口感比不上普通大米,而且現在這年代,我們也能夠生產出足夠的稻穀,爲什麼國家還要大力推廣這種農作物呢?
除了在營養方面和土地改善方面以外,大力發展海水稻產業也有不少好處。
回到土地改善方面,那些鹽鹼地本來是塊死地,但經過海水稻的改善,它們就不僅能種植海水稻,也能種植更多其他農作物。
這樣一來,不僅國內的土地資源會得到更合理的運用,糧食產量也能得到進一步提升。
通過海水稻,我國一些土地資源有限、氣候條件惡劣的沿海地區就能夠進行種植,從而幫助解決世界範圍內面臨的糧食安全問題。
除了地理因素以外,隨着人口數量的上增,這進一步加大了糧食供應的壓力,而海水稻的存在則能夠確保糧食供應穩定。
而且海水稻的好處也不只有中國纔有,隨着全球工業化加劇,氣候變暖已成爲板上釘釘的事情。這也意味着,有大量土地變得不再適合種植,不僅會有不少農民失業,餓肚子的人也逐年增加。
也有一些地方就算有合適耕作的土地,但由於當地人使用原始的耕作辦法,再加上他們處在氣候不適合耕作的地區,導致他們每年收成不高。
曾經有專家對捱餓地區的人做了一個統計,算出將近有7.7億人面臨糧食短缺,可見這個問題是迫在眉睫上的事情了。
海水稻的研發將會緩解這種情況,它的推廣可以讓更多地方,充分利用那些被摒棄掉的土地,並增加更多的糧食收成,從而不僅能讓更多人填飽肚子,也能夠增加就業機會。
就算有些人認爲,我們現在不需要這些難吃的農作物,但未雨綢繆的想法,肯定是不會出錯的。
更何況在幾十年前的中國人還面臨着吃不飽的問題,光是大躍進和三年自然災害就餓死了幾千萬的中國人。所以,即使我們現在生活條件更好了,也不能忘記之前的痛苦,並且化痛苦爲警惕,拒絕浪費糧食。
當然,我國也在針對海水稻的口感這一事進行研究與改進,也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更多的老百姓也能夠吃上營養且好吃的海水稻了。
除了海水稻,還有什麼奇特的稻子?
除了海水稻,我們在稻穀界上有研發出不少奇異物種。
首先是“懶人稻”,顧名思義,就是爲懶人準備的稻子。要種植這個稻子十分方便,不需每年播種、插秧,只需栽一次便可多年收割。
更方便的是,相較於普通的稻子,懶人稻只需要一個月左右就能有成果了,相當方便。
這種稻子的特性也是屬於全國乃至全世界第一了。不過,由於懶人稻的成本較高,而且對種植技術與種植環境也有一定的要求,再加上產量不穩定,且抗病抗倒伏等能力較弱。
所以,目前我國還是很少看到懶人稻的推廣。
接着是“巨人稻”,和它的名字一樣,稻子形態要比普通的大上許多。
“巨人稻”植株可長至1.8至2米,且莖稈粗壯、穗大粒多,一次畝產可達800公斤,也比普通水稻的產量高了許多。
除了稻穀可以食用以外,它們的稻草可以作爲畜牧飼料,還可推廣稻漁(禽)綜合種養技術,在提升稻田綜合效益有着很大作用。
可以說,“巨人稻”在實現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平衡中出了不少力。
接着還有“竹稻”也是相當有意思,這是一種竹子和水稻雜交的新型水稻。這種新型水稻也是匯聚了兩個物種的優點,它既有水稻高產的特點,又有竹子的抗逆基因。
特別是在抗性上,竹稻表現出相當好的狀態,它體內的竹葉黃酮,具備了抗氧化抑菌成分,能避免其受到大量病蟲害的侵害,而且農藥使用量也降低了 30%。
這稻穀可謂是科技與傳統的結合,不僅體現了新型稻穀的優點,又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
對吃貨來說,更重要的是,竹稻米的口感十分獨特,溼軟有嚼勁,咬起來十分香甜順滑。煮熟後更會帶着一股竹子清香,讓人食慾大開。
不管是哪一種稻穀,都凝聚了我國大量研究人員的心血,也是我國無法替代的無價之寶。
因此,哪怕它們的口感不好吃,我們也要珍惜糧食,不可隨意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