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侵犯的關心 如何讓孩子願意聊心事?

▲筆者認爲最無奈的狀況是,孩子可能只是單純地分享生活點滴爸媽卻像個敬業檢查員,不斷想從談話中去檢核孩子的思想價值觀有無偏差。(示意圖達志影像

彭菊仙親子作家,粉絲頁「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統一超商好鄰居文教基金會LINE@官方帳號

不少孩子到了青春期,碰到爸媽都變成了省話一哥、沉默一姐,除了因孩子循着正常的成長軌跡,自然而然地將心靈的依靠從父母轉向同儕之外,也可能是因爲經驗告訴他們:跟爸媽絕對聊不出一朵花!爸媽不是聽不懂、沒興趣,就是對他們的聊天內容嗤之以鼻;更可怕的狀況是,沒聊上幾句,爸媽就自動轉到千篇一律的話題:「書得怎麼樣啊?」「考試有沒有進步?」

最無奈的狀況是,孩子可能只是單純地分享生活點滴,爸媽卻像個敬業的檢查員,不斷想從談話中去檢核孩子的思想、價值觀有無偏差,所以忍不住地一直跳出來糾正孩子的想法;若再走火入魔下去,有些爸媽還可能變得像扒糞的狗仔隊,拋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刺探孩子,彷彿要剝開孩子的皮、看個透徹才感到安心,這些做法絕對不可能使爸媽更瞭解孩子,反而逼使孩子在心裡封鎖爸媽,避之唯恐不及,更遑論談心。

孩子來到青春期,再也不會像小時候,一回到家就巴啦巴啦「媽,我跟你說…」地沒完沒了,甚至會刻意隱藏某些生活片段與內心想法,這再正常不過,爸媽可別玻璃心碎滿地,以爲是孩子厭惡我們。儘管如此,青少年可不會永遠拒絕和我們親近,半大不大的他們不會處處設防、時時警戒,如果剛好碰到一個對的氛圍,他們還是會不假思索地打開話匣子,甚至聊到欲罷不能。

什麼是對的氛圍?首先是家庭的整體氛圍是否讓他們感到放鬆自在,還是壓抑緊繃?不少青少年面對繁重的課業以及複雜的人際關係,都感到不勝負荷。家,毫無疑問的,是他們遭遇挫折時最安全的避風港,即使青少年出於自然的想和爸媽保持距離、劃清界線,但如果他們感受到爸媽能無條件地接納與理解他們,在其情緒低落之時,仍舊會回到爸媽的跟前傾訴心聲,甚至主動徵詢意見與尋求協助。

所以,營造一個接納與包容的家庭氛圍,是讓孩子願意主動談心的最重要基石,如果孩子覺得爸媽老是質疑他、責難他,動不動就要下指導棋,甚至壓制他一定得言聽計從,孩子當然能逃則逃,甚至變成雙面人,在家說一套,在外又呈現另一套。

孩子若願意主動談心,我們最適合的角色就是傾聽者與陪伴者,最重要的是目的不是說服他們,而是讓他們感覺並不孤單、受到撫慰、心有依歸。有智慧的爸媽若能做到三不-不插嘴、不批判、不評論,自然能讓孩子感覺舒服自在,很自然地就會卸下心防而暢所欲言了!

要做到這一點真的很不容易,每當孩子主動和我談心時,我都很努力地自我提醒要「多聽少說」,因爲主角不是我,而是孩子;非得提點孩子時,我會腦海裡先沙盤推演、想好重點,然後以平等友善的姿態「長話短說」。

如果孩子有卡關的地方,想要解決遇到的麻煩,爸媽也不要太快出手,因爲這個年紀的孩子絕對不想聽我們唱獨角戲,自以爲是地傳授方法,爸媽不妨用問題引導他們自己去釐清狀況,如果孩子感覺徬徨無助,我們也確實看到了盲點,很清楚該怎麼解決問題比較好,不妨「提供建議」給孩子參考,引導他們自己去權衡利弊得失。

爸媽可以這麼說:「站在家長立場,我有兩個建議給你參考看看,第一是…,第二是…,你可以想想看這麼做會有什麼結果,這會是你想要的結果嗎?你要不要自己想一下?」給予建議但不代爲決定,這種開放而尊重的態度,會讓青少年遇到問題時,很放心的走向我們,主動尋求諮詢。

青春期孩子之所以很容易升起戒備,拒絕爸媽的關心與詢問,很有可能是他們已在心裡默默評估過爸媽的反應,爲了避免被罵、也可能怕爸媽失望,所以乾脆隱藏自己。此外,爸媽刺探式的問話方式,也會逼使孩子快速升起防衛心,最壞的狀況是,孩子會因爲覺得被監控、不被信任,而一口咬定爸媽「侵犯了隱私權」,不惜和爸媽開戰。

這個時期的鐵律是:爸媽問的愈多、問的愈急切,那知道的將愈來愈少,因爲孩子懶得回答,或者根本不回答,甚至假話連篇。

聰明的爸媽,一動不如一靜,主動出擊不如默默等待,只要青少年充分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被接納,就會主動開放自己,那時候掏心掏肺都來不及了,還跟你談什麼隱私權被侵犯!

熱門推薦》►成爲自己的父母 問問內心的小小孩需要什麼?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統一超商好鄰居文教基金會官網。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