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新聞/讓世界聽見臺灣!26歲迪士尼樂師回臺學北管
▲26歲的黃康寧,想用音源包讓世界聽見臺灣的聲音。(圖/記者李毓康攝)【伊新聞是什麼:ETNEWS新聞雲全新推出『伊新聞』人物專題報導,只要你是全臺第一、臺灣南播萬,擁有最特別的故事,就會成爲「伊新聞」的鏡頭焦點!】
採訪、攝影/謝婷婷 文/黃凱翊「你夠了解你自己的文化嗎?」26歲的音樂工作者黃康寧,就因爲這個在迪士尼工作時一閃而過的念頭,毅然決然投入了臺灣音源包的製作,只爲了想讓全世界都能聽見專屬於臺灣的聲音。
【放棄當迪士尼樂師 回臺製作第一份音源包】
現在在天空之城音樂製作公司工作的黃康寧,在製作電影、廣告配樂之外的時間,就是全臺跑透透,上山下海將臺灣的原住民音樂、傳統音樂、陣頭音樂全都收錄進他的數位音源裡。這一切念頭的啓發,迪士尼佔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曾在迪士尼樂園工作的康寧,當時必須在美國鄉村園區演奏當地的鄉村音樂,「對美國人來說,這是他們老頭子在聽的音樂,就像他們的民間音樂。」工作時,他看見年輕的孩子們也會隨着音樂搖擺,「我在這邊學習別人的老文化,樂園將這個老文化與現在小孩子產生連結性」,他開始反思,自己的工作就像在幫別人保留他們的文化,但是「我夠了解我自己的文化嗎?」
「大家最常問你從哪裡來、你的國家有什麼特色,但每次講到臺灣就只有聊吃的。」黃康寧有點苦笑的說,臺灣人平常不會去涉獵政治或科學類的單字,跟外國人聊起故鄉,幾乎都是滿口「食物經」,也是這種現象,讓他回國之後開始思考,「要如何從聲音上表現出臺灣文化」。
▲在迪士尼當樂師的工作,讓黃康寧開始反思,臺灣的傳統文化要如何保存?(圖/記者李毓康攝)
於是黃康寧決定,利用數位技術將臺灣的傳統音樂錄製成音源包,讓全世界的音樂使用者,即使不瞭解臺灣傳統樂器(例如嗩吶、北管樂器等),也能在剪輯編曲時,將這些好聽的聲音加入進曲子當中,「一個文化可以繼續被使用,他就可以繼續存活。」黃康寧靦腆笑着表示,他沒辦法眼睜睜看着臺灣這塊土地上的聲音,一代傳一代,卻慢慢地失傳。
【越精緻的音樂 越缺少土味】
決定放棄迪士尼樂師的工作回來臺灣製作音源包,黃康寧的想法一直被許多人潑冷水,「有的人會說他以前也做過,只能玩玩,不能養活自己啊之類的」,更有人質疑,只需要向國外其他製作音源包的人購買就行了,爲何一定要自己製作?但黃康寧堅持,「我就是找不到有人做原住民的採樣、做北管的採樣啊!我用電腦做不出臺灣民間傳統音樂。」
最大的癥結點,就在於外國人對於臺灣傳統樂器認知的不同。「老外他們對於這些鑼鼓點的認知比較偏京劇,它可能只需要一個人打鼓、一個人打鑼的聲音,但在臺灣這是廟會文化啊!,鑼鼓喧天,遶境人數越多越好!。」黃康寧找遍外國人的素材庫,就是沒有這種多人一起敲打的音源包,因爲如此,他才積極想讓臺灣音樂數位化。
▲「我就是找不到有別人做啊!我就是找不到臺灣傳統音樂啊!」一個念頭,開啓了他的音源包之路。(圖/記者李毓康攝)
想將傳統音樂數位化,光是取樣,就是技術上的一大困難,要對取樣的樂器有一定認知程度,才知道需要錄製多少聲音。科班出身的黃康寧,碰上完全沒接觸過的北管音樂、原住民鼻笛,照樣一個頭兩個大,於是他決定從基礎做起,報名參加北管樂團的工作坊、到屏東找排灣族老師學鼻笛,甚至連北管音樂的曲牌名和鑼鼓經他都認真抄筆記去學習。「如果我沒去學,即使有一個北管樂團坐在我面前,我也不知道要錄什麼,就像進了一間餐廳,完全不曉得菜名是什麼,就點不到任何一道菜。」花了一年多的時間,他的「菜單」越來越豐富,卻又遇上另一道難關。
學古典音樂長大的黃康寧,在進入南藝大應用音樂系之前,根本沒碰過所謂的程式語法,就連類比訊號和數位訊號,他都分不清楚,更遑論要運用這些器材去錄音取樣,除了上網找免費教材自學、找室友詢問外,他還甚至跑到好萊塢去請教,「他們會跟我說什麼東西很爛不要買,但我還是會去買回來試,爛我也要知道爛在哪裡。」周遭的人熱心提供經驗,希望他能少走冤枉路,他卻認定「我需要去嘗試一樣的錯誤後,我纔會有這些經驗,不是我自己去嘗試過,它(經驗)就不是我的!」
▲▼爲了製作音源包,黃康寧跑去學習北管、嗩吶等傳統樂器與文化。別人在學如何吹奏樂器,他在學如何將聲音數位化。(圖/記者李毓康攝)
【音樂就是我的電動】
「我那時候遇到其中一個問題是,嗩吶這種樂器本身頻率就很奇怪,我即便沒錄錯,聽起來就是不正常、像是哪裡出問題。」黃康寧提到製作時遇到的難題,還笑着做了一個很生動的比喻,「就像煙嗓本來就沙啞,不是我錄成沙啞」,他向前輩請教,克服頻率後製的問題後,黃康寧接着要思考如何將每個音符放進鍵盤的對應位置。以特地到屏東取樣的鼻笛爲例,雙音鼻笛一吹就是兩個音程,原本黃康寧思考過要堵住單管,再把單音收錄進音源包中,卻發現這樣做就失去了鼻笛漂亮的雙音特色。「鼻笛漂亮就漂亮在它的雙音,它可以吹這種一連串華麗的裝飾音,但這種特色放進軟體裡就沒辦法呈現。」
▲黃康寧拿着獵首笛生動地講解錄製音源包的手法。(圖/記者李毓康攝)
苦惱多時的黃康寧,最後終於想出解決辦法,「我在鍵盤上區分兩個區塊,一邊作單音,一邊做樂句,使用者若對這個樂句不滿意,還可以用另一邊的單音去替代。」他當場坐在電子琴前,彈奏了幾個音節爲我們做示範,沉浸在音樂裡的黃康寧,表情比採訪的任何時刻都還要認真,眼睛卻也更加明亮。看着黃康寧雙手在琴鍵和電腦鍵盤上輕快地飛舞,他短短按了幾個按鈕,我們就彷彿闖入了古代娶親時的大樂隊裡,整段音樂熱鬧非凡。記者笑稱「你好像在打電動。」黃康寧一笑,「別人在打LOL的時候,這就是我的電動。」
一路走過來,黃康寧聽過許多人的質疑,製作傳統音樂音源包這條路,在臺灣從來就不是一條可以穩定生計的路。年紀輕輕的他,卻憑着一股傻勁,想爲保留臺灣傳統音樂盡一份心力。一直微笑接受採訪的他,提到心得時突然嚴肅的坐正身子,「我覺得追夢的人要很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平時白天還有正職工作的他,總是花額外的時間在製作音源包,但因爲樂在其中,所以哪怕耗費這麼長的時間,他也從來不覺得辛苦,「每個人的能力不一樣,但時間是一樣的,只要善用每一分每一秒,我相信做所有事都是累積起來的。」
▼除了傳統音樂外,黃康寧還收錄了許多臺灣在地特有的聲音在音源包中。(圖/記者李毓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