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爛縵

法源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法源寺前街7號。這座古剎連同其周圍的衚衕——爛縵胡同、南半截衚衕、西磚衚衕等一起,共同組成了法源寺歷史文化街區,濃厚人文氣息被賦予現代意義,小規模、漸進式的改造更新讓街區煥發新的生機。

衚衕承載着歷史底蘊與文化內涵,既有咖啡和書香帶來的時尚,也有青磚素瓦帶來的古樸,在建造新的品質景觀時,街區的記憶與性格如何保留?

不妨走進一探。

衚衕漫步

2018年,法源寺歷史文化街區開啓城市更新保護性提升改造。

“不同於其他街區先退租進行房屋改造,我們先改造衚衕的市政路面,讓整體的氛圍環境更加宜居舒適。”負責法源寺歷史文化街區整體改造更新的北京宣房大德置業投資有限公司招商運營部經理張爽說。

街區衆多衚衕歷史悠久、各有特色,改造更新過程中,不同衚衕有各自的形象定位:爛縵胡同“品味萬象、薈聚爛縵”;與之平行的南半截衚衕底蘊深厚,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就是在這裡的紹興會館完成,定位便是“漫步南半截、細讀近代史”;西側西磚衚衕離法源寺距離稍近,更顯靜謐,定位是“靜謐西磚、吹夢輞川”。

不同衚衕之間怎樣聯動?張爽說,一方面,在商業氣息相對濃厚的衚衕開設店面,同時將配套提供的工作室、員工公寓等安排在其他偏安靜的衚衕內;另一方面,定期舉辦社區營造類活動、文化展覽、研學活動等。

1924年4月,印度詩人泰戈爾到訪中國,在徐志摩、林徽因的陪同下,到法源寺欣賞丁香、共話詩詞,留下一段佳話。每年4月,這座千年古剎內丁香盛開,掩映着紅牆青瓦,香飄數裡,成爲人們遊春的好去處,花木繁多的寺內一片熱鬧的賞花吟詩景象。

2024年4月,泰戈爾訪華百年之際,法源寺舉行百年丁香詩會系列文化活動。活動期間,衚衕裡集中迎來了參加活動、拍照打卡的人流,大家走走逛逛,感悟閒適寧靜中的京味古韻。“2025年我們也計劃做一些市集類活動,在更好營造社區氛圍的同時傳播文化底蘊。”張爽說。

法源寺內詩韻悠長,法源寺外,街區也在百年間煥發新貌,以另一種方式邂逅歷史。

別有洞天

工作日的下午3點,“十千·時遷·食仟”咖啡店內座無虛席。這家2021年開業的咖啡店位於爛縵胡同最南端入口處。“那時,衚衕裡只有兩家咖啡店,這幾年衚衕裡熱鬧起來了,業態也越來越多。”店主李星靚說。

爲了給咖啡店選址,李星靚曾輾轉深圳、成都、上海等多地,來到爛縵胡同才停下尋找的腳步,“咖啡結合北京胡同文化能產生化學反應,有北京味兒的咖啡會很有意思”。

什麼是“北京咖啡”?李星靚說,裝修風格上要符合北京胡同整體的氛圍需求,在裝修改造過程中,店鋪保留了青磚外立面、尖尖的屋頂,與店牆上的手繪畫、暖黃的燈光、木質的裝飾融爲一體。

除了裝修風格,最重要的還是跟衚衕居民的鏈接。咖啡店定位於社區精品咖啡店。“工作日來的客人,70%至80%是熟客。比如現在的這些客人裡面,一半我都認識,他們就在附近居住或工作。”李星靚說。

街區內咖啡館衆多,且多開設在街頭巷尾。爲何如此設置業態?據介紹,在改造過程中,衚衕南北端的定位便是吸引客流,通過咖啡店的獨特氛圍吸引衆多咖啡愛好者、書友和攝影愛好者走進衚衕,讓人們有興趣去探尋衚衕的故事和特色,瞭解歷史文化街區的底蘊。而衚衕裡則有很多小驚喜,走進會發現別有洞天。

位於南半截衚衕的39號院,是典型的傳統一進制四合院。改造前,這裡的空間被大量自建房佔據,四周過道狹窄,僅剩不到1米寬,原本的院落格局被完全掩蓋。改造中,院落空間被逐步恢復,還融入了現代居住、辦公等功能,在2024年榮獲西城區第七批“最美院落”稱號。

北京信百會信息經濟研究院是首家入駐南半截衚衕的創新產業單位,副院長曾明告訴筆者,入駐衚衕結合了街區產業導入的契機,“可以說是雙方合作共贏的結果”。

入駐一年多以來,研究院組織了多次論壇,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研究與交流,既實現了四合院高效利用,又發揮了對外展示的窗口作用。“在這裡辦公感受非常獨特,街區很貼合我們的定位和需求。”曾明說。

作爲北京古城的血脈與根基,衚衕如同一座座橋樑,連接着這座千年古城的往昔與今朝。

生活畫卷

爛縵胡同,是法源寺街區內一條主要的南北走向衚衕,北起蓮花衚衕,南至南橫西街,舊時會館林立、名人云集。每個會館門前的標識銘牌上都記載着過往的風雲際會,展示着名人志士的鮮活瞬間。在街區改造更新過程中,爛縵胡同不斷展現新業態,煥發新活力。

走進衚衕,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敞亮的空間和平坦的路面。過去,因爲兩側違建較多,衚衕寬度只有3米左右。如今,通過改造更新,爛縵胡同的寬度恢復到6米至8米。

爛縵胡同108號是典型的二進式四合院,也是法源寺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升級後亮相的首個公益性共生院落,大紅門的上方寫着“紅色會客廳”幾個大字。過去,這裡前院是辦公地點,後院有居民居住。如今經過協調後,免費供社區和街道使用,規劃了黨建展廳、城市更新展廳、多功能廳和閱讀空間四大功能分區,成爲居民活動、閱讀、議事的綜合空間,還作爲黨建陣地使用。

不論是手工、插花等文藝活動,還是週末評書,抑或是居民議事,這座老會館通過服務居民,成爲遠近聞名的會客新空間。

今年61歲的陳中義從出生起就住在這條衚衕裡,受爺爺和父親的影響養起鴿子。在他家的牆上,張貼着一份由北京市信鴿協會頒發的榮譽證書,上面寫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慶典和平鴿放飛活動中積極參與,表現突出”。這是陳中義養的鴿子們完成展翅高飛光榮任務的見證。

“以前鴿棚破破爛爛的,就用木板和鐵絲做了幾個箱子對付,沒有那麼規矩。”爲了兼顧環境美化和居民生活情趣,陳中義的鴿舍由社區和施工方“全面升級”。30多隻鴿子住進了實木打造的寬敞“新家”,鴿舍外還設計了廊架,立起了一塊黃藍相間的玻璃幕牆,上面的現代詩《鴿子》更添幾分意境:“雲淡風高,好一片晚秋天氣!”蔚藍的天空下,伴隨衚衕裡悠揚的鴿哨聲,鴿羣輕巧掠過紅牆古樹,映襯出一幅老北京生活畫卷。令人好生愜意!

美化後的鴿舍小有名氣,許多人來到爛縵胡同,都會到鴿舍拍照打卡。陳中義說:“鴿舍改造後不僅更乾淨整潔,還有了氣氛,拍照的人多了,感覺衚衕人氣更足了。”

建築在煥新,生活也在向新。陳中義說,這些年衚衕有了很大變化,“以前是空中架線,電話線網線都有,雜亂無章,現在架空線入地讓天空更開闊了,雨污分流也更加乾淨衛生”。

曾在冬奧會期間成爲頂流的“冰墩墩”也“住”進了這條衚衕。出品公司元隆雅圖在2024年9月將創作工作室搬進爛縵胡同的四合院,在冰墩墩小屋展示區,不時有遊客站在紅色展示櫃前,模仿“冰墩墩”姿勢拍照,櫃裡陳列了500餘款文創精品,包括成都大運會“蓉寶”、冬奧會“冰墩墩”、冬殘奧會“雪容融”、亞冬會“濱濱”“妮妮”等文創形象。當衚衕遇見新潮文化,這片“傳統與現代交融的公共文化新天地”綻放出別樣的光彩。

冬日暖陽透過樹梢,斑駁地映照在那些悠閒品咖啡、談笑風生的面孔上。不到半天時間就可以逛完的法源寺歷史文化街區,既繁華,又靜謐。古韻與新潮交融,讓街區在這座城市的飛速發展中保留了不變的肌理與傳承。(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