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準電動車加裝擋風被?清華教授發聲:冬天騎車那麼冷,怎麼禁?
中國是全球電動自行車生產和購買第一大國,平均每4人就擁有1輛電動自行車。
隨着溫度逐漸降低,街上很多電動車都裹上了擋風被這種“禦寒神器”,但自從電動車禁止非法改裝後,是否允許電動車加裝擋風被,成爲備受爭議的難題
擋風被的爭議背後,既是騎行者對保暖與安全的雙重渴望,也是新國標在實踐中面臨的一大挑戰。
不過對於禁止電動車加裝擋風被一事,清華大學的權威教授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擋風被該不該被禁止?
北方的冬天那股冷氣真是讓人直打哆嗦,就算裹得嚴嚴實實,騎車在冷風裡還是會凍得打哆嗦。
尤其是手部、頸部等露在外面的部位,更是容易受到冷風的侵襲,在這種情況下,擋風被的出現,無疑爲騎行者提供了必要的保暖措施。
清華大學李稻葵教授提到,對北方的朋友們來說,冬天騎車肯定少不了一個擋風被,它能夠有效地阻擋寒風,提供全身包裹式的保暖,讓騎行不再成爲一種煎熬。
一些擋風被甚至還配備了圍腰設計,進一步提升了保暖效果,不可否認的是,擋風被的存在切實解決了騎行者的實際需求,提升了他們的出行體驗。
部分車主在接受採訪時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們認爲在嚴寒天氣下,如果沒有擋風被,騎行簡直是一種“酷刑”,手腳會被凍僵,甚至難以握住車把影響騎行安全。
這並非個例,而是很多北方地區電動車騎行者的共同心聲,這也從側面印證了擋風被存在的合理性,它並非可有可無的裝飾品。
在對某小區停車棚的調查中,有記者發現約三分之一的電動車都加裝了擋風被,這進一步說明了擋風被的普及程度,同時也暗示了其潛在的安全風險不容小覷。
然而,擋風被的加裝並非沒有代價,雖然保暖是關鍵,但安全隱患也得提防。
擋風被的首要安全問題在於其對騎行者活動範圍的限制,市面上常見的連體“全包圍”式擋風被,雖然保暖效果好,但也使得騎行者手腳活動不便。
遇到緊急狀況時,這會大大減慢騎車人的反應時間,使得出事的可能性上升。
其次擋風被也容易遮擋視線,尤其是一些設計不合理的擋風被,會嚴重影響騎行者的視野,導致他們無法及時觀察路況,從而增加與其他車輛或行人發生碰撞的風險。
擋風被用起來也容易和別的車或東西碰上劃痕,由於擋風被通常體積較大,在車流量大的路段,很容易與其他車輛的倒車鏡、車把等發生剮蹭,甚至被捲入車輪,引發交通事故。
這些年以來,因用擋風被導致的交通事故並不少見,這樣的情況常常發生。
除了交通安全隱患,擋風被還存在不容忽視的消防隱患,大部分擋風被由棉毛或化纖材料製成,這些材料一旦接觸到明火很容易被點燃,甚至引發車輛自燃。
在給電動車充電時,如果充電器被擋風被蓋住或者充電線被它遮住,散熱效果就不好,溫度可能會上升,這樣就更容易引起火災。
消防部門的實驗也證明了這一點,擋風被的存在會加速火勢蔓延,甚至造成“火燒連營”的嚴重後果。
爲了給電動自行車市場立規矩,確保騎行安全,國家發佈了電動自行車的新安全標準。
新國標推出主要是爲了從根本上消除電動車可能存在的安全問題,不過實施過程中還是有不少難題要克服。
新修訂的標準主要在四個關鍵點做了更新:提高防火阻燃性能,防範非法改裝行爲,新增北斗定位、實時通信功能,取消腳踏騎行裝置的強制要求等。
李稻葵教授對新國標發表了個人觀點,他認爲25km/h的限速過低,甚至不如自行車騎行速度,與實際使用場景不符,在緊急情況下,根本無法及時加速避險。
擋風被禁令存在“一刀切”問題,李稻葵教授認爲北方地區冬季寒冷,擋風被是騎行者的必需品,簡單禁止並不合理,應根據地區差異制定更靈活的標準。
他認爲標準制定的過程缺乏公衆參與,“閉門造車”只會導致標準與實際需求脫節。
李教授的看法引起了很多人的強烈共鳴,他指出了新國標在制定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缺乏對不同地區氣候條件的考慮,以及對民意的忽視。
這些問題正是新國標實施時遇到的主要難題,新國標的實施並非一蹴而就,它面臨着來自市場和用戶的雙重挑戰。
一方面部分商家爲了迎合用戶需求,可能會繼續提供非法改裝服務,例如解除限速、加裝擋風被等,這將導致新國標形同虛設,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還有就是用戶也可能會因爲實際需求而選擇違規改裝,例如,外賣騎手爲了提高送餐效率,可能會解除限速,北方地區的騎行者爲了保暖,可能會繼續加裝擋風被。
值得一提的是,新國標要求強制配備北斗導航系統,這事兒也引起了挺多討論,一些用戶認爲這增加了車輛成本,且並非所有用戶都需要這項功能。
如何平衡安全與實用,如何在規範市場的同時滿足用戶需求,是新國標在落地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新國標的落地離不開執法部門的有效執行,然而執法並非簡單的處罰,更需要人性化的考量,在保障安全的同時,也要兼顧民生需求。
面對擋風被等加裝物的管理難題,執法部門應轉變思路,從單純的處罰轉向宣傳教育和引導。
與其簡單地“一禁了之”,不如加強對騎行安全的宣傳,讓民衆充分認識到擋風被等加裝物帶來的安全隱患,從而自覺遵守規定。
在執法過程中也要體現人性化,初次犯錯或者問題不嚴重的,最好是進行教育,別一味地嚴厲懲罰。
同時也要給予民衆一定的過渡期,讓他們逐步適應新的規定,例如可以先進行一段時間的宣傳教育,再逐步加大執法力度。
執法機構可以參考一下頭盔管理的做法,頭盔的普及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從宣傳教育到強制執行的漫長過程。
在推廣頭盔的過程中,執法部門採取了多種措施,例如免費發放頭盔、開展安全知識講座等,最終實現了頭盔的全面普及。
這次新國標的落地確實並非一帆風順,它面臨着諸多挑戰,咱們得大家一起出力才能把這事搞定。
電動自行車的安全問題,不僅僅侷限於擋風被的加裝,還涉及到其他諸多方面,例如,車輛本身的質量、騎行者的安全意識、道路交通環境等。
所以咱們得嚴把電動自行車生產和銷售這關,確保那些質量不行的產品別混進市場,這是很關鍵的。
當然很多交通事故的發生,並非完全由車輛本身的問題導致,而是與騎行者的違規操作或安全意識淡薄有關,像闖紅燈、走反道、開快車這類舉動,都會大大提升出事的機率。
因此加強對騎行者的安全教育,提高他們的安全意識和守法意識,也是保障騎行安全的重要一環。
電動自行車這一交通工具,如今成了咱們日常出行裡的得力助手,但隨着電動車越來越多,安全隱患也越來越明顯了。
因此如何平衡安全與便利,如何讓電動自行車更好地服務於人們的生活,是一個需要持續關注和探討的課題。
我們期待未來能有更完善的政策和技術手段,爲騎行者創造一個更安全、更便捷、更舒適的出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