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線‧上-缺工問題何時了?

好工作的定義不只是單看薪水,連公司本身的價值觀,對環保永續、性別平等、LGBT、晉升制度、加薪頻率、獎金髮放等層面,也都是年輕人的觀察重點。圖/摘自Pixabay

疫情之後,各行各業迎來新氣象,但「缺工」已經成爲各企業的頭痛問題。許多銀行統計,分行平均每年都有1成以上的自然流失,而被要求停休、一個人做好幾個人工作更是時有所聞,這都顯示出缺工已是企業當務之急。

雖有AI(人工智慧)的崛起,看似未來一片光明,未來許多繁瑣的事情都可以交由AI處理,但實務上,許多工作仍是充滿不可替代性。以過往的例子來看,洗衣機、洗碗機、掃地機器人的發明,的確帶來了許多方便性,節省了不少時間,但收衣服、收碗盤、清垃圾等等還是要由人來善後。

■少子化加速,

世代工作價值觀落差大

若以AI來看,AI的資料是由人「喂」進去的,因此就只能在這些資料中翻來覆去,甚至還可能把假資料、錯誤資料帶進去,而訓練、除錯、詢問問題等關鍵因子還是在人身上,甚至若未來還牽涉到價值判斷時,AI判斷的結果可能跟有情感的人類截然不同,都顯示出AI還是有其侷限性。

回到缺工議題上,最關鍵問題還是少子化。臺灣在戰後嬰兒潮中,最高的1963年,當年有42.7萬名嬰兒出生,但來到2022年,一年僅剩13.8萬名嬰兒出生,腰斬再腰斬的數字,少子化的環境加上超高齡社會即將來臨下,未來各種牽涉到人力的各種海嘯就將襲來,從各級學校、房市等方面的直接衝擊外,勞動力更是海嘯第一排。

另外,現在年輕人有父母的百般關愛下,價值觀已是截然不同,對於工作的想法、想像跟以前已經是截然不同了,閃辭工作,追求夢想已是常態。有人說是草莓族、有人說是躺平族、有人說是追求小確幸,但說穿了,年輕人追求的工作,不單單只是爲了五斗米折腰,更要求的是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且是追求一份「好工作」。

■年青人追求「好」工作,

薪資不是唯一

好工作的定義不只是單看薪水,連公司本身的價值觀,對環保永續、性別平等、LGBT、晉升制度、加薪頻率、獎金髮放等層面,也都是年輕人的觀察重點。年輕人跟公司的面試,不只是公司挑員工,更是年輕人與公司「頻率」合不合拍的測試場合。

也因此,愈來愈多公司看到年輕人離職、找人、重頭開始訓練的惡性循環,積極跳脫這循環,因此開始重新檢討公司內部,加薪、補人、福利制度、升遷制度的規劃,雖看似增加成本,卻可以跳脫惡性循環的泥淖裡,對公司的發展纔是長長久久。

而要成爲幸福企業更不是口頭說說而已,也不是拿了幾個獎就是完美無缺,重要的是要讓每位員工看到未來,才願意拼命在職場中付出渾身本事,不然說穿了,年輕人追求的是未來的願景,而非看不見的未來。

這其實也不光適用於年輕人,而是每個員工。員工追求的其實很簡單,付出的心血拿到了該有或更高的回報,不用委屈求全,「一份成就感」纔是真正的「無價」之寶。

望向缺工、少子化的重要議題、更是不可迴避的課題下,每個人、每間企業,乃至於各級政府都有義務跟決心,要更積極找尋解方,以解開這難解的問題,若是放任不管,這個結只會愈來愈緊,到最後磨損光所有人的意志,導致缺工問題只會更加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