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慶輝/如果智慧是公共財?從谷阿莫談新媒體創新
▲谷阿莫侵權事件讓不少創作者認爲是「踐踏原創」。(圖/翻攝自網路)
文/蔡慶輝
谷阿莫「X分鐘看完電影」侵權挨告話題,在網路上熱議了兩天,ETtoday網友PK的結果,認爲告谷阿莫是打壓網路創作的佔45%,認爲他侵權而被告是應該的佔55%。同時《東森民調雲》也做了民調,比率差距更大,是29:71。
我又用諾客網路科技公司的《LOWI輿情繫統》分析,對「谷阿莫」關鍵字的負向聲量擴散度佔41.3%,正向是26.6%,而回文(分享)的負向更比正向高出46%。
但《東森民調雲》問到谷阿莫若繼續創作「X分鐘看完XX電影」網路短片您還會看嗎?沒想到竟有54.73%的網友表示:「如果內容有趣,還是會看」。
這些數據很有意思,它不像大部分網路事件一樣一面倒,證明版權意識的肯定已再一次提高。尊重原創的聲量提升是令人欣喜的,這更是社羣新媒體時代的良性發展。然而,「如果內容有趣,還是會看」的這種心態依舊存在,就會讓類似的情況繼續發生。
谷阿莫損害了片商的權益,同樣的,一堆「內容農場」也侵害了媒體的權益。但從創新的角度來看,從讀者、使用者的需求來看,這不是人類社會很合理的發展嗎?
很多創新,特別是科技的創新,給媒體帶來了威脅,也帶來了機會。智慧型手機的發明,突破了閱讀的限制,不用坐在電腦前才能看,而是隨時隨地都能看、零碎的時間都能看。邊吃邊看,讓吃飯的時間拉長了;邊嗯邊看,讓坐馬桶的時間變長了,就連排隊吃美食得排上一個小時也變得不無聊了。
▲科技的創新爲新媒體帶來無限的可能。(圖/eball.su/flickr)
尤其facebook等社羣平臺的崛起與普及,取得新聞及資訊與親友間互動、工作與生活間的交錯變得更自然更有效率;加上大數據應用發展了聚合式平臺,給你最精準的需求,包括新聞、廣告、購物推薦等,讓人類有時間、有更多的觸發,去獲取更多的知識、娛樂,以及挖掘更多的潛能。
不過,媒體的競爭也因此變得愈發激烈,而且不只媒體間的競爭,是在與各種資訊源的競爭,包括像谷阿莫這類創新型式,不管著作權問題的自媒體(發展成營利事業)、像你可能逐漸淡忘的Gigacircle這種曾經紅了幾個月的內容平臺(你還記得funP、7headline嗎?),像是一堆寫程式「偷竊」別人內容,組合成自己的網站賺聯播網廣告的「內容農場」,還有不下fb預算就不會有業績的購物網站商品廣告,別忘了,還有你的阿公、阿嬤、伯伯、嬸嬸、叔叔、阿姨、爸爸、媽媽的長輩圖洗版,兄弟姐妹、同學死黨、同事長官,以及不認識來加朋友一大堆人的美食、遊玩圖片及各種內容的分享。
每一個人,都在運用既有存在的事物去進行「二次創作」,但就跟大家討論的谷阿莫挨告事件一樣,最終的關鍵,可能就在於有沒有營利。媒體的傳統權益與價值不斷被新科技、創新應用給侵蝕,新媒體卻想盡辦法「合法」的蠶食傳統媒體的價值,又防堵自己的價值被非法的竊取,但如果「二次創作」的權益或利益,能迴歸到原創者身上呢?
或者,如果沒有智慧財產權這回事,如果智慧是公共財,那這個世界又會變成怎樣呢?
新媒體肯定要面對下一波科技創新的衝擊。但究竟會是臉書要打假新聞的同時,祖克伯在F8上宣示要發展VR、AR而讓未來新聞有可能更假?還是facebook、Google、Youtube的審覈機制,能讓侵權或「二次創作」所產生的利益歸回原創,進而演進智慧財產的理論,讓智慧成爲上帝所給予的,不屬於擁有智慧的個人,而是公共財,爲了創造全人類的福祉?
午夜亂想,但這有沒有可能這是新媒體創新的另一個思考點?
好文推薦
蔡慶輝/Content is King ( _ )
蔡慶輝/永遠都有可能的不可能,永遠都有不可能的可能
蔡慶輝/從知識到智識 臺灣有沒有可能?
●蔡慶輝,ETtoday東森新聞雲共同創辦人,現任社長。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