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雙週刊/外資金童惹禍 花旗環球遭美重罰九億內幕
花旗環球證券因爲駐臺北分析師張凱偉的一個失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這案子除了凸顯臺灣電子供應鏈對美國大型電子股的重要性,也印證全球股市資金連動密切相關,更對於不分臺灣或國外的證券從業人員,有很大的警惕作用。
長久以來臺股的投資人多存在着:「外資自己先上車或下車、再出報告」的疑慮,這次美國麻州政府就捉到花旗環球的臺灣明星分析師張凱偉,因提前寄送尚未正式出版的研究報告,讓特定客戶先賺了錢,而被麻州州政府證券監管部門重罰3千萬美元(約新臺幣8.86億元),創下美國十年來因分析師不當泄露研究資訊遭裁罰的最高金額。
2012年正是蘋果輝煌的一年,股價從四百美元在9月21日上漲至705美元的天價後,兩個月內最低跌到505美元,大跌28%,第四季時仍有許多國際機構投資人滿手蘋果,到底該出場還是進場搶反彈?市場沒有標準答案時,一有風吹草動,大家都要一探真僞。
蘋果股價去年11月下旬曾有一波短暫反彈,隨後又跌了半年,等於自高點腰斬,股價跌勢之猛、影響之廣,自會受到高度關注。
根據美國麻州州務卿蓋爾文(William F. Galvin)的聲明,花旗環球證券駐臺北前分析師張凱偉,去年底公開研究報告之前,提前一天在12月13日以電子郵件寄發給SAC Capital、Citadel、GLG Partners等避險基金及普信(T. Rowe Price)長線基金的客戶。
美國近十年裁罰最高金額
從股價走勢來看,花旗幫助客戶抓到了蘋果11月下旬的反彈波,一直到12月上旬都很看好;12月中旬則變成蘋果走勢的關鍵轉折點,當時如果進場搶反彈,會一路套牢至4月。
花旗就在這個轉折點上,從蘋果的鴻海供應鏈中發現,直指「蘋果iPhone出貨量將大幅下修」,致使三名花旗客戶提前收到消息後,拋售蘋果股票,躲過大跌。張凱偉的報告發表後,等於投下震撼彈,蘋果的股價跌幅5.2%,花旗美國也因臺北的報告,跟着調降蘋果評等。
《財訊》獨家取得麻州證券監管部門同意令(Consent Order),調查內容證實了許多股市的耳語都不是空穴來風,很可能都是先在特定的大咖操盤手裡流傳,即使是同爲券商客戶,所看到的報告都不見得是第一手消息。
調查也發現,看似風光的外資分析師,若抵擋不了競爭對手、大客戶與同事的壓力,就提供特定人士還未經發布的研究資訊,不但觸犯花旗內規、也觸犯法令。
張凱偉就是直接把尚未發表的報告提前寄給客戶,其中包含他將下修蘋果手機出貨量、鴻海營運數字的預測數據,這個動作被視爲證據確鑿,一念之間就讓自己的職業生涯跌一大跤。
三大客戶提前出脫蘋果持股
從券商報告、電子郵件的往來,麻州政府試圖還原當時事件的發展,概要如下:
時間:一二年11月13日
花旗張凱偉從臺北發佈鴻海研究報告,給予「買進」評等,指明鴻海iPhone的出貨量會從第三季的二千一百萬支,第四季提高至五千萬支。
時間:一二年11月28日
花旗美國團隊發表蘋果研究報告,給予「買進」評等,指出iPhone 5的出貨狀況已見改善,增加對蘋果的信心,預期第四季的出貨量可達四千七百萬支,一三年第一季出貨可達四千萬支。
花旗的這兩份報告都與華爾街對於蘋果與鴻海的預期相近,沒有出人意料之處。
時間:一二年12月10日
張凱偉發表鴻海研究報告,維持「買進」,副標爲「iPhone 5加持、11月的營收表現亮眼」,預期iPhone手機第四季出貨爲四千七百萬支,一三年第一季出貨則由四千萬支增加至四千五百萬支。
時間:一二年12月13日
麥格理證券發佈鴻海研究報告,直指「鴻海面臨蘋果需求不足的結構性風險」,將投資評等由「優於大盤」調降至「中立」,並將iPhone於一三年第一季的出貨預期調降至二千六百萬至二千八百萬支,比原先預估下調35至40%。
由於麥格理的消息比市場預期壞得多,消息一出,花旗美國團隊從研究部到銷售部門都急於求證此訊息的準確性,在研究部門還沒有發出相關研究報告之前,花旗臺北銷售團隊內部流通的電子郵件直指:「出貨量下修的消息很可能是真的。」顯見內部對於原先看好的立場已見鬆動。
SAC Capital、Citadel、GLG Partners、普信等基金的研究人員紛紛要求舉行越洋電話會議,儘速釐清對蘋果出貨量的預估。還有客戶直接用電子郵件詢問張凱偉:「你對於麥格理下修的數字有什麼看法?你原先的預估可是相當看好喔…。」
由於詢問的電話與郵件很多,正在日本出差的張凱偉同意舉行電話會議,並將尚未發表的鴻海研究資訊,傳送給上述的四大客戶以及花旗銷售部門等的其他同事,其中註明「新的預估數字」,包含iPhone第一季出貨量預估將由四千五百萬支調降至三千三百萬支,相當於下調26.7%。
在此同時,花旗臺灣銷售部門的內部信件指出:「張凱偉從高度樂觀到大幅下修iPhone 5的出貨,這訊息是真的,我不像他這麼有耐心,我會砍鴻海的部位,並且放空大立光(純iPhone 5概念股)」。
這封信也轉寄給美國團隊,指出下修出貨量的消息很可能成真。對此一發展,張凱偉在內部郵件中曾經寫道:「由於還沒有公告,我們應該不能談論這些新數字。」話雖如此,已經有四大花旗客戶提前收到相關訊息了。
時間:一二年12月14日
張凱偉在當天(週五)盤後發佈鴻海報告,還是維持「買進」評等,一三年第一季的iPhone出貨量下修24.4%至三千四百萬支,iPhone 4與iPhone 5的數字都經下修。當時鴻海股價已經收盤,有時差的那斯達克交易所仍有周五盤可交易,已有三大客戶因張凱偉的預估數字賣出蘋果持股。
時間:一二年12月16日
花旗美國團隊發佈蘋果報告,投資評等從「買進」調降至「中立」,理由是iPhone 5的需求疲弱,並附上張凱偉兩天前發佈的報告連結網址。
原本花旗內部是協調張凱偉與美國團隊同步發表報告,但張凱偉卻等不及了,他在內部郵件中向美國同事坦承:「我有立刻就要發表鴻海報告的壓力,整個情況已經不在我掌握之中了。」
從這些調查過程可知,臺灣投資人熱中於吹捧外資報告的同時,殊不知外資看臺股,常以全球佈局角度來看,即使臺股成交量再萎縮,外資還是會在臺灣部署研究人力,因爲他們要服務的對象是那些交易美國蘋果、英特爾、惠普等超大型電子股票的機構投資人!
鴻海對此特別發佈重大訊息:「公司向來嚴格保護客戶資訊的機密,不會提供資訊給外部,此案系花旗集團問題,與公司無關。」但全球化之下,由臺灣的數據資料,來判斷美國電子股走向,臺美電子產業的緊密結合,再度獲得印證。
根據不願具名、曾任外資券商總經理的資深證券圈人士指出,分析師應該對所有客戶一視同仁,資訊不可以提前發給特定人士,也不能提供研究報告以外的訊息,這就是最基礎的從業規定,不論外資或本土的從業人員都應該遵守。
臺灣的電子產業屬於美國科技產業的下游,一個曾經流傳在外資圈的故事是,某大美國避險基金在2000年科技泡沫破滅時,因緊盯臺灣半導體大廠的下單數據,放空nVidia而大賺三億美元。
也因此,臺灣在科技股的供應鏈,與美國衆多上市品牌大廠緊密相連,像是其他蘋果供應商和碩、可成、廣達、大立光等,就常被美國科技股操盤人視爲可「由小見大」的交易線索。
美國證監單位盯上臺灣
美國的證券監管機構,早就緊盯臺灣外資分析師的動向,像是○九年在美國爆發最大規模的Galleon避險基金內線交易案,竟然在三年後要求在臺灣任職的高盛明星級分析師金文衡滯美協助調查。
兩案的差別是,金文衡的案件是針對分析師能夠提供何種重大訊息(material information)給客戶有所爭議,金文衡接受調查後回臺已自高盛離職。
張凱偉一案卻是預先提供報告給客戶,難有申辯的機會,也因這屬於花旗的內控機制,才遭重罰。但無論如何,臺灣除了曾經被「彭博社」形容爲商業情報黑市(Business Intelligence black market),如今又添了一筆不光彩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