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產地】晚香玉筍:是花也是菜 怎麼能不愛?

文字 謝欣珈/攝影 薛穎琦、吳尚鴻

供桌上的晚香玉脫俗可人,但走進農田裡,還沒長出花苞的晚香玉筍,倒像雜草般平凡,完全無法想像它曾擁有過一公斤兩千八百元的身價。「剛開始一、兩年寄去市場賣的時候,市場不知道這是什麼,一公斤才賣二十五元。」黃閏億是跟着晚香玉筍大起大落的農民,也是雲林虎尾第一批開始種晚香玉與筍的農民。

一九八七年,二十四歲的他剛退伍,家裡種甘蔗,但糖業已經走下坡,他必須轉型,恰巧遇上虎尾農會推廣花卉種植,想讓農民有更多出路,邀請他一起組織產銷班。「當時我有兩種路在選,養雞養鴨養豬,朝養動物那邊去,第二種花種菜,看要殺生的,還是要供佛的,後來我想家裡大姊是出家師父,那我就走到花那邊去,用來供佛。」

當花苞打開一點點的時候,就可以收成了。

當天採收下來的花筍得進冷藏室才能保鮮。

黃閏億轉型使用有機資材後,田間工作較從前繁重。

賣花到賣筍 困難重重的轉型路

產銷班四十幾位班員就種了三十幾甲的晚香玉,賣切花,也把種球外銷日本。頭一、兩年銷路不錯,第三年漸漸差了,第四年日本本土也能培育出來,就不再進口,產銷班只好全盤轉爲內銷;但路依然不順,黃閏億表示,前總統馬英九在二○○八年就任時曾鼓勵不收送花籃,話說出口沒多久花價就崩盤了,「我記得他五二○就任剛好是農曆五月五要端午節,我留了一批花要出,最後都賣沒人愛,只能去化。」連內銷都碰壁,還能賣去哪?他絞盡腦汁堅持要爲晚香玉找一條出路,忽然靈光一閃,想起嘉義農專(今國立嘉義大學)的教授曾經有過食用的構想,但還沒有付諸實行過,就趁機來嘗試看看吧!

黃閏億是虎中花卉產銷班班長。

從觀賞用的花到可食用的花筍,最大差異就是前者只用看的,後者則是要吃進身體裡。晚香玉雖然不算難照顧,但紅蜘蛛、介殼蟲等病蟲害也不少,做花卉的時候不怎麼擔心農藥殘留的問題,但是做蔬菜就萬萬不行──這是轉型最難也最重要的一步,「我那時候試了三年有,把田分很多區,每一區的防治方法都不一樣,圍網子、用苦茶粕,一開始花筍吃起來都苦苦的,後來想到可以整地的時候噴在土裡,病蟲害減少又不會沾到可以吃的地方。」轉型還沒開始賺錢就先花了六十萬元,怎麼還能堅持?「說事實的,萬事起頭難,頭先一定要很犧牲。我知道這裡是傳統農業縣,一定要有突破,之前農民嘗試很多花卉都沒有頂住,因爲沒有試到讓專業知識長出來,要在農業生存比較難。」

採收完的花筍要依照胖瘦分類。

將花筍的葉子除去,把莖切齊,纔有好賣相。

不計成本供試菜 讓廚師推廣食材

終於種出能放心吃的筍,還有下一個難關等着黃閏億:不知道要賣給誰。

「市場不知道這是什麼,一公斤只有二十五元。」後來轉銷行口遇到貴人,有機資材行老闆,「他的朋友是圓山大飯店的主廚,直接叫我寄花筍給他試菜,也是好運!他把用花筍做成的料理PO上飯店網頁,其他主廚看見,問他怎麼會有這樣的東西,就開始來找了。」接着地方記者接力報導,更多廚師聞香而來,「那時候光試菜就寄了好幾百公斤出去。」市場有了需求,一公斤也漲到好幾百元。二○一○年將花筍帶到「新加坡FHA世界廚藝挑戰賽」的法餐主廚吳國慶,是他另一位貴人,「那時候價格是一公斤六百,他要六公斤,我說好,給你,結果他得到冠軍,讓晚香玉筍一公斤賣到二千八百元。」

清炒、汆燙都有好滋味。

不過,當越來越多人也開始種,價格就再也沒這麼高過,但還是容易像坐雲霄飛車一樣忽上忽下。「六、七月盛產期,一分地兩個月可以收一千公斤,價格就會比較低,到了冬天,一分地一個月收不到兩公斤,價格當然又起來。可是市場要怎樣還是算不準,跟你說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昨天喊七十五元,今天報價飆到七百五十元,一天就差了十倍!」但無論如何黃閏億都是笑笑地接受,「種蔬果有一個好處,每天都會有錢進來,多少沒關係,幾百塊、幾千塊我都覺得很知足,歡喜歡喜。」

黃閏億不受花筍價格波動影響,日日知足。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鄉間小路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鄉間小路粉專》。

※本文由鄉間小路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