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當青蛙 煮熟大啖1死5傷

衛生局採集民衆吃剩的蟾蜍肉食餘,化驗確定是盤古蟾蜍。(花蓮縣衛生局提供/王志偉花蓮傳真)

衛生局採集民衆吃剩的蟾蜍肉食餘。(花蓮縣衛生局提供/王志偉花蓮傳真)

花蓮縣豐濱鄉6位民衆,本月初誤將「盤古蟾蜍」當作青蛙煮來吃,下肚後陸續出現噁心、嘔吐及四肢麻痹等症狀,陸續送醫,1人到院前已死亡,其餘5人有人插管、有人住院治療中毒情況相當嚴重。花蓮縣衛生局採集檢體檢驗,17日驗出有致命毒性蟾蜍毒色胺(Bufotenine),提醒民衆注意,勿把蟾蜍當青蛙,避免發生憾事

衛生局說,花蓮慈濟醫院通報,有6位民衆疑似吃到蟾蜍肉後,陸續發生中毒症狀,其中1人急救後不治,另5人經治療,目前已康復出院

6位豐濱鄉民,11月27日相約到當地港口村野溪捕抓青蛙,當天中午返回死者家中烹煮,6人大快朵頤後,下午1點陸續發生噁心、嘔吐及四肢麻痹等症狀,雖緊急送醫急救,仍釀成1死悲劇。衛生局查訪,6人可能是誤將蟾蜍當作田雞(虎斑蛙),沒料到誤食具有神經毒性的「盤古蟾蜍」。

衛生局長朱家祥表示,臺灣常見蟾蜍包括「盤古蟾蜍」、「黑框蟾蜍」等。蟾蜍毒素屬於一種強心糖體,具心臟毒性,常存於卵、皮膚腮腺,一隻蟾蜍的毒性不大,但若誤食多隻會出現噁心、嘔吐併發四肢麻痹等症狀,過量會致死,需特別小心。如不確認野生食材是否可食,應洽專家學者,勿自行採集食用,以避免憾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