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觀測-臺灣AI發展熱潮 面臨三大挑戰

臺灣經濟模式正順應當下AI熱潮,發展趨勢樂觀,從中期來看,有三個風險值得關注。圖/freepik

全球人工智慧(AI)發展熱潮提振了科技股價格以及對半導體和電子產品的需求。在此背景下,臺灣成爲最大的贏家之一,因爲資通訊(ICT)產業佔臺灣GDP的比重高達20%,更佔臺灣出口總額的60%以上。

受到如此旺盛的需求帶動,2024年第二季臺灣出口年增16%;其中,出口訂單不僅來自美國,也來自中國大陸。

投資方面,此前臺灣政府公佈利多政策,鼓勵臺商迴流,加之地緣政治局勢驅動爲臺灣帶來外國直接投資(FDI),從2019年至2024年6月期間,臺灣ICT出口訂單的本地生產比例從8%大幅上升至19%,出口與投資形成良性循環。隨着科技週期復甦,2024年第二季機械設備進口也可見反彈,這反映出製造商們對前景持積極態度,因而增加投資和設備購買。

儘管薪資並未顯著增加,但股市和房價繁榮帶來積極的財富效應有助於提振消費成長。今年迄今,臺灣股市是亞洲各個股市中表現最好的,以新臺幣計算上漲了25%。不動產方面,由於政府的總體審慎政策趨向嚴格,房價到達高點後已穩定下來。儘管如此,隨着不動產交易和按揭貸款的加速成長,臺北的房價仍比2022年高出11%。

臺灣經濟模式正順應當下AI熱潮,發展趨勢樂觀,但這不代表不會面臨風險。事實上,從中期來看,有三個風險值得關注。

■挑戰一:仰賴AI產業是把雙刃劍

首先,臺灣經濟和股市高度且日益集中於靠AI相關產業驅動的成長模式。儘管因爲有外國直接投資的帶動,整體資本流入穩定,但股市的外資資金流從年初以來的趨勢是下行的,換言之,外國投資者仍在拋售臺灣股票。臺灣股指與輝達(NVIDIA)這類企業之間的相關性愈發密切,這就導致股市很容易受到相關產業的影響。例如,如果AI市場的發展不如預期迅速,或美國市場受到盈利不佳的影響,這些因素可能會導致臺股面臨突然回調的風險。如果最終用戶需求不再那麼強勁,AI的炒作和熱度消退,臺灣可能會面臨需求弱於預期和相關行業資本輪番外流的局面。

■挑戰二:產業成長分化出現「荷蘭病」症狀

其次,臺灣的各個行業間成長分化更加明顯,呈現「荷蘭病」的症狀。與2019年相比,2024年5月ICT相關行業的實質薪資增加了15% 以上,但ICT相關從業人員相對於整個就業市場的比例不到10%。與此相對應的是,批發和零售業佔就業的20%,但許多其他行業的實際工資有所下降。這種行業之間的薪資差異和比例不平衡,可能會導致社會和經濟結構的不穩定。

■挑戰三:通膨居高於2%以上 央行有升息壓力

第三,隨着經濟成長強勁,如果通膨始終頑固居高不下,不排除臺灣央行會選擇將貨幣政策進一步收緊的可能性。雖然在控制通膨方面出現了一些有希望的跡象,但消費者物價指標(CPI)仍然不穩定,通膨率並在某些月份保持在2%以上。臺灣央行總裁楊金龍表示,繼今年3月份的意外升息後,央行政策不想再爲市場帶來其他意外。但從實際上看,升息也許是遏制通膨壓力和仍然過熱的房地產市場的唯一途徑,特別是按揭貸款成長率進一步飆升的情況下。

總而言之,2024年仍將是臺灣發展經濟的好年頭,但進入下半年後風險顯然更多。出口和投資仍將繼續起到支撐經濟的作用,但是消費減速可能會成爲拉低經濟走勢的因素。中期來看,對AI產業的依賴可能會成爲一把雙刃劍,帶來繁榮的同時也需要關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