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詩意的城市中(我與一座城)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05日 第 08 版)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有多少璀璨的詩,就有多少絢麗的城。因爲一首詩,難忘一座城。徜徉在詩意的城市中,人們品詩,思詩之文脈綿長;人們讀城,看城之今朝新貌。

爲慶祝新中國75週年華誕,大地副刊推出系列策劃——從本期開始,以文學形式走進詩意城市、鑑賞山川風物、發現奮鬥之美,與讀者一起感受祖國的山河壯麗、人文鼎盛,一起致敬新時代的堅守與奮鬥。

——編 者

彩霞輝映白帝城

羅 毅

輪船溯江而上。入三峽,進瞿塘,岸邊絕壁峭立,江面收窄,江流湍急。雄奇險峻的自然風光,不時映入眼簾。突然間,夔門在前方洞開,萬道霞光破空而來,峽江倏忽明亮。我清楚地看見了絕壁上的石刻。霎時,雄渾、古樸、莊嚴的氣象,撲面而來。

40年前,我與滿船的新兵戰友進入奉節縣境。手扶船艙外廊道欄杆,仰望高聳入雲的峭壁,遠望彩霞輝映的白帝城,我的胸中涌動萬丈豪情。

你好,奉節!你好,白帝城!

那一首源自白帝城的千古詩篇《早發白帝城》衝口而出: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我自荊州來。與李白歌之、詠之的白帝城相遇。人在船上,我們匆匆眺望白帝山、奉節港,驚鴻一瞥。

奉節歷史悠久。唐貞觀年間,因旌表諸葛亮“臨大節而不可奪”的品質得名奉節。千百年來,因其獨特區位優勢,爲歷代路、府、州、郡治所。眼前的白帝城,系西漢末年公孫述據蜀所築。當然,真正讓奉節、白帝城名揚天下的,是那首短短28字的詩篇。

後來我回荊州探親,往返均取道川江。船泊奉節,我總會登岸去碼頭上轉悠。走一走光可鑑人的老街石板路,嘗一嘗小攤上的酸辣涼粉、鮓海椒,品一品餐館裡的吊鍋魚、盬子雞,聽一聽巷陌深處的商販吆喝,擁抱古城的人間煙火……

新世紀初,我轉業到重慶。因工作、休假而到奉節的機會,接踵而至。

猶記2001年冬天,我與同事老馬到奉節出差。我們於夜色中走向縣城江邊的依斗門,憑弔英烈彭詠梧。我們亮着手電尋訪永安宮故址,參觀“漢昭烈甘皇后墓”等石碑。

出差結束後,我們又攀登近千級石梯,到訪白帝廟。在古剎外,欣賞“三峽第一碑林”書畫石碑上書法遒勁的古體詩、竹枝詞,感受詩情畫意。

幾個月後,奉節老城拆除爆破的轟響,在峽江迴盪。幾年後,三峽蓄水至175米高程,庫區變平湖。瞿塘峽煙波浩渺,夔門依舊天下雄。水進人退之際,白帝城成爲一座江中小島,經由長長的風雨廊橋,連接陸岸。

奉節老縣城永沉江底。但奉節新城沿江佈局,向西整體搬遷。經過數年建設,已然高樓林立、車水馬龍。高鐵、高速公路縱橫縣境。奉節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該移的移,該搬的搬。遷建的依斗門、開濟門、永安宮,原址保護的耀奎塔,重放異彩;現代化的夔州博物館,件件館藏文物讓奉節千年文脈留存;5A級景區白帝城·瞿塘峽景區,依然漫山紅葉、彩霞漫天,遊人如織。

2022年秋,我又一次到奉節公幹,知悉縣裡在大力招商引資。僅眼鏡企業一項,就實現年產值20億元。商貿服務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業快速發展。濱江酈城、夔門印像等商圈,讓區域性消費中心逐步形成。

那些日子,我們走訪了人工智能基礎數據產業基地,觀摩了光學科技公司眼鏡鏡片全自動生產線,品嚐了食品開發公司的泡菜,爲奉節的高科技新業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叫好。我們又趕往村莊,駐足果掛枝頭的柑橘園。臍橙已成爲奉節縣支柱產業之一,果品遠銷多個國家和地區。

老馬知道我又到奉節,發來微信提醒:奉節雖爲農業大縣,但別忘了去感受它的山水文化、詩詞文化。是啊,李白早發白帝,婦孺皆知;杜甫客居夔州,寫下多首詩作;劉禹錫在此創作竹枝詞,那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誰人不知……

彩霞輝映白帝城。彩雲之下的峽江風光,美不勝收。我對老馬說,好山好水好地方,有詩有橙有遠方。來吧,我在奉節,等你!

樂得長作嶺南人

胡 玲

兒時,讀到蘇東坡的詩《惠州一絕》:“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我對蘇東坡筆下的惠州充滿嚮往。10多年前,丈夫調到廣東惠州下轄的博羅工作,我跟隨他從荊楚來到嶺南,開始了與這片熱土的親密接觸。

博羅縣緊鄰惠州市區,正是蘇東坡詩中的“羅浮山下”。

最先愛上的是這裡的美食。溫潤的氣候孕育出水靈靈的嶺南佳果,果真是“盧橘楊梅次第新”。黃皮、龍眼、荔枝、楊桃、火龍果、柑橘等輪番登場,讓我的味蕾常年充滿了甜蜜。

入鄉日久,我慢慢愛上了這裡的風味。山珍野菜、河鮮海味皆可入菜,沒有濃油赤醬雕飾,沒有重麻重辣增味,最大程度地保留食材的原味,清鮮爽口,讓人回味。清早,吃上一碗筋道的牛肉丸河粉,或者來一盤晶瑩的雞蛋腸粉。午餐和晚餐,白切雞、碌鵝、釀三寶、臘味時常點亮餐桌,再配上水靈靈的蒜蓉青菜。週末,煲一盅老火靚湯,把藥材和食材一起熬煮成湯汁。

吸引我的還有這裡看不完的美景。嶺南名山羅浮山留下過蘇東坡等大家的足跡,就在近旁,可隨時去登山尋幽。不遠處,象頭山像綠寶石鑲嵌在藍天白雲間,閒時可入山聽鳥鳴、聞花香。東江川流不息穿城而過,朝有晨曦照水間,晚有落霞映江面。坐車20多分鐘,就能徜徉在惠州西湖瀲灩的柔波里。只用一個多小時車程,就可以去巽寮灣、雙月灣踏浪吹海風。

漫步小城是一種美好的享受。古榕樹、樟樹、紫荊樹等鬱鬱蔥蔥,把濃翠填滿大街小巷,絢麗的花色點綴其中。春有金燦燦的風鈴花吐豔,還未謝幕,鳳凰花就像火紅的鳳凰飛上半空。夏天,薔薇向人們綻開粉撲撲的笑臉。金秋,桂花如點點繁星飄落枝頭,帶來滿城花香。冬日,粉白的紫荊花把小城變成花的海洋。走在小城,彷彿走進一幅水粉畫中,而我,如畫中飛翔的小鳥,好不快活。

讓我感動的是小城的溫情。剛來小城時,語言不通,人生地不熟,我時常宅在家裡。一個清晨,敲門聲響起,打開門,鄰居阿婆笑眯眯地站在面前,塞給我一個大袋子:“小妹,我剛從鄉下老家摘的菜心,給你拿一些。”袋子裡,綠油油的菜心還滴着露珠。臨走時,她又說:“咱們小區周邊有兩個公園,你多出去轉轉。”

去公園或菜市場,時常會遇到陌生人親切地向我打招呼:“你老家在哪裡?”然後他們會熱情地自報家門:湖南、四川、貴州……來自五湖四海。

在小城生活的十幾年,我親眼見證了小城的蛻變。忘不了初次來博羅的情景。當汽車即將抵達博羅收費站時,路過一個村子,一排低矮的民房立在路邊,門前是坑坑窪窪的小路。我心裡一涼。直到車駛入城區,看見高樓和車流,我的心才稍微平靜下來。今日,外出回來再經過這個村子,我看到的已是另一幅畫面:一幢幢漂亮的小樓掩映在綠樹中,平坦的柏油馬路修到家家戶戶門口。

剛來博羅時,商業東街還是一片荒山野嶺,人煙稀少。短短几年時間,商鋪雲集,車水馬龍。旁邊,建起了東山森林公園,綠道、荷花池、湖泊等多處景觀串珠成鏈,成爲人們休閒健身的好地方。

以前從博羅到惠州市區,只有一條金龍大道,車流量大,道路狹窄,到市區要一個小時。沒過多久,惠博大道建成,道路寬闊,到達市區只需20多分鐘。4年前,江南大道也修好了,去惠州市區的路線又多了一個選擇。近兩年,高鐵通車,博羅設站,從此可快捷抵達廣州、深圳及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

如果說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氣質,那麼博羅是溫潤的。潤養萬物,也滋潤着我這個新博羅人。

如今,我早已習慣這裡的生活。羅浮山下,樂得長作嶺南人。

滁州城中訪西澗

餘同友

對中國文學稍有認識的人,應該都知曉《醉翁亭記》和《滁州西澗》這一文一詩。一文寫山,“環滁皆山也”。一詩寫水,“春潮帶雨晚來急”。而這一山一水就在同一城,相距不過十餘公里。從前城市框架小,它們分佈在郊外,如今,它們已被快速發展的城市擁抱在懷裡。有了這一山一水的滋養,一文一詩的加持,生活在這座城的人,真是有福了。

這座城,便是位於皖東的滁州。我去滁州的次數不算少,常去爬琅琊山登醉翁亭,可從沒有去欣賞過西澗的水。其實我很喜歡韋應物的《滁州西澗》這首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詩中色彩明豔:青草,黃鸝,碧水,綠樹;動作明快:草生,鳥鳴,潮來,舟橫。今秋,我再一次讀起這首詩,於是當即決定,去滁州,尋訪心中的西澗。

據明《滁陽志》記載,西澗就是滁州城西的烏兔河。今人分析西澗的具體方位是:烏兔橋下南流再折向東至上水關之間,大約五里的澗川。然而與山相比,水在時間中的變化會更大,何況小小的一條澗水。西澗因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修建水庫而被淹沒,水庫以前叫城西湖,現更名西澗湖,也就是說,歷史上的西澗僅存地名了。不過當地專家對西澗另有說法:如果從自然地理意義上對西澗進行考辨,整個城西山谷間川流不息的山澗,匯入小沙河,經中游石瀨澗、烏兔河,流入上水關內城河的水系,可以統稱西澗。如今,西澗源流大部分仍然活躍流淌在山野之間。的確,西澗的源流是不可能被淹沒的。1000多年過去了,它仍然在流淌。

在朋友的帶領下,我先去了滁州城內始建於唐代的廣惠橋。這座三孔石拱橋橫臥在內城河上。站立橋頭,看河水靜流,鬧市聲隱隱傳來。繼而沿着內城河溯流而上,去看始建於宋代的上水關。這種建於水上的關卡建築,我第一次見到,遠看像一座城門樓,三孔水門中豎着木柵欄,上方的轆轤吊起放下實現啓閉,兼具通航、調水和防禦功能。可以想象,當年,這水關關樓和古城城牆,與遠山近嶺共同勾勒出這座城美麗的輪廓線。

從上水關驅車往西澗湖,街頭忽見一座樓閣,門樓書“奠枕樓”。朋友介紹,這樓與著名詞人辛棄疾有關。南宋乾道年間,辛棄疾到任滁州。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不長的時間內就取得了效果。爲了與百姓同享歡樂,修建了這座奠枕樓。後來辛棄疾與友人同遊,寫下《聲聲慢·滁州旅次登樓作和李清宇韻》。

站在奠枕樓頭,望着滁州城中街巷人家,讀着慷慨之詞,內心突生感動。原來,滁州這座城,不僅有韋應物的西澗、歐陽修的醉翁亭,還有辛棄疾的奠枕樓。

聽到我感慨,朋友笑着說,滁州遠不止這些:滁州古城開埠於隋朝,滁州人耳熟能詳的清流街、遵陽街、挑水巷等街巷,孟公壩等歷史遺存,每一處都有來歷有故事……

聽着朋友講古,我們的車駛上了一座大壩。視野裡,陡地出現一個大湖,湖水清澈,煙波浩渺,這就是西澗湖了。不知道韋應物行吟過的西澗,在這湖中的哪一處。沿着濱湖公路去往西澗渡村。先是拐入一處小丘,又緩緩下降,大片的溼地奔涌眼前,鄉野氣息撲面而來,澗水在原野裡漫流,綠樹、青草、民居,錯落地安置於緩坡上下。我陶醉在風景裡。這時,綠野中出現一座咖啡館,我們停下車來。

現代風格的咖啡館坐落在一幢幢民居中,毫不違和。幾個年輕人啜飲着咖啡,輕聲交談着。走出咖啡館,望向四周,我們這才發現,村莊裡還有民宿、親子樂園、健身步道,不少本地市民在這裡閒庭信步。

暮色四合,遊走在西澗渡村,我再一次默默體味着《滁州西澗》的意境。我想,這首詩與這座城已然血脈相連。

碣石山下日月新

李 霽

這個秋天,我來到碣石山拜訪。碣石山雄踞渤海之畔,佇立河北昌黎縣城之北,由近百座起伏的山巒組成,在數十里範圍內嶺嶺相依。靠南羣山托起一座陡峭險峰,巍然聳立,爲主峰仙台頂,是渤海近岸的高峰。時至今日,昌黎、撫寧、北戴河、山海關和樂亭、灤南一帶的漁民出海,仍以此爲航標。

公元207年,也是一個秋天,曹操在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登臨碣石,遙望大海,寫下《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其實在曹操之前,碣石山便以觀海覽勝而負盛名。它被寫入《山海經》和《尚書·禹貢》中。《漢書》編撰者班固在其《西都賦》中這般吟誦:“揚波濤於碣石,激神嶽之嶈嶈”。可以想見,那時的海水就澎湃在山前不遠處。時過境遷,滄海桑田,如今碣石山距離大海已有15千米。今天的山海之間,變成了一座充滿活力、魅力的昌黎新城。

漫步在昌黎古風古韻的街道上,穿行在畫卷般的公園中,我彷彿走進了時空交錯的隧道,看碣石山映襯下的古老源影寺塔,也看遍佈城中大街小巷的蓬勃綠地鮮花。新中國成立初期,昌黎作爲唐山專署駐地,城市建設超過一般縣城發展水平。近十幾年來,昌黎經過持續不斷的舊城改造,城市面貌不斷刷新:臨街危舊平房消失殆盡,嶄新的樓房拔地而起,商業街舊貌換新顏。碣陽大街橫貫東西;南外環和五峰山路等街道手牽着手,把城區緊緊地抱在懷裡;黃金地段的戲院街升級成步行街,過去的老面孔讓給了新時尚。特別是近些年,城區向東西方向不斷拓展,城市容量和品質日新月異。

尤爲讚歎的是,昌黎將“口袋公園”打造爲城市建設的點睛之筆。這些公園或藏於鬧市,或偏居一隅,或傍水懷古,或倚山騁懷,它們串聯起城市的煙火,烘托着人們愉悅的心情。

在碣石山主峰仙台頂左側有5座山峰,當中的平鬥峰南側山麓開闊處有“韓文公祠”,始建於明代,爲紀念“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所修築。韓愈自稱“昌黎人”,一說其祖籍昌黎,一說其以韓姓著稱天下的昌黎郡爲郡望。今天的昌黎縣城還修建了韓愈大街。

沿着韓愈大街一路向北,就進入了山區。車在山腳下一個小村旁停下。兩邊山坡捧出一片舒緩的谷地。進山的道路兩旁都是葡萄園,棚架上藤蔓交織。走進一戶農家院落,一株老葡萄樹裸露着虯曲的根系,粗壯的藤蔓向四面八方攀扯,將整個院子覆蓋成一片濃蔭。一串串熟了的葡萄懸垂於枝葉間,芳香四溢。

位於北緯39度範圍的昌黎,是葡萄種植的黃金地帶。追溯歷史,這裡擁有悠久的葡萄種植史、葡萄酒釀造史,在中國葡萄酒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多年前,我參觀過昌黎的一家酒廠,印象深刻的是廠區空氣中飄浮着果肉發酵的味道,發酵車間的牆壁上沾染着葡萄汁液的顏色。如今身在長城華夏酒莊,我看到的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制酒廠,而是現代化、多元性、生態型葡萄產業鏈綜合體。羣山環抱的酒莊,建築別緻,氣勢恢弘,走在其中,陽光從頭頂枝葉的縫隙間星星點點地灑下來,彷彿置身童話世界。酒窖裡,柔和的燈光下,上千只橡木桶靜靜地入夢,只等人們用酒杯把沉睡的瓊漿喚醒。

以前,外地遊客經常抱怨昌黎縣城小、道路窄、環境差。現在,遊客說得更多的是去哪兒玩、待不夠。五峰山、長城華夏酒莊等酒莊成了打卡地,本地人則喜歡逛逛葡萄小鎮。昌黎正在做好全域旅遊這篇大文章。

這個秋天,註定是一個收穫的季節。飽滿的葡萄令人喜愛,醇厚的美酒令人心動。沉浸在釀造的喜悅中,我的心也和這座城市一起陶醉、一同豐盈、一樣沉實。

此刻,碣石山下的昌黎正從歷史中深情走來,與我們一起迎接嶄新的未來。

涼州城裡好風光

蔡永平

“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涼州七裡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老師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吟誦着岑參的《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我知道了,離我居住的山村90多公里外,有座城市叫武威,古稱涼州。那兒的人們,那兒的故事,令我心馳神往。

我翻閱書籍尋找武威。作爲河西走廊的東大門,這裡自古就是連接西域、歐亞的交通要衝,是絲綢之路上的戰略重地和商埠重鎮,有“五涼京華,河西都會”的美譽。

小學畢業那年,我跟大哥來到武威城。街道上,大卡車、自行車、行人混雜熙攘。巍峨的南城門述說着歷史的滄桑,廣闊的文化廣場展現着城市的繁華,綠水樓閣的海藏公園讓人恍惚到了江南水鄉,涼州美食更讓我難忘……

大哥帶我去參觀被譽爲“隴右學宮之冠”的武威文廟。大哥告訴我,文廟內藏有幾十塊石碑、匾額,其中,“書城不夜”大匾更是武威學子刻苦學風的寫照。那次參觀,武威文化的厚重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也引起了我對“涼州”一詞的興趣。我找來全唐詩,發現以“涼州詞”爲題或以涼州爲背景的詩,竟然有那麼多,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奇葩。我找來史書,發現2000多年來,張騫、霍去病、玄奘、李益……各路風雲人物在武威的歷史中熠熠閃光。

或許是沾了文廟的才氣,我考上了師範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到武威市下轄的天祝藏族自治縣工作。轉眼到了成家的年紀,妻子在武威工作,於是我把家安在了武威城。剛結婚時,我們和岳父母擠在老樓裡。2004年,妻子分到一套80平方米的單位集資樓房,我們有了屬於自己的房子。2020年,我們又在武威新城區購買了一套130平方米的新房。小區門前就是溼地公園,在原來海藏公園的基礎上擴建而成。公園面積廣闊,曲徑通幽,流水潺潺,亭臺樓閣掩映其中,是武威城衆多公園裡最大的。

武威這座城也日新月異。武威區位優越,東接蘭州、南靠西寧、北臨銀川和內蒙古、西通新疆,處於亞歐大陸橋的咽喉地位和西隴海蘭新線經濟帶的中心地段。依靠區位優勢,憑靠甘肅(武威)國際陸港,藉助“一帶一路”的東風,搭乘蘭張高鐵,武威正吸引着八方來客,實現飛速發展。

前幾年,孩子考上了外地的大學,我和妻子有了更多的空閒時間。節假日,我們喜歡開上車逛武威。在出土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的漢唐天馬城,我們聆聽馬踏飛燕的故事;在西夏博物館,我們感受西夏碑的珍貴;在中國開鑿最早的石窟之一天梯山石窟,我們看到中國石窟史上“涼州模式”從這裡發源……我們還去了冰溝河景區,體驗“六月冰河、冰上開花”的奇觀;來到蘇武沙漠大景區,領略大漠與文化的完美融合;身處古樹成林的植物園,乘坐摩天輪,鳥瞰繁華的武威城……當然,少不了品嚐武威美食。和我們一起飽覽美景、飽嘗美食的,還有從大江南北涌來的遊客,他們在這五涼古都流連忘返。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外地人來到武威,還有一樣東西必須品嚐,那就是葡萄酒。武威種植葡萄、釀造葡萄酒的歷史悠久,歷史上武威葡萄美酒成爲貢品。《涼州詞》裡就有寫葡萄酒的名句。如今,武威已形成了一批有規模的葡萄種植、葡萄酒生產基地,葡萄酒聞名遐邇。

我與武威結緣20多年。我的個人生活變遷,也是武威蝶變的縮影。如今的武威,人居環境更舒適,城市建設更美麗,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我愛那歷史悠久的涼州,也愛這充滿現代氣息的武威。

版式設計:張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