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子上長了息肉,排便會有3大信號,千萬別後知後覺

李先生,48歲,近幾個月來,他注意到自己排便的頻率減少了,原本每日一次的規律排便,現在卻減少到每兩到三天才一次,且由於大便變得乾燥而硬結,每次排便過程都顯得尤爲困難。他嘗試調整飲食,多吃水果蔬菜和粗糧,但症狀並沒有明顯改善。

不久後,李先生又發現原本成形的大便變得細長,表面還帶有一些凹槽。他上網查找原因,發現這可能是結腸癌的徵兆,嚇得他立馬前去醫院進行檢查。

在醫院,醫生進行了一些檢查。李先生的大便隱血試驗結果顯示他的消化道中存在出血。接着,爲了直接觀察腸道內部情況,他接受了結腸鏡檢查,結果李先生的腸道內長了2個直徑約1.5釐米的息肉。目前看來是良性的,但如果不及時治療,則有可能會發展成爲惡性腫瘤。

李先生聽後慶幸自己及早地來醫院了,還未發展成惡性腫瘤,在醫生的建議下,他接受了息肉切除手術,並遵醫囑進行定期地複查。

據相關文獻報道,在對比過去十年內是否接受結腸鏡篩查的患者後,數據揭示了一個顯著的發現:那些未進行結腸鏡篩查的人羣中,結直腸癌的死亡率上升了高達88%,且該疾病的發病率也顯著增長了46%[1]。

以李先生的事例和研究數據爲鑑,我們希望能夠提醒大家,腸息肉作爲一種普遍的腸道健康問題,早期識別與及時干預至關重要,尤其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排便變化,其中卻蘊含着身體發出的提示信號。

一、腸子上長了息肉,排便的3大信號

正常情況下,我們的排便應該是規律、順暢且次數適中的。但腸道息肉的存在可能會打破這種規律,患者可能會發現自己突然變得便秘,排便變得困難,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力氣;或者相反,可能會頻繁地腹瀉,感覺腹部不適,且大便性質稀薄。

這些改變可能是由於腸道息肉佔據了腸道空間,使得糞便在通過時受到阻礙,造成排便不暢,從而導致便秘的症狀;不僅如此,它們還可能刺激腸道黏膜,引發腸道炎症或功能紊亂,導致腸道蠕動加快,出現腹瀉。以上兩種原因反覆作用,便易導致患者出現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的症狀。

正常的大便應該是成形的,顏色爲棕黃色,且質地適中。當腸道息肉形成時,患者可能會發現大便變得細長、扁平,或者帶有凹槽。

這可能是由於息肉生長在腸道內壁上時,它們會佔據一定的空間,使腸道變得狹窄。這樣一來,當糞便通過這段狹窄的腸道時,就會受到擠壓和變形,從而導致排便形狀的改變。具體來說,排便可能會變得細長、扁平,甚至帶有凹槽,這些都是腸道息肉存在的典型表現。

這可能表現爲大便表面帶有鮮紅色或暗紅色的血液,或者血液與大便混合在一起,使大便呈現紅色或黑色。便血的原因可能是息肉表面的血管破裂,或者是息肉在腸道內引起炎症和潰瘍,導致出血[2]。

便血可能與其他腸道疾病(如痔瘡、肛裂等)的症狀相似,我們可以簡單予以區分。痔瘡、肛裂引起的血便通常呈現爲鮮紅色,血液附着在糞便表面,且還會伴有肛門疼痛、瘙癢、脫垂等症狀。腸道息肉和腸癌所導致的血便都是“便血融合”,表現爲大便顏色加深,甚至呈現柏油樣便性狀,前者可能會出現腹痛、腹瀉等不適,而後者還可能出現體重下降、貧血的症狀。

總之,瞭解這些與排便相關的三大信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關注腸道健康,及時發現和治療腸道息肉。這些息肉有大有小,有的可能是良性的,有的則可能潛藏着惡變的風險。但無論其性質如何,瞭解它的成因對於我們預防和治療都至關重要。那麼,爲什麼會長腸道息肉呢?

二、爲什麼會長腸道息肉?

遺傳因素不可忽視。曾有研究者檢測了257個結直腸息肉病樣本,這算是國內較大樣本量的結直腸息肉病基因變異譜研究,該研究發現:有腸道息肉家族史的人患病風險明顯高於普通人羣,這部分歸因於APC基因和BMPR1A基因發生的變異,可能促使腸道細胞的異常增殖,從而增加腸道息肉的形成風險[3]。

當然,這並不意味着遺傳了相關基因就一定會患上腸道息肉,但瞭解並關注自己的遺傳背景,可以幫助我們更早地預防和應對這一健康問題。

飲食習慣的影響。長期攝入高脂肪、低纖維的食物,或者偏愛加工食品、肉類等,都可能增加腸道息肉的風險。因爲這些食物在腸道內停留時間較長,容易刺激腸道黏膜,促進腸道細胞的異常增殖。相反,多攝入一些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穀類等,則有助於維持腸道健康,減少腸道息肉的發生。

慢性炎症的隱患。腸道是一個充滿細菌的器官,當這些細菌失衡時,就可能導致腸道慢性炎症。而這種慢性炎症正是腸道息肉形成的重要誘因之一。因此,保持腸道菌羣的平衡,避免長期便秘、腹瀉等腸道問題,對於預防腸道息肉具有重要意義。

年齡與性別的因素。隨着年齡的增長,腸道息肉的發生率也逐漸增加,這是由於年齡增加,胃腸的蠕動能力和整體功能逐漸下降,導致糞便在腸道內滯留時間延長,使得腸道內產生的毒素有機會反覆刺激腸黏膜,最終引起上皮細胞及腺瘤細胞異常增殖、分化及凋亡,導致腸道息肉的形成[4]。

此外,男性似乎比女性更容易患上腸道息肉,這可能與男性的生活習慣、精神壓力大等密切相關[5]。但無論年齡、性別如何,我們都應該關注自己的腸道健康,及時發現並治療腸道息肉。

除了以上幾個因素外,還有一些其他潛在因素也可能影響腸道息肉的形成。例如,吸菸、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都可能增加腸道息肉的風險;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症等也可能與腸道息肉的形成有關。因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於防範該疾病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腸道息肉的形成是一個複雜而微妙的過程,它作爲潛在的癌變前兆,更需要我們提高警惕。雖然大部分的腸道息肉都是良性的,但它仍有發展成惡性腫瘤的可能。因此,我們需要了解腸道息肉癌變的徵兆,這有助於我們早期發現惡性腫瘤。

三、腸道息肉癌變的徵兆有哪些?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結直腸惡性腫瘤的症狀與腸道息肉較爲相似,以上所提到的大便習慣、性狀的改變以及便血,惡性腫瘤也會出現,因此,除了大便相關的症狀,我們還需要留意別的身體不適。

全身症狀通常是腸道息肉惡變的主要表現。其中,體重無故下降是最常見的徵兆之一,患者可能會在沒有明顯原因的情況下出現體重的明顯下降,這是因爲腫瘤細胞在增殖過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和營養物質。患者還可能感到持續的疲憊和體力不支,這是由於腫瘤細胞生長導致能量供應不足所致。

當癌變息肉在腸道內生長,壓迫或刺激周圍的組織和神經時,患者可能會感受到持續的腹部不適或疼痛,可能並不劇烈,但不適會持續存在,並可能伴隨着腹脹、腸鳴音亢進等症狀。

腸道息肉癌變還可能導致貧血和皮膚蒼白的症狀。這是因爲癌變息肉可能導致腸道出血,使血液中的紅細胞數量減少,從而引起貧血,其症狀包括皮膚蒼白、頭暈、乏力等。如果腸道息肉患者出現了這些症狀,且無法找到其他明顯的出血原因,那麼就應該高度警惕腸道息肉癌變的可能性。

癌變息肉還會壓迫或刺激腸道,影響腸道的正常蠕動和消化功能,患者可能會感到食慾不振、腹脹、噁心等不適感。這些不適可能會持續存在,並隨着病情的進展而加重,且無法通過調整飲食或服用消化藥物來緩解。

如果息肉患者出現了上述任何症狀,應及時就醫檢查,以確定病因並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同時還需要定期進行腸道檢查以預防腸道疾病的發生。

李先生若是未及時就醫,那麼在未來,他的息肉則有可能會惡化爲癌症,對生活質量甚至生命構成威脅。腸道健康,關乎着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品質與健康狀態,但只要我們及時捕捉排便中的異常信號,就能夠在早期發現潛在的健康隱患。健康無小事,當我們的身體發出“求救”信號時,千萬不要後知後覺,更不應忽視或拖延。讓我們共同守護腸道健康,享受美好的人生旅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