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江蘇!中國高校第一省,易主了
文|凱風
從教育大省到教育強省,有多遠?
01
中國高校第一省,變了。
日前,教育部發布2024年全國高校名單,全國共有2868所普通高校,涵蓋1308本科院校所、1560所專科院校。
這些高校分佈在31省份,其中河南以174所的總量,首次位居全國之首,超過江蘇(172所)、廣東(165所)。
長期以來,江蘇一直壟斷全國高校第一省之位,既是江南人文底蘊和科教優勢的體現,也與經濟、人口大省的地位相匹配。
這一次,河南能力壓江蘇,問鼎高等院校第一省,雖然只是就數量、規模而言,但依舊殊爲不易。
要知道,廣東是中國常住人口第一大省,而河南是戶籍人口第一大省,而高考與戶籍直接掛鉤,這意味着河南相比廣東面臨更嚴峻的高考形勢。(參閱《中國人口第一大省,回來了》)
目前,河南高考報名人數達到130萬,佔全國的1/10左右,遠超廣東、山東等地,而高考錄取率在全國墊底,素有“地獄模式”之稱。
究其原因,省內高校欠缺且質量參差不齊是主因,“拼命建大學”就成了河南難以繞開的選擇。
幾年前,河南有關領導在與教育部等部門座談時,連發三個懇請,呼籲在高等教育佈局、雙一流大學建設方面,給予河南更多支持。
作爲農業大省,河南工業發展相對受限,財稅難免緊張。即使如此,河南仍舊投下重金建大學,更專門斥資75億元支持鄭州大學、河南大學兩所雙一流高校邁向一流。
功夫不負有心人。短短几年過去,河南高校數量從141所大幅增加到174所,新增高校數量佔到全國的1/5左右,堪稱“拼命建大學”的最大贏家。
河南一路趕超山東、廣東、江蘇,躋身中國高校數量第一省之位,開啓了“逆襲”之路。
02
不缺大學,缺的是好大學。
河南雖然在高校整體數量上完成了趕超,但這些高校多數都是專科院校,一流大學匱乏,始終都是發展的最大隱痛。
正如城市有行政級別、規模層級之分,大學有本科、專科之別,也有部屬高校、地方高校的區分,更有985/211高校、雙一流大學、普通高校的懸殊。
河南的問題在於,1億多人的大省,只有2所雙一流大學,沒有部屬高校,沒有985高校,更沒有躋身全國20強之內的高校。
其一,河南高校數量雖然位列全國第一,但接近2/3都是專科院校,與江蘇、湖北、廣東等地存在巨大懸殊。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最新高校名單,河南174所高校中,只有60所本科院校,佔比僅爲34%。
與之對比,江蘇172所高校,本科院校多達78所,佔比45%以上;而同處中部的湖北133所高校,本科多達68所,佔比超過半壁江山。
在河南衆多高校中,排名最高的鄭州大學、河南大學,分別位列全國第51位、95位,更多都在500名之外,與其他經濟大省懸殊極大。
其二,河南只有2所雙一流大學,985高校、部屬高校雙雙掛零,與經濟人口大省的地位不相稱。
我國大學的評價機制,最爲人所熟知的當屬985工程、211工程,曾被視爲一流大學和重點大學的代名詞。
近年來,隨着教育體制改革,985/211工程戛然而止,隨後被“雙一流大學”所取代,成爲衡量高校實力分佈的重要參考指標。
根據最新雙一流大學名單,內地共有147所高校入圍,其中最高的北京拿下34所,而河南僅要有鄭州大學、河南大學2所高校入圍。
這一結果,已是政策傾斜的結果。
畢竟,在傳統的985-211評價模式中,河南有且只有鄭州大學1所雙一流高校,沒有任何985高校。
部屬高校也是如此。全國共有76所教育部直屬高校,北京佔了25所,上海8所,江蘇湖北各7所,四川6所,山東3所,廣東湖南重慶都是2所。
而河南、河北、江西、山西等地,集體掛零。
成爲部屬高校,可以享受中央財政撥款和地方財政扶持的雙重好處,而作爲省屬或市屬高校,只能靠地方財政自力更生。
所以,河南只能稱得上教育大省,離真正的教育強省還有相當長的距離。
03
中國高校格局,並非自發形成,而是行政力量主導的結果。
根據我的新書《中國城市大變局》梳理,1950年代的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導致高校向北京、上海、南京、武漢、西安、廣州、成都、重慶等大區中心集中,由此奠定了後來的空間格局。
而當時的河南,雖然坐擁國立河南大學等一衆名校,但在這場盛宴中,不僅沒有分得一杯羹,反而還面臨被分拆的命運。
畢竟,無論當時的省會開封,還是後來的鄭州,並非大區中心,綜合實力又弱於同能級城市。
當然,計劃經濟時期,河南不是沒有機會,最受爭議的當屬“京校外遷”時期的中科大落戶事件。
中科大本身成立於北京,系中科院的直屬高校,但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於備戰備荒的需要,在京校外遷浪潮中,遷移到地方。
當時,河南、安徽、湖北、江西都是備選地,但最終被安徽“撿”了一個便宜,如今成了合肥打造國家科學中心的最大支撐。
時至今日,河南爲何錯失中科大,成了一段爭議不絕的公案。
糧食短缺、財力有限、缺乏遠見等說法不絕於耳。其實,高校落戶何地,不是地方所能決定,而當時的政治、經濟環境相對複雜,不能簡單蓋棺論定。
無論原因是什麼,如今的河南,都不願再錯過任何一所知名院校,能自己建設的就是拼命建,能引進的就大力引進。
前不久,有關組建“中國工程院大學”的說法不絕於耳,引來鄭州、長沙、重慶等衆多城市的爭搶。
河南官方媒體更是直言,“如果中國工程院大學落戶鄭州,河南方面一定會傾盡所有的資源支持,這也是河南最大的優勢。”
可惜的是,“國工大”最終被闢謠。中國工程院直言,“目前沒有創建中國工程院大學相關工作計劃”。
但是,河南渴求一流大學的決心和魄力,由此可見一斑。
04
“山河四省”,最難的還是河南。
衆多周知,河南與山東、山西、河北,一道被稱爲“山河四省”。
其實,“山河四省”只在地理上成立,這四個省並非全都是“教育窪地”,面臨的也不是同等的高考難度。
山東在其中最爲突兀,作爲北方經濟第一大省,山東高等教育實力遠遠超過河南等地。
目前,山東共有161所普通高校, 包括71所本科高校,其中包括3所雙一流大學、部屬高校,傳統的985高校也佔據2席。
與河北、山西相比,河南是戶籍人口第一大省,高考考生數量接近河北、山西兩省的總和,高考難度不是一般大。
考生衆多,一流高校匱乏,導致河南一本錄取率遠遠低於同類型的省份,而清華北大的錄取率更是在全國墊底。
更難的是,作爲農業大省,河南要擔起糧食安全的重任,導致整體發展受到一定限制。
河南糧食產量位居全國第二,而小麥等主糧食產量位居全國第一,是我國僅有的5個糧食淨貢獻大省之一,這在我的新書《中國城市大變局》有詳細剖析。
出於糧食安全的考慮,河南在工業發展上難免做出犧牲,在教育用地的批覆上也始終面臨着更嚴格的耕地紅線的約束。
同時,河南財力遠遠不如沿海省份,作爲被轉移支付的對象,能用來建設高校的資金相對有限,而部屬高校的匱乏,也決定了河南能從上面拿到的專項資金也不多。
一個好消息是,教育部在2023年明確表示,支持中西部地區,特別是人口大省擴大高等教育資源規模。
與此同時,教育部門在回覆代表建議時明確表示,教育部將支持河南省優化高等學校結構,支持河南高校人才隊伍建設,支持河南加強對新一輪“雙一流”建設政策引導和資源投入的力度。
這或許是河南扭轉教育局面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