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非遺手拉壺,多款壺型,小巧雅緻,品味工夫茶藝

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一把壺,三個杯。便是潮州人的一天。

無論是文人雅士,還是販夫走卒,都可以在一席茶中,長斟短酌,芳香溢齒。

潮州工夫茶,始自宋代,至清中期已蔚然成風,是潮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工夫茶之特別之處,不在於茶之本質,而在於茶具器皿之配備精良,以及閒情逸致之烹製。”

2008年,“潮州工夫茶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品工夫茶,不爲大口解渴,意在小口品茶香,體茶意。這也是爲什麼潮汕地區的茶具看起來都特別的“小”的原因。

潮州工夫茶,以茶具精巧雅緻、烹製考究與以茶寄情爲主要特點。

“壺小則香氣氤氳,大則易於散燙”,100ml左右的手拉壺是潮汕工夫茶常用的茶具。且不僅茶壺,炭爐、砂銚、茶杯等一應茶席用具都十分小巧精緻。

今天,一條就爲各位茶友帶來四款“袖珍”潮州手拉壺及一款手拉小茶船。由潮州手拉壺工藝師林漢彬老師純手工製作。

楓溪手拉朱泥壺製作技藝在2014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有以下作品可選

迷你水平壺

君德壺

漁翁壺

福容側把壺

手拉小茶船

林漢彬,1986年出生於中國瓷都潮州湘橋區。

自幼耳濡目染,對壺藝產生濃厚興趣,後隨手拉壺老工藝師黃剛清師傅學習壺藝文化及制壺技藝,得其真傳。在秉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改良。所得壺品優雅、出水流暢。作品多次獲得壺友和藏家的青睞和好評。

本次衆籌,支持任意一款籌品,均贈送骨瓷“若琛甌”工夫茶品茗杯三隻。

“若琛甌”即品茗杯,潮汕的工夫茶四寶之一。

白瓷翻口,杯小且淺,容量約爲10~20ml,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專門用來品飲工夫茶。 一般在潮州工夫茶席中,搭配2~4只這樣的小茶杯專供飲用。

潮州有老話說:“茶薄人情厚”。街頭巷尾,汲泉烹茶,民宅店舍,無一不見工夫茶具。

潮州工夫茶藝講求淳樸自然,崇尚大道至簡。

在衝飲的方式技法上,也無繁複細節與多餘的動作,追求簡單純粹的茶之本味。

潮州地處省尾國角,歷史變遷讓中原文化在此塵埃落定,很好地保留了古代茶事的美學理念和沖泡方法,具有唐宋茶文化之遺風。

清末民初,潮州工夫茶己經形成一套完整的沖泡程式。

如今,喝工夫茶已不限於粵閩臺地區,其影響力早已遍及全國,蜚聲海外。

工夫茶具,獨特泥料

潮州工夫茶是潮州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宜興紫砂壺在明末清初時,是潮州工夫茶沖泡器具的不二之選,然而其價格昂貴,非常人可得。

因此,迫於需求普遍,使得潮州人不得不去革新,去製作實用價廉的茶壺。於是潮州手拉壺隨着歷史變遷,應運而生。

潮州手拉壺的製作工藝源於宜興紫砂壺,清初開始被引進到潮州楓溪。

不僅壺型精巧細膩,同時還能鎖住茶香,是泡茶利器。

歷經百年,作爲潮州工夫茶不可缺少的茶具組成,是工夫茶品飲精髓的很好體現。

衆所周知,泥料的優劣是決定一把壺好壞的基礎,而泥料的配方則關係着這把壺的質量和外觀。

潮州自引入手拉壺製作工藝後,泥料大多選用潮汕本地田土。這種田土,以往在行內常被籠統地稱爲朱泥,多產自楓溪。彼時,田泥雖取材方便,卻有弊病,即燒製的過程中容易變形,成品率低。

且不易熟,燒製不熟會造成茶壺有吸水率高、沖泡的茶湯有泥腥味、使用壽命不長、容易損壞開裂等缺點。

潮州匠人秉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過多次改革,將潮州手拉壺的工藝、品質和藝術價值又提升到了新的層面。

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謝華做出了突出貢獻,從90年代開始,他先後對原材料、制壺工藝以及傳承等方面進行了改革。

對潮州境內近百種風化石進行試驗,發現了可與紫砂泥媲美的上乘泥料,那就是含鐵量高的風化石。最終實現了潮州手拉壺在泥料上質的飛躍。

本次衆籌的五款產品選自潮州境內的風化石爲底料,採用宜興紫砂練泥手法煉製。

進而從泥質上達到可塑性高,入窯後收縮率小,成品透氣性好的優點。

迷你水平壺

容量:50ml

該壺型爲林漢彬老師代表作之一,藏於潮州市頤陶軒潮州窯博物館。

潮州人泡工夫茶,對小巧精妙的“水平壺”情有獨鍾。

有道是“手上無水平,怎可論工夫”。

水平壺是紫砂名壺之一,也是工夫茶壺的鼻祖,是工夫茶席上實用經典、不可或缺的壺型。

林老師的這款水平壺亮點在於“小”,容量僅有約50ml。

是名副其實的“一人飲”容量。

水平壺又叫孟臣壺,早年爲宜興制壺名家惠孟臣所作。

400年來,水平壺一直是茶友心目中工夫茶的圖騰,民間甚至流傳有“壺必孟臣”之說,足見人們對這款壺型的癡迷。

衆所周知,無論是宜興紫砂或是潮州手拉壺,容量越小,製作難度越高。

這款迷你水平壺可以說是在“能用”的基礎上,將“精緻小巧”展現得淋漓盡致,對工藝師的指尖技藝是非常大的考驗。

君德壺

容量:70ml

“君德”壺型,乃手拉壺傳統經典壺型。正如古言中以“君德”一詞形容君子美德與修養,載入經典,流傳至今。

此作品造型簡樸圓潤,壺腹便便,平穩大度,立意有容乃大,風華內蘊,恰如君德之義。

“君德式”因壺工張君德而名。

整體呈鼓腹矮梨形,三彎流朝天,圓環把,截蓋圓珠鈕,捺底。

壺身圓潤敦厚,呈鼓腹梨形,線條柔和。

三彎流朝天,圈把頗爲大方。

壺蓋高聳,一枚珠鈕上立。呈挺拔飛逸之態。

壺底部略微收縮,壺體呈下沉之勢,穩重敦厚,大氣有形。

君德器,鼓腹,容量大。所以也有“君子之德”的美意,寓意寬宏大量、大度能容,突顯主人氣度風骨。

上窄下寬,聚氣效果好,對香氣的表達也更到位。

漁翁壺

容量:70ml

同款陶瓷作品《寒江孤影》爲廣東省工藝美術珍品館所藏,且榮獲2020年廣東(潮州)工藝美術精品展網絡評選市民最喜愛的潮州工藝美術十大精品。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一介蓑翁,心懷的卻是天下。

此壺造型奇特。從壺把,壺蓋,延至壺嘴,線條渾厚流暢,宛若天成。

細看這把壺,壺蓋形似一頂老漁翁的竹帽,輕而穩地契合着壺口,透露着一絲神秘超然的味道。

壺身圓潤飽滿、陽剛大氣,在兼具實用性的同時,與敦厚憨實的漁翁性情暗相呼應。

而那直挺修長的壺嘴更是像伸出的魚竿,多一分則累贅,少一分則粗拙。

一分一寸,恰到好處,真是惟妙惟肖、妙不可言!

遠觀這把壺,猶如一首雋永悠長的古調。

色澤古典富有潤澤光芒,穩重而不失靈氣。

福容側把

容量:120ml

作爲潮州手拉壺經典款式,福容側把壺出自經典器型“容天”。

潮州的制壺匠人在容天壺的基礎上,把壺把做成側把,把壺蓋牆做高,使之能夠90度倒茶卡蓋。

林老師的這款福容側把,壺身更接近容天壺的造型,在氣韻飽滿的壺身上添一微微矮頸,壺蓋增高成半球狀,平添拙樸童趣。

視覺上穩重大度,在質樸中見深厚。

壺把翹挺,靈動有趣,拿捏舒適。

壺嘴短直,出水流暢。

出水效果佳,使用起來方便舒適。

同時這款也是四款籌品壺型裡,容量最大的一款,適用3~4人沖泡工夫茶。

手拉小茶船

尺寸:直徑16cm 高3.5cm

“以砂爲之,制如碗式,上下二層。上層底穿數孔,用洗茶,沙垢皆從孔中流出,最便。”文震亨《長物志》中所描寫的“茶洗”,就類似如今的茶船。

在潮州,茶船幾乎是每家每戶必備的實用茶器。除了常見的瓷茶船,還有紅泥手拉制。古器中則有銅製、錫制、青花瓷制等,器形上除了圓形之外,還有八邊形。

林老師的這款手拉茶船,造型像一個“飛碟”。

高度僅有3.5cm,單孔瀝水。

古樸簡單,並無過多的修飾和裝飾,搭配任何壺型都能恰當地映襯茶壺的精緻。

看似樸實無華的設計,實際製作起來一點也不簡單。

恰恰是因爲只有單孔,茶船的承面更要平整且向中間凹陷,十分考驗作者的製作水平。

指尖上的藝術,潮州手拉壺

軲轆拉坯,是潮州手拉壺技藝的核心內容。

同時,原料的選擇和製作技藝的配合是密不可分的,做一把好壺,原料的製作是關鍵。

要經過挑選礦土、提煉泥料、揉土等多道工序,使原料的粘度、韌度、含砂量和幹溫度等恰到好處,才能算得上是好的泥料。

做手拉壺的第一步,是將提前制好的熟泥,切割後放在平臺上,反覆揉捏,排出泥中的空氣,均勻泥料的含水量,增加泥料的柔韌性和可塑性。

手拉壺講求的是“快、準、巧”三字。泥料的乾溼,輪盤的轉速,手指的每一次動作,都在剎那間發生。

這考驗着制壺師的手、眼、心合力。不同性情的手藝人對器物的感知,造就了不同氣質的手拉壺。

一把壺拉好坯後,要靜置陰乾數十小時,才能進行修坯。

修坯是展現一把壺型態神韻的關鍵。

修坯之後,就可以根據壺的大小做出壺蓋、壺把和壺嘴,要講究使壺的比例協調合理,渾然天成。

最後,手拉壺還要再進行精修,才能入窯燒製。

內容來源一條app

有任何產品反饋,請聯繫一條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