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甫強螺鈿巧藝閃幽光
螺鈿工藝師陳甫強用自制的工具,切割打磨出一件件精緻的作品。(邱立雅攝)
陳甫強去年創作他人生中最大的作品「87神仙圖」,光長度就達3.27米。(邱立雅攝)
工藝師陳甫強致力傳承螺鈿文化,但也感嘆政府不重視。(邱立雅攝)
「87神仙圖」內容爲衆仙人朝拜元始天尊,作工細緻栩栩如生。(邱立雅攝)
陳甫強與父親通力合作的螺鈿工藝品,在1960、70年代備受歡迎,退輔會多次下單訂製屏風。(陳甫強提供/邱立雅竹市傳真)
陳甫強早年與父親的螺鈿作品在現今士林官邸還看得到。(陳甫強提供/邱立雅竹市傳真)
陳甫強小檔案
相傳自商朝起源的螺鈿工藝,俗稱貝殼鑲嵌,將切割打磨好的貝殼,鑲嵌在雕鏤或髹漆器物上,因時代變遷面臨失傳。對日8年抗戰後大批工藝師從上海、香港輾轉來臺,大部分在新竹地區落腳,70歲螺鈿工藝大師陳甫強的父親陳志升也在此時來臺定居。陳甫強少年時即受父親耳濡目染習得螺鈿手藝,父子通力合作的藝術品遍及全臺,包括中山樓、蔣家行館等處,甚至海外也有藏家收購。
陳甫強的工作室是個頂樓加蓋的7坪空間,小小範圍內擺滿各式螺鈿加工器材,如砂輪機、刻磨機、藤鋸弓等等,每個角落都分門別類,明確區分工序。
上溯殷商 唐朝傳入日本
陳甫強近期投入鍾馗圖樣創作,只見他將勾勒好的圖樣紙加以裁切,再根據貝殼顏色一一貼上,再用爬滿囓齒的鋼繩,沿着圖樣細細鋸出衣料、帽飾、四肢等零件,打磨平順光滑後再拼貼。
「這個不能壓,要靠磨。」原本厚實且充滿弧度的貝殼,在陳甫強用砂輪機反覆打磨後,變得亮薄光滑。陳甫強解釋,螺鈿工藝手續共25道,必須非常仔細小心,才能避免失手砸鍋的可能。問他是否曾經失手過?他自信滿滿答道:「沒有啦!動作要快。」
螺鈿俗稱貝殼鑲嵌,螺即貝殼之意,鈿則是鑲嵌。古時用貝殼作爲錢幣交易,代表價值珍貴。陳甫強解釋,螺鈿工藝可上溯至商朝,考古界挖掘出螺鈿盤子,用途不得而知,其後發展至唐朝並傳入日本。不過傳入日本的螺鈿技藝經時代流變,發展出薄螺鈿的貼貝形式,已與大陸發源地手法不盡相同。
天下第一 東陽手藝渡海來
陳甫強說,螺鈿一般鑲嵌在木製品上,大至櫥櫃、傢俱、馬車,小至鏡子、梳妝盒等,因色彩斑斕、隨不同角度而有不同光影變化,古時用來展現財力,因此僅有達官貴人負擔得起螺鈿工藝品。
製作螺鈿需要精巧手藝,祖籍浙江東陽的陳甫強自豪地說,東陽人的手藝天下第一,過去農閒時,衆人一同製作螺鈿貼補家用,逐漸發展成專業事業,但對日抗戰時期,大陸各地淪陷,一批工藝師傅分頭奔往上海、香港,陳甫強的父親也逃往香港發展,在陳甫強4個月大時又舉家遷來臺灣,與一羣工藝師傅定居新竹,把螺鈿、木匠、油漆等各式技藝帶來臺灣。
陳甫強緩緩翻開1本筆記本,裡面全是他親筆謄寫的工藝師傅名單,共約40人,按照姓氏、擅長技藝分門別類。陳甫強表示,螺鈿工藝品在臺最興盛時期爲1960年代左右,當年黑蝙蝠中隊駐臺,還有美軍顧問團,常有仲介下訂單製作各式大型木箱、傢俱等螺鈿工藝品,隨着中美斷交後,訂單也隨之終止。
政府下訂 藏家遍佈海外
同一時期,退輔會也常下單訂購屏風等工藝品,當時未滿20歲的陳甫強跟在父親身邊一同拋光打磨貝殼,聯手創作出一扇扇屏風工藝品,至今仍可在中山樓、陽明書屋、梨山賓館等全臺各處蔣家行館看見。陳甫強回憶,年少時就在原名中興賓館的陽明書屋服憲兵役,父子倆作品就在屋內,向連長稟報自己有作品被收藏於此,卻被斥爲吹牛,因此無緣進屋欣賞自己與父親的作品。
由於螺鈿工藝品精雕細琢,海外藏家也相當有興趣,政府曾下訂單訂製2套作品,送往約旦及阿拉伯國家,當時明確選定主題爲三皇保皇叔及大破朱仙鎮。陳甫強說,當時網路不發達,收到指定選材後,父親四處查找資料,發現是三國時代與岳飛的故事,釐清故事與考察歷史背景後,再動筆畫出圖案、製作螺鈿工藝品,成功打造螺鈿外交。
與不少海外買家打過交道的陳甫強,也將各國人喜好摸得一清二楚,像是日本人喜歡硬質紅木,臺灣人鐘意偏軟的扁柏,美國人偏好樟木、柚木,印尼人愛黑檀木,大陸人則不好黑木且偏愛紅木。
螺鈿工藝在臺灣曾有輝煌紀錄,在經濟起飛年代,不少藏家願意添購螺鈿工藝品,但隨着1990年代產業西進,量產傢俱取代手工作品,許多師傅紛紛轉行謀生,螺鈿也漸漸沒落,自己的三弟也早就西進大陸發展。陳甫強慨嘆,現在在臺灣能做螺鈿且還願意教學的,只剩他了。
傳家之寶 幸保存中山樓
談及螺鈿技藝學習過程,陳甫強回憶表示,父親從未指導過他,都是他一路在旁觀察、觀摩,透過實作一點一滴累積能力,雖然父子聯手創作多項作品獲得海內外買家青睞,但大多數時間,父子倆都是分頭「各做各的」,父親也吝於給予讚美。陳甫強說,父親從未對他說過「做得好」,因爲「說做得好,就不會進步了。」
文建會2008年籌拍臺灣工藝薪傳錄,找上陳甫強父子拍攝螺鈿傳家寶題材,當時陳甫強請臺灣工藝研究所透過國家圖書館,向中山樓協調,盼能親眼再看看父子倆合作的屏風作品。陳甫強父親當時已高齡97歲且行動不便,中山樓允諾後,由陳甫強推着坐輪椅的父親到屏風前,回顧2人50年前聯手打造的古典螺鈿屏風。陳甫強回憶,已經話都說不太清楚的父親,但看到屏風十分高興,連連點頭說:「好、好、好。」
陳甫強表示,看到自己早年的作品,心頭感觸萬千,幸虧作品放在中山樓而得以好好保存,若流落民間,恐早已被破壞殆盡,而該部紀錄影片拍攝完畢不久,父親便過世了。
題材靈感 充滿歷史情懷
一輩子都在鑽研螺鈿技藝的陳甫強說,在螺鈿工藝沒落後,爲了繳房貸、養家生活,陳甫強也曾短暫做過其他工作,但最終仍難忘情螺鈿創作,在生活稍有餘裕後,又重新拿起切割器材、返回父執輩即從事的螺鈿工藝崗位,「因爲這是我一生的志業」。
陳甫強數十年來創作過許多經典作品,但題材靈感從何而來?陳甫強一開始僅淡淡表示「就是會有呀!」禁不起一再追問才透露,年少時與渡海來臺的師傅們工作之餘常會交流訊息,言談間便可得到諸多題材,也因此作品充滿着濃厚中國歷史與東方傳統氛圍。
去年陳甫強創作了他人生中最大型的螺鈿作品「87神仙圖」,光是籌備期即長達數年,直到2年前存夠「糧草」,請朋友到大陸尋覓87神仙圖卷,再找專人訂製木板。備妥素材後,去年初開始細細打磨拼貼,花了整整10個月,終於完成長達3.27米長的螺鈿作品。
87神仙圖 值2張臺積電
87神仙圖內容爲衆仙人組成仗儀隊,朝拜元始天尊,整幅作品壯大恢弘,87位神仙無論衣着、樣貌、表情等,均栩栩如生、細緻平滑。陳甫強解釋,製作螺鈿工藝的完整步驟多達25道工序,從圖案設計到貼貝、修貝、入貝,鑲嵌進木料後,還得多次打磨,直到閉着眼睛以手掌輕撫,感受面料滑順無瑕疵,纔算告一段落。
這幅堪稱是陳甫強代表作之一的87神仙圖,目前已有買家洽談中,藏價爲何?陳甫強比出手勢大方透露:「2張臺積電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