蓪草與螺鈿百年工藝培訓課 蓪草紙畫布創作傳承種子教師
新竹市文化局執行第3年的新竹市蓪鈿工藝紮根計劃10日展開系列培訓第2天課程。(綠種籽人文提供/陳育賢新竹傳真)
爲傳承新竹市百年傳統工藝「蓪草」與「螺鈿」,由文化部補助、新竹市文化局執行第3年的新竹市蓪鈿工藝紮根計劃10日展開系列培訓第2天課程,持續培育種子教師,今天並教授蓪草應用─蓪草紙畫布創作,未來也希望將工藝帶進校園,讓傳統工藝得以創新面貌融入新竹市民的生活。
負責執行工藝紮根計劃的綠種籽人文團隊指出,蓪草與螺鈿傳統工藝種子師資培育系列計劃是由文化部補助,新竹市文化局已執行第3年,活動對象爲新竹市各級學校教師、藝文工作者及對工藝有興趣的民衆,由傳統工藝匠師傳授蓪草、螺鈿的工藝技法與應用,課程培訓完成後,種子教師將可進入校園落實工藝教案,期望讓新竹市孩子發展多元智能,培育學生對工藝的認識與興趣。
計劃並邀請到大師級工藝匠師「蓪草工藝」老師張秀美、蓪草藝術文化工作室團隊、臺灣蓪草學會理事長陳建華、螺鈿工藝老師陳甫強以及藝術教育深耕協會理事長吳望如等共同協助工藝教案開發。
綠種籽人文團隊指出,「蓪草」在18世紀原生於新竹縣山區,也叫做「通脫木」,其莖幹裡的白色髓心經通脫出後,可透過「撩草」步驟,片成1張張的蓪草紙,用來製作書畫用紙,經過染色更可以做成各式紙花工藝,甚至各式室內桌飾。
18世紀的竹塹城蓪草工藝師並將蓪草紙外銷到大陸廣州販售,是當年竹塹城很蓬勃的產業,據傳當時8戶人家就有1戶是做蓪草的,整個竹塹城又以南門地區最多,佔了70%,因此當時的南門也有「蓪草窩」之稱。
「螺鈿」則是將設計好的貝殼、螺殼鑲嵌在漆器、木器上,經過多次研磨、磨光,形成五彩斑斕的工藝作品,常見客廳傢俱、老爺鐘、仿古梳子、飾品等,此工藝技術於2019年登錄爲新竹市第6項無形文化資產。